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角下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特征、价值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2-06-10余宏涛胡斌武

职业时空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余宏涛 胡斌武

摘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产业升级和受教育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主体、教育模式、教育对象和类型层级等方面呈现多样性办学特征,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和满足受教育者学习培训需求具有一定价值。要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需各司其职,院校回归合理生态位,打破“花盆效应”;教育部门营造合理有序生态环境,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生态学视角

收稿日期:2022-0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以及民众精准脱贫获得感评价研究”(AJA18000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20年立项课题“‘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本科层次司法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GZYYB202077)

作者简介:余宏涛(1985- ),男,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

胡斌武(1968-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进一步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特质。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主体、教育模式、服务对象和类型层次方面的多样性特征被忽视,职业院校办学定位趋同、办学特色缺失、行业属性弱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有效性差等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限制因素[1]。拟从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职业教育多样性办学特征的内涵与价值,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路径,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多样性的生态学阐释

(一)多样性的生态学内涵

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NNEP)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GBA)一书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界定,认为“所谓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和其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构成多样性的特征[2]”。生态学研究表明,多样性是维护全球生态系統稳定和谐的关键要素之一。物种越丰富、每一类物种个体数量越大、环境条件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就越明显,稳定性也就越高。生物多样性原理启示我们,要确保一个系统稳定有序的运作,关键是尊重不同特点、不同优势,保护差异、特色、系统和复杂的生态体系,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避免单一性的发展导致系统失衡和特色优势的丢失。

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蕴含着一个特色鲜明、差异显著、系统全面、复杂多样的生态运行体系,生态体系中类型多样、层次鲜明的职业院校有序竞争、自由流动、优胜劣汰、和谐共生,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生态位地有序运行。同时,教育生态系统持续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外部因素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从内部治理走向与外部环境共生共建,形成一个内外双循环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原理启示我们,要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办学,要明确职业院校、政府和行业企业在生态体系的位置。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持续不断创新,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才能实现教育生态有序运行。同时,要拓宽办学外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架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打破“花盆效应”,消除教育生态限制因子影响。对于教育部门而言,要持续用政策调控引导职业院校合理布局,制定院校办学评价体系,分类管理、分类评估,提升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办学承载能力。

(二)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特征分析

1.办学主体多样性。办学主体多样性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特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办学或者国有企业办学为主,教育办学体制烙上深刻的经济体制的痕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处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阶段,在这样经济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必然相应发生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体现在办学主体的变化上,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迈入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拉开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职业教育的序幕。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时间发展,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4]。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5]。至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完成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顶层设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力量直接投资或捐赠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有利于整合不同教育资源,产生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

2.教育模式多样性。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跨界融合是其本质特征[6],职业教育自身特有的教育规律、教育模式和发展路径,决定其教育模式体现多样性特征。比如,从培养目标看,职业教育一方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7]。同时,也承担着满足特定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工作胜任力、岗位适应能力更新提供职业培训。从培养模式看,职业教育只有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彰显其价值,这一教育职责决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探索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发展路径。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依托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高水平实训基地等,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平台与载体。从管理模式看,针对受教育对象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职业教育探索教学管理、学习方式和学分制改革,比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取不同岗位工作能力标准,推行模块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探索编写新型活页式教材,实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再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实施弹性学分制和学分制改革,不断丰富职业教育模式多样化的内涵。D75A5F2A-68C5-46E4-9A46-B8D17F020BDE

3.服务对象多样性。职业教育能够为所有愿意接受和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指导和技能提升,在国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对象呈现多样化特点。从学历教育看,我国已经形成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满足了受教育者对学历教育的需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体系更为便捷。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的部署设计,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探索类型多样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比如,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开展面向退役军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于农村精准扶贫战略,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探索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打造技能型社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4.类型层级多样性。《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职院校1486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280.70万人,已經形成数量庞大、门类齐全、覆盖全面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参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结合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和辐射产业领域等因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划分为综合类(24.8%)、师范类(5.78%)、理工类(39.8%)、农林类(3.8%)、医药类(5.99%)、财经类(7.97%)、文法类(3.8%)、艺体类(5.29%)等8种类型,从院校类型特征看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点。同时,国家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适应性,鼓励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率先发展,先后推出高等职业教育“骨干校”“示范校”“优质校”和“双高校”建设计划,先后优先发展100所国家示范校、100所骨干校、200所国家优质校和197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入选的院校类型多样,几乎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领域。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重大政策设计,为高职院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分类评估提供政策支撑与保障。

