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优势、价值与路径
2022-06-11王诺刘光成
王诺 刘光成
摘 要: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显著底色,具有物质、制度、精神的多元表现形式和数量、人物、区位的感召优势。把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既为师德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又为红色文化打造推广契机。“湖湘红色+师德教育”坚守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指向,在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校园活动、新媒体技术中寻找有效融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师德教育;融合价值;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05-04
师范生既是接受高校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又是未来优质教师的主力军,这种双重身份让师德教育成为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孕育自湖南这片革命策源地的湖湘红色文化,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体悟的道德源泉,其中蕴含的先进思想道德成为师范生进行职前师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从湖湘红色文化具有的独到表现形式及发展优势、其与师范生师德教育融合的有何价值、融合路径的选择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湖湘红色+师德教育”师范生教育。
一、湖湘红色文化的升温:多元形式与感召优势
湖湘红色文化是湖南人民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所形成的先进文化[1],是我国革命文化的代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2]。湖湘红色文化凭借其多元表现形式和显著感召优势,呈现持续升温的趋势,在绵长历史中焕发新的生机。
(一)基于物质、制度、精神的多元表现形式
作为革命文化的焦点之一,湖湘红色文化具有多元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物质、制度及精神三个维度。物质文化包括湖南保存的红色遗迹、名人故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如韶山毛泽东故居、杨开慧烈士纪念园、平江起义旧址等[3]。制度文化包括湖南制定的诸多革命方针政策,如“三湾改编”会议决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茶陵工农兵政府政权制度等。红色精神文化包括湘籍人民在湖南形成的精神气质,表现为《浏阳河》等红色歌谣、彭德怀等人的红色故事、《毛泽东文集》等红色文学。
通过物质、制度、精神三维表现形式,湖湘红色文化在传递民族优秀精神、呼吁民族情感认同中,树立起自身规范公众品德的引领性文化形象,为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优质土壤。
(二)基于数量、人物、区位的显著感召优势
作为一种地方革命文化,湖湘红色文化除了具有革命文化的共性,还凭借数量、人物和区位优势赢得了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从数量上看,红色资源数量丰富,可学习性强。就物质文化而言,湖南省的所有市州均遍布丰富的红色资源。截至2022年1月,湖南省建有革命遗址1832个,其中革命杰出先辈故居488处,远超其他省份的同类资源数量。湖南各地以纪念馆为中心纪念红色事件或人物,形成诸多区域红色文化群。这些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成为湖湘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红色育人的优良场所,牵连起红色血脉和城市文脉。
从人物上看,革命先辈知名度高,感召性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数湖南革命先驱在争取中华民族解放进步的征途中作出重要贡献,彪炳史册。1955年被授衔的10位元帅中湖南籍元帅有4人、被授衔的10位大将中湖南籍大将有6人[4]。毛泽东、刘少奇等湘籍革命先驱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用红色信仰筑牢群众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岸英、刘维汉等湘籍战斗英雄,用血肉身躯继承并延续了红色基因。坐拥革命伟人的精神遗产,师范生理应利用好红色文化的品德滋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区位上看,湖南位于多条经济带交接点,辐射性强。湖南地处我国中部,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枢纽地带,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基于湖南的立体交通优势,湖湘红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具有充分可行性。借助区位优势和文化强国的东风,大力开发湖湘红色文化,将为师德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并为其他地区“红色+师德”融合提供普适性经验。
二、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师德教育的价值:思想哺育与宣传反哺
作为未来的预备役教师,师范生师德情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教育质量。湖湘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典型,理应成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红色教科书。一方面,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着“四有好老师”的智慧滋养,以思想契合为前提哺育师德教育;另一方面,师范生在进行师德教育时,自然而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可以说,师德教育以实践为指引,反哺湖湘红色文化。
(一)思想哺育:湖湘红色文化成为师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2018年2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理念引导师范生和教师的师德培养[5]。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的优秀精神结晶与“四有好老师”理念高度契合,为师德教育提供思想哺育。
