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2022-06-10江其霞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评价

刘 晶,江其霞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不但能呈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现状,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自省和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为例,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和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三方面[1]。

就评价对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院校评价是主体,也有学者关注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微观层面的内容。柳春[2]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四方面评价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刘兴凤[3]等运用综合层次分析法,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数模型。

纵观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评价体系不完整、评价体系主体缺位、评价体系指标单一、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反馈环节等是学者们提及较多的问题。实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真正具有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创业者(包括学生创业者)、发明创造能手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较少被纳入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中,造成专业性评价主体的缺失。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指导标准》《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评选细则》为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服务于“评先”“评优”,导致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对人财物投入的成效、教育产出的统计占据了评选细则的绝大部分,如赛事活动获奖、实践平台和基地、年孵化注册企业数量等。此外,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评价体系往往缺乏反馈环节,高职院校只能看到上级部门最终的评价结果,但不知结果产生的过程,难以通过一次评价的结果指导后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高职院校不仅要从教育的实施方面,还要从教育评价方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教育质量的评价研究与应用。

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包括基于FCE模糊综合评价和APH层次分析法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基于QFD 质量功能展开和DEA包络分析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法研究、基于CIPP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BSC平衡计分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等[1]。

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有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结果”评价三种范式。过程性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涉及的教育要素进行评价,考察各要素的基本状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组织领导、资金支撑、社会协同等要素。结果评价是对教学对象获得的影响进行评价,考察受教育者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等方面的认知变化。如王伟等学者即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4]。一方面,教育通常具有滞后性,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通常无法同步产出结果,这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需要考虑过程性要素。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不仅可以通过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精神和意识的确立来体现,还直接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中。

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应采用基于CIPP评价理论模型的“过程-结果”评价范式,全面、系统地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CIPP 评价理论模型要求构建4 项评价指标:一是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即是否提供了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包括配套设施齐全的实训基地和创新平台,以及完善的学校组织领导、制度保障;二是投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即学校将师资、财物等相关资源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度、分配比例,以及整合上述资源的能力;三是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主要集中在授课、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四是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即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创业水平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应能间接反映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变化[5]。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标准,构建指标体系则是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和关键。实施评价的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设置,影响评价结果。高职院校应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于教育评价全过程,体现高职特色;保证评价参与主体多元化;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统一、评价可持续、评价可操作原则,制定各级评价指标,构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基于CIPP 评价理论,参考已有研究建构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型[5][6],并结合柳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旨在帮助院校开展质量评测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活动高效开展并顺利实施。

该评价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构成(见表1)。环境维度从外部环境、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三个方面设计,旨在检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否处于有利的环境中,各项管理制度是否齐全,能否围绕专创融合,建立组织机构协同配合,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投入维度包括师资培养、经费投入、平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检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财物等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投入强度、分配比例,能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营造良好的氛围等;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评价主要考察高职院校是否有效利用投入的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争取主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维度关注创新成果、创业水平和社会效益,旨在衡量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通过实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而获得的成果与成效,以及由此产生何种社会效益、影响范围和程度。

表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的创新创业评价理论模型,考虑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方面的考核评价,以便获取的定量指标为主要的具体指标,能够保证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公正。以描述性的定性指标为辅,在评价的实施中可以体现具体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如柳职建立的由校领导直接参与设计和管理的企业一线问题清单库,体现了学校在制度保障、组织支持、实践平台建设、实践活动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过程性支持。清单库中的问题直接来自企业一线,解决后的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同时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资源,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相辅相成,体现出教育过程要素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具有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该模型除可用于评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外,亦可用于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教育投入和过程要素对创新创业教育结果产出的影响,促进高职院校实施更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实践

依据表1,柳职通过环境基础、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四个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及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环境基础

以企业现场问题为载体,建设企业一线问题库。构建了基于企业一线问题库的高职教育校企相长合作机制。以企业问题库为纽带,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平台和行动进行耦合,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的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生态圈,形成校企共育共长的良性运行机制。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大师工作室,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工作对接;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学院,由分管校领导任院长,建立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等多部门协同运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创业休学的学籍制度等创新创业专项制度;校企共同开展项目、科研、竞赛、论坛等活动,实现双向良好互动。高职学生成为企业“小改小革”的生力军,企业成为学校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阵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有效提高了企业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

(二)教育投入

学校建设开放型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辅导体系,培养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 支,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 支,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和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每年开展创新创业类培训和讲座10 余场,近三年协助15 名学生创业项目成功落地。建立完善创业就业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方面,丰富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创新创业补贴、科研课题立项、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途径,近5年累计获得8100 余万元融资;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每年划拨部分经费专项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创业基金用于扶持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各类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充足,近三年年均支持资金达2300 余万元,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每年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0 余项,参与的项目数超过5000 项、学生参与人数逾1.3 万余人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重点建设汽车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业机器人、数字产业、现代物流、柳州螺蛳粉、民族文化创意等7个产业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等企业深入合作建立“创新工坊”“青年创新实践基地”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强有力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助推产教深度融合。

(三)教育过程

形成了基于企业一线问题库、职教类型特色鲜明的“课赛训研”一体化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成408门具有创新创业新理念的新技术课程;开展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校企合作开发基于企业一线问题清单的专创融合新型活页式教材20 余部;开设“云物大智基础”“精益生产管理”等通识类创新课程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应用与实践”“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与装调”等专业类创新课程,开展真实岗位的角色扮演,培养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的能力;创新类通识课程推行“精益画布”教学法,专业课推行不设标准答案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展职业能力等级测试,构建“Steeli+”评价模型,将创新性纳入评价标准;将企业典型的一线问题转化为实训教学项目开展实战训练;基于企业问题清单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造研究项目;校企联办汽车产业、柳州螺蛳粉产业主题创新竞赛,优秀项目入驻企业孵化园,创新创业类竞赛覆盖率达100%,立项大学生创新创造项目210余项。

(四)教育产出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师资、教材、基地、竞赛、学生社团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教改成果,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规划教材,拥有2支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全国共63支),获评全国创新创业示范校50 强、国家级协同研究创新中心、广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广西高职唯一)、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连续21年获得“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职唯一),毕业生创新创业创造经济效益近4.89 亿元,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1 万人。学生黄浩的“工业机器人夹具”创新创业项目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高度认可;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实地调研柳职时表扬学校的办学做得好,并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肯定了柳职学生“搞创新发明,采用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发展”的做法。

五、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更新换代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建立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建设科学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以保障高职院校有效、稳定地输出创新创业人才,以更好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评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