二、生态学视野下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的价值意蕴

(一)适应具有类型教育辨识度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有着独特的自身体系和运行生态。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为争夺教育资源,“重规模、轻内涵”“重经济效益、轻内部治理”,导致职业院校出现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与产业适应性不强、生态运行体系不畅等问题。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赋予职业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教育生态系统内职业院校相互协作、有序竞争,并与外界环境开展信息、能量交流,能产生一个“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教育生态环境,无疑为构建具有职业教育辨识度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加动力。此外,鼓励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立足行业举办职业教育,主动与外部环境双向耦合与双向塑造,架构契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能缓解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规模、质量、层次之间的矛盾问题,为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产业布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契合技能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作为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有着密切关系的类型教育,其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层出不穷,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推进,一场由数字、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在不断上演,经济结构和产业链持续向中高端迈进,迫切要求职业教育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发展需要,满足技能型社会发展对“知行并进、德技兼修”人才需求。基于人才需求视角看,新产业、新社会形态萌发新需求,人才类型需求更加广泛,更加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8]。基于此,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为助推经济业态转型提供现实可能。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分析、梳理服务面向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研制典型职业岗位(群)技能标准、岗位规范和工作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三)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和培训的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正常的个体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种智能,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关键在于所拥有某种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要想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建立与学生个体智能状况相适应的教育类型、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评价形式与教育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一种“扬长式”教育,并非“补短式”教育,通过“扬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德技并修”的目标。当前,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发展类型多样、层级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满足受教育者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有力保障。因此,通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9],构建“职业高中—高职高专—职业本科—应用型硕士(博士)”一体化路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立交桥”,为职业院校学生发挥本领特长、人生出彩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多样化办学特征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

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办学,一方面,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职业院校要坚持特色办学,打破“花盆效应”,增强与行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找准契合院校发展的生态位;另一方面,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用政策的调控力引导院校特色办学,合理布局,形成良性竞争。D75A5F2A-68C5-46E4-9A46-B8D17F020BDE

(一)坚持个性化办学,推动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

1.明确办学生态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生态系统内不同生态位的种族相互分工与协作,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了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同理,职业院校也应该在教育生态系统占据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功效。一段时间以来,职业院校为抢夺教育资源、追求办学层次的“大而全”,出现办学定位不清晰、类型趋同、办学同质的现象,导致原本不属于同一生态位置的院校抢占同一个生态位,造成生态位的重叠和拥挤现象。然而,每一个生态位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生态位的院校占据同一生态位意味着加剧竞争,最终导致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大量资源集聚在位居“高位”的院校,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牢牢掌握竞争主导权,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另外一种情况是处在“低位”的院校为了争取教育资源,以牺牲办学特色和降低核心竞争力为代价“越位”获取教育资源,容易出现教育资源闲置和办学模式同质,不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因此,为了实现不同类型院校特色、个性发展,首当其冲需要解决职业办学生态位这一核心问题,院校要找准自身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位置,立足技能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把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成就、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反映到教育教学中来,实现“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办学定位。

2.培育特色专业,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在生态系统内部,专业是体現不同生态位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要素,更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论证不充分、院校特色彰显不显著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特色缺失,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秩序的失衡问题增多,与我国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发展目标相背离[10]。职业院校要提升在同一生态位的竞争优势,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核心在立足院校特色基础上做精做强专业,并非贪大求全开设门类齐全的专业。因此,职业院校要充分调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动态,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科技,坚持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路[11],采取“产业-专业-就业-专业”的线性行动逻辑,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高水平专业群,推动专业群与创新链、产业链联动互促;同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梳理影响专业发展的限制生态因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院校专业规划和办学实际,主动做好新开设专业的论证、调研,建立旧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做好专业实施的成效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调研,规避盲目追求规模效益而导致院校办学同质、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12]。

(二)打破“花盆效应”,架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1.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局域生态环境,表现两个特征:一是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人为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一旦离开精心照料,花卉就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枯萎和死亡。该原理说明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不利于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保护职业教育多样性特征,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化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一方面,丰富校企合作形式。院校发挥专业人才和科研技术优势,对接企业技术革新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企业利用技术、设备、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13],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推动校企协同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吸引企业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设计、专业建设和“双师型”师资培养等。鼓励企业和院校共建集教育教学、素质养成、技能训练、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保障基地运行的制度体系。推动顶岗实习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试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此外,设计好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通过财政税收的杠杆,鼓励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引入民营资本,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进一步设计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本分摊机制,有效探寻利益规范与调适的政策路径。