其一,湖湘红色文化为师范生提供了理想信念的样本。师范生既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作为未来老师又是打造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而湖湘红色文化蕴含“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汇聚着革命先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文化的归属感、自信心。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为师范生接过红色火炬、坚定正确的意识形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提供了思想资源。
其二,湖湘红色文化为师范生提供道德情操的典范。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进步道德观念的凝结,是党在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崇高进步的精神气质。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品质强调实事求是、不辞辛苦而非投机取巧、享乐主义;强调无私奉献、利他思想而非沉溺功利、精致利己;崇尚坚韧不拔、爱国敬业的价值取向,而拒斥被他国思想肆意冲击、被社会物欲控制的生活与行为。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暗显着当下师范生教育中的师德困境和人性异化,引导师范生重新塑造正确的道德伦理观,避免他们在感性欲望与理性机巧的冲击下披上功利化外衣。
其三,湖湘红色文化为师范生提供扎实学识的驱动力。无论是古训“学高为师”,还是今天知识的翻涌更新,都要求师范生群体有扎实学识,用丰富学识来武装头脑,用终身学习来应对挑战。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追求新知的智慧结晶,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历程,也记载着广大群众在党领导下的进步点滴。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学习型政党,不断更新完善方针政策,还是革命先辈甩掉文盲帽,沉浸知识库,甚至走进学校教书育人,都可以看出,湖湘红色文化不仅是党与民的进步史,更是一部激励今人成长奋斗的学习史。
其四,湖湘红色文化为师范生提供仁爱之心的滋养地。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师范生应以真诚尊重学生、悉心关怀学生为价值取向,缓解社会中师生浅交流的育人困境。湖湘红色文化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现实社会中师生形同陌路甚至仇视敌对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思想超越的路径。从“半条被子”到“三湾改编”会议决定,再到上千个见证军民一心的革命遗迹,湖湘红色文化呈现出党和人民利益一致化、军队和百姓情感一体化,让师范生免于利益连接的师生关系网,打造出诸多师生人格平等对话、心灵赤诚交流的学习素材。
(二)宣传反哺:师德教育成为湖湘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
师德教育不仅受益于湖湘红色文化,也为湖湘红色文化提供了传承契机和创新沃土。师范生在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师德的过程中,自然也成为湖湘红色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首先,以德促学理念下师范生是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坐拥湖湘红色文化这一红色文化IP,师范生在进行师德教育时,內心极易产生共鸣,因而会充满情感地传承好红色基因,守卫好红色阵地,对湖湘红色文化的积极融合作出实践回报。比如师范生出于学习师德目的,参观红色遗址、唱响红色音乐、阅读红色文学等,极大增强了湖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师德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传承湖湘红色的有力抓手。
其次,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师范生是湖湘红色文化的创新者。一方面,在文化渗透上,不同文化的碰撞势必产生新火花,在面对湖湘红色文化时,师德教育也会对红色文化的资源渗透、模式选择、环境创设提出新要求,围绕师德开辟湖湘红色文化新型输出模式。另一方面,在文化接受和转换上,师范生来自五湖四海,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在接收湖湘红色文化的信号后形成不同的理解方式,继而在传播实践中创新出更现代化、德育化的湖湘红色文化。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师德教育的路径:多维教学形态的立体联动
湖湘文化具有宝贵的红色情怀和显著的育人价值,是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施教的优质资源。为发挥“红色+师德”的融合价值,可打造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校园文化、新媒体技术四维教学形态的立体联动,以提高两种育人文化融合的实效性。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路径的红色基因解码
在课程建设上,首先把湖湘红色的精神内核渗入已有的师德教育教材中,并推进研发“红色+师德”的专用教材,借由湖湘红色要素和师德教育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激活红色与师德的内生发展动力,打造师范生解码红色基因的文化学术品牌。其次,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师教育课和其他学科专业课与湖湘红色文化契合的教育要素,把师范高校课程打造成既能融合湖湘红色又能支持师范生角色的精品课程。比如,思政课以湖南革命先驱舍身献国的爱国精神锤炼师范生的家国红色情操;教师教育课以湖南人民心忧天下的奉献精神来培养师范生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其他学科专业课在培养学科基本素质的同时助力师范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践行者,如中国当代文学课通过品鉴毛泽东诗词等红色文学来渗透湖湘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案例应用、角色互换、专题研究的教学策略。其一,湖湘红色文化由杰出人、知名物、典型事、红色魂组成,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把湖湘红色文化的资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大力宣传“人、物、事、魂”的红色典型案例,以此来增强课堂内容的感染力和师范生的学习有效性。其二,高校师范课程大多理论性强,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有限。为让“红色+师德”的课堂教学“活”起来,高校可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思考问题并上台分享,教师予以总结,让湖湘红色文化真正从历史书中走到学生头脑中。其三,设计关于湖湘红色文化的系列专题教学,如设计毛泽东、贺龙等革命者的红色故事专题课,讲活先辈们英勇奋斗的红色故事;再如设计《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等影视文学研读专题课,研究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伟大经验,并将其作为师范生崇德修身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以校外实践为辅助路径的红色基因激活
