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机制、特色与启示

2022-06-10梁少伶逯长春

职业时空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梁少伶 逯长春

摘要:“教学工厂”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一种办学模式。为促进该模式的有效运行,南洋理工学院构建了“内外联动”保障机制、“无界化”管理机制、“轮换式”师资培育机制和“三位一体”专业建设机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育人为本,秉持能“做”的精神理念、学院本位,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本位,构建“无界化”教师共同体。这对我国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强化企业需求导向,提升职业教育行业适应性;发展教师专能,培养团结合作的“双师型”教师;以生为本,采取轮换式项目教学模式提供了经验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工厂;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22-01-1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广西‘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研究”(2017B095)

作者简介:梁少伶(1995- ),女,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教育;逯长春(1982- ),男,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诞生于新加坡经济结构从技术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过程中,见证并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南洋理工学院以“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为办学宗旨,构建政校企办学共同体,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采取“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加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积极价值。

一、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模式,是其取得职业教育卓越发展的关键手段。它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学院为本位,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环境与企业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联合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企业的用无缝对接,最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格局。

(一)“教学工厂”的缘起与内涵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工业正向高新科技转型,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知名院校,肩负着高素质技能人才养育重任。为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助力新加坡高新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南洋理工学院创始人兼校长林靖东先生在借鉴“教學医院”以及德国“双元制”模式基础上,结合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工厂”办学模式。所谓“教学工厂”是指学校引入并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经营与再创新环节,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校内企业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办学模式。在这一模式指导下,南洋理工学院积极整合学校、企业与培训机构三者的教育资源,将企业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项目等资源引入学校,创建科技园,依托企业项目和科研项目平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此外,“教学工厂”强调教学的情境性,主张做中学。在课程与实验室设计上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师与业界紧密合作,把企业真实问题和项目引入学院,实行学生分组教学寻求解决方案。[1]为此,教师以项目为教学载体,采取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具体项目中学习专业技能,夯实专业基础,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项目研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真切体悟知行合一的真谛,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工厂”并非主张学校办企业,而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旨在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教学的“工厂”,一方面主动承接行业企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另一方面以企业的用为指引,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攻克企业核心技术难题,成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教学工厂”办学模式不仅为新加坡培育了一批服务行业转型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更优化了学院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教学工厂”四大发展阶段

“教学工厂”办学模式以学院为本位,蕴含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始终秉持实用性与前瞻性的人才培育原则,致力于为未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模式取得世界瞩目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与升华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

1.起步摸索模拟阶段。这一阶段南洋理工学院与行业企业初步建立起合作关系。“教学工厂”办学模式的构建更多体现在对企业硬件设施设备、设计布局等方面的全面模仿。同时,学院开始承接企业项目,允许学生参与学院项目研发,旨在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项目研发情境相似的环境进行仿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项目平台阶段。为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南洋理工学院创设“教学工厂”项目平台(TFPP),建立相对系统的专业项目教学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教师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做项目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形成团队协作精神。项目由具备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负责研发。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企业需求,提升科研成果的有效转换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项目导向学习、实训平台,使其熟悉企业具体工作岗位内容和所需的基本技能,以期实现校企技能的无界化,形成学用有效衔接的共赢局面。

3.系统项目开发阶段。为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南洋理工学院在原有“教学工厂”项目平台基础上开展大型项目开发设计。它将教师分为项目研发教师与任课教师,各司其职,确保大型项目平台有序运行。此外,学院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专门开发经验积累与共享(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简称AES)系统,用以积累与共享项目研发知识经验。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4.全面系统整合阶段。该阶段“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基本确立。为实现教学研一体化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共生生态环境,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项目平台资源整合。它依据各系专业发展需要,成立专门的项目研发平台,如工程系的项目平台为科技创新中心、工商管理系的项目平台为教学企业等,以便各系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职业资格认证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此外,教学实验设备大多按照企业实际使用和将要使用的要求进行配备,让学生“现在学的”和“现在企业用的”“毕业时企业用的”“今后做的”基本保持一致,盡可能缩短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差距。[2]

目前,在“教学工厂”模式指导下,南洋理工学院与企业保持深度合作关系,专注于先进制造业、食品、医疗以及零售四大在新加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它为企业提供360°一站式点对点的创新和协作解决方案以及培训选项,推动与加速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助力新加坡技能未来运动(Skills Future Movement)。

二、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构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办学模式旨在使企业的做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要规格的适应性。该模式的深入发展得益于其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起以政府为引领,以学院为本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一)“内外联动”保障机制