2.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力度。职业院校明确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情况下,单独拓展生态位外延优势不显著,反而会出现人才培养脱离行业需求的问题。因此,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不同类型院校在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有效策略。当前,高水平实现基地建设要回应好建设什么、怎么建这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以培养技能型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为核心。贴近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思路[14],将企业真实的职场情境和生产业态引入到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训技能和职业精神;二是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落脚点。对接不同产业动态,研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以任务驱动设计教学活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实习实训,探索试点1+X证书制度改革,为职业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提供平台。三是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着力点。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以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形成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三)设计分类管理体系,制定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1.建立符合类型特征的职业院校分类管理办法。生态位只有层次之分,没有高低之别,高生态位和低生态位的种族相互独立、互相作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对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而言,要实现多样化办学模式,政府设计运行环境,引导教育资源均衡分布[15]。职业院校存在办学同质化、类型属性不鲜明的倾向,核心的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过严,职业院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因此,建立高职院校分类管理办法,关键是重构政府、社会、院校关系模式和运行秩序,促进职业教育整体结构和功能优化。一方面,强化政策统筹,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国外教育实践启示我们,要推动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政府应回到合理的生态位,不断转变管理模式,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指令性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变,这样才能赋予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调动不同院校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开展职业教育探索的积极性,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给予差异化办学资源,营造良性竞争环境。采用绩效拨款和鼓励竞争的政策,建立适于组织分化的系统环境,促进院校分类发展[16]。从近年来实施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国家优质校和双高计划建设等专项建设看,国家用项目建设、经费激励和绩效管理等方式引导不同类型院校良性竞争、特色发展。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应合理配备不同生态位院校教育资源,防止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引发院校“越位”争夺资源情况,不利于院校多样化办学和特色化发展。D75A5F2A-68C5-46E4-9A46-B8D17F020BDE

2.建立动静结合的职业教育分类评估体系。建立内外衔接、动静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评价和改进机制,将大幅提升教育生态净化、流动和交换的质量。一是构建与职业教育匹配的资源流动动态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评价体系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院校自评为核心,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评估的渠道不健全。因此,要实现对教育生态系统运转效率有效监测,找准生态限制因子,应探索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为基本参数,出台职业院校分类评估办法,构建涵盖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多个层级评价框架,形成以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等级和职业生涯发展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二是探索行业属性的职业院校分类评估体系。职业院校之间的分工关系不同,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应该由竞争获得,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应该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政策引领和分配,建议制定以行业属性为评价单元的体系。比如,从2019年“双高计划”首批建设单位分布看,理工类院校108所,综合类院校41所,财经类院校22所、农林类院校14所、医药类院校7所、艺术类院校4所、政法类院校1所,从入选的院校分类看,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评估办学水平显然难以体现办学特色。建议教育部门充分考虑行业办学的特殊性,以服务行业能力为基础单元,探索同类型职业院校制定统一评价标准,分类分层评价,形成有效的常态监测、科学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提质培优的新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应主动求变,科学应对,充分发挥办学主体、教育模式、服务对象和类型层次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准契合院校发展的特色生态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产业布局的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6]王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目标定位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6-11.

[2]  刘张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编制的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0.

[3]  孙传远.高等教育多样性:特征、维度与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0):46-51.

[4]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4号,2019-01-24.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国发〔2021〕10号,2021-10-12.

[7]  刘晓,徐珍珍.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角色与行为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12-16.

[8]  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24-31.

[9] 俞佳飞.近十年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8(05):31-35.

[10] 赵宏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多样化发展[J].江苏高教,2011(07):41-43.

[11] 陈小芹,谢志刚,林惠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上海三菱电梯班”为例[J].中国电梯,2021(04):38-41.

[12] 尚卫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与统计研究-江苏“九五”期间可持续發展评价与预警分析[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4.

[13] 安培.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

[14] 余宏涛,孙仕祺.产教融合背景下司法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08):14-18.

[15] 张国昌、胡赤弟.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内涵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53-57.

[16] 雷家彬.高校分类管理制度与政策:国外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9(07):47-55.D75A5F2A-68C5-46E4-9A46-B8D17F020BDE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