其一,坐拥湖湘红色资源,高校更应组织师范生开展相关的团日活动、社会调研。依托湖湘革命故居、革命遗址、革命教育基地等的参观学习,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红色基因,进而筑牢校内课堂的理论教学成果。
其二,师范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建立本土化红色教学基地,为“红色+师德”打造良好的实践载体。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建立西校区校史陈列馆,并组织师生定期参观,有效引导师范生正确认识红色文化,自觉激活红色基因,为其发展为“四有好老师”积蓄红色力量。
其三,立足师范生的专业优势,打造师德红色实践专区。挖掘师范生语言表达、书面表达等教学专业特长,以专业性带动实践力,学以致用。如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等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写出红色故事精髓,讲透革命情怀亮点。如激励师范生主动担任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一方面在讲解红色革命成功密码的过程中加强学习理解;另一方面为前来参观的师生讲解红色精神内核,使其自觉成为湖湘红色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打造师范生在红色熏陶下的“红烛”形象。
(三)以校园文化为隐性路径的红色基因熔铸
从内容上看,一方面以挖掘红色与师德的契合元素为指向,开展多元红色校园活动。比如,红色朗诵比赛、红色经典演讲等活动,不仅是深入学习湖湘红色文化的渠道,也是师范生提升语言素养乃至师德水平的双重课堂。再如,红色征文比赛既是师范生从单向习得到双向反馈的第二红色课堂,也是师范生检验书面表达力的途径。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势利导开展红色校园教育,牢牢把握湖湘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和纪念日,以领军人物和关键时间为契机,开展湖湘红色文化的纪念活动,如结合建党一百年进行党史回顾、献党文艺会演等,深入挖掘红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德育内蕴。
从形式上看,要以师范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师德教育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明建设。设立党史学习馆、红色图书角等红色景观,并挖掘其中的德育精神,塑造红色文化融入师德教育的校园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如将《十送红军》等歌谣、《恰同学少年》等剧目融入校训、校歌、校徽、校风中,力求师范生在浸润红色品德的校园文化中实现师德的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宣传。
(四)以新媒体技术为创新路径的红色基因传承
其一,把握“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建立校园传媒体系。创建校园红色学习网站,开设湖湘红色微信公众号、红色博客、红色网络论坛等,在倾听师范生的爱好需求基础上,分享具有师德教育意义的湖湘红色图片、视频、故事等,让红色基因贴近学生的生活實际。
其二,善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体验式、互动式大课堂。在传统课堂、校园媒体传播湖湘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利用VR技术等信息手段再现革命峥嵘岁月,同时对革命旧址、爱国教育基地进行数字化呈现,并借助网络阵地强化互动,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让红色基因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永立时代潮头。
其三,师范生制作红色微课,创新传承湖湘红色基因的实践样态。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下,信息素养俨然成为师范生师德素养中的重要板块。制作红色微课,一方面,弥补了第一课堂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模式不足,让师范生在自主研发微课的过程中,提高对“湖湘红色+师德教育”的教学参与度和精神内涵把握度,并在打造红色文化新食粮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红色微课也为师范生提供了锤炼信息素养、践行师德品质的优质契机,让师范生把平面的文字图片转变为有声有色的立体形象视频,在学与教中发挥文化培育人、信息便利人的真正功效,也在回望红色基因来路的基础上期待“红色+师德”的当下与未来。
参考文献:
[1] 龚勋. 三全育人背景下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162-163.
[2]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20-09-19(01).
[3] 成浩.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与发展策略[J]. 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2):36-37+54.
[4] 王庆辉. 试析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在国防教育中的运用[J]. 凯里学院学报,2014,32(05):128-130.
[5] 闫建璋. 新时代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J]. 教育科学,2021,37(01):17-22.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湖南师范大学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四所师范院校的调查”(项目编号:S202110542019)。
作者简介:王诺(2001—),女,学士在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教育;刘光成(1970—),男,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