“教学工厂”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办学模式,其构建与实施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法规、经费以及制度层面提供外部支持,更要盘活职业院校内生驱动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在政府层面,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瞩目成就,跻身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行列,关键原因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新加坡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旗帜,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首先,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把“先培训,后就业”规制成为一种制度,要求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人才评估制度,定期为职员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活动。同时,要求所有企业必须交纳职工工资总额的4%,作为全国技能发展基金。[3]其次,新加坡成立成人教育促进局与国家生产力局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最后,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经费几乎来源于政府。国家对学院的建设投资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到位,维修与扩建,只要需要,政府也都会投入。[4]此外,在生均拨款方面,政府给予学生每年人均培养费约为2万新元,学生只需交纳其中约20%,其余费用由政府承担。[5]这为南洋理工学院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培养经费。

在学院层面,南洋理工学院为规避“职业院校热,企业冷”的合作局面,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采取以学院为本位的内向型“教学工厂”合作办学模式。所谓以学院为本位是指“教学工厂”以学校为本位的嵌入式教育职业单元,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等)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实际环境引入教学环境,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教育教学和师生能力开发系统。[6]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师生的科创能力,增强学院与企业对话能力,激活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何谓内向型?内向型是指南洋理工学院主动求变,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甚至超前于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企业输送一批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保证“教学工厂”办学模式有效深入开展,南洋理工学院专门设立专业咨询委员会,为企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指导服务;同时,在各系设立科创中心,负责校内外企业项目研发、设计与对接工作;此外,为帮助受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个人提升职业知识素养与技能或开发行业所需的新技能,与新加坡技能未来(SkillsFuture Singapore,SSG)和新加坡劳动力(Workforce Singapore,简称WSG)等机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成立行业和终身学习中心(Centre for Industry & Lifelong Learning,CIL3)。

(二)“无界化”管理机制

“无界化”管理是林靖东先生在总结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经验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是“教学工厂”办学模式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手段。所谓“无界化”强调精神理念上的无界。其核心内容是指学院由各个不同的学系、专业、学科组成,想要圆满地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工程(方法)的有机组合。[7]这种“无界化”精神理念不仅有助于突破各学科以及专业之间在组织上的清晰界限,充分整合利用学院潜在知识、技术等教学资源,形成跨学科通力合作的科研共同体;更有助于拓展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突破物质层面合作框架的界限,把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等要素引入到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团结协作、理实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管理机制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研无界化。学院通过设立科技园来实现各学科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与共享,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师生通力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并与企业深入合作开发技术项目。其科技园包括5个学系、29个专业、8000多名学生以及650名左右教职员。[8]二是知识共享无界化。通过发达的教学网络和知识管理系统,借助AES系统,为教师构建一个知识积累与共享平台。教师能随时随地借鉴他人的知识经验,也可以上存教案、科研经验、教学计划等资料,分享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三是教学管理无界化。实验室采用全透明的玻璃窗,实验设备由各学系负责管理,但各学系之间可相互无偿使用。

(三)“轮换式”师资培育机制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与深入发展与职业教育师资培育密不可分。南洋理工学院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育发展理念,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主管教师进修工作,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推进教师和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聘任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教育价值认同感。此外,从企业、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到学校兼职。[9]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为了促进“教学工厂”教学项目平台高效有序运行,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南洋理工学院采取“轮换式”教师培育机制,将教师划分为项目教师与专职教师。其中,项目教师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排头兵,主要负责日常科研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工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承担企业项目研发与技术创新任务,为各专业提供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和融合新工艺、新技术的教学项目。然而,专职教师则主要负责日常教学事务与学生培训工作。在“轮换式”教师培育管理模式下,南洋理工学院明确规定每个员工平均每年必须有25天的带薪培训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到企業进行短期培训。[10]因此,项目教师和专职教师在工作达到一定时间后就会进行工作轮换,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专长,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以避免职业倦怠,更好地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促进教师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为“教学工厂”提供更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提升与企业对话和沟通资本,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南洋理工学院尊重教师的个人培训意愿,根据教师个人需求派遣他们到本地或国外交流学习。每年拿出总经费的5%用于教师提出的培训项目。[11]

(四)“三位一体”专业建设机制

专业建设主要包含专业开发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12]南洋理工学院以“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为办学宗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抓手,以学生兴趣为本位“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理念。

在专业开发方面,南洋理工学院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根本抓手,与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联合企业成立专业咨询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由10位企业界资深人士组成,主要负责为学院提供科学、系统的专业开发指导意见。需要注意的是,新专业开发一般需要耗费1至2年时间,开发程序主要包含五个步骤:一是市场、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专业需求调研;二是成立专业筹备小组,在调研基础上,听取行业企业各方意见,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大纲;三是提呈专业咨询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审核和提议,再转交相关教育部门备案;四是筹备各项教学工作;五是教学监控与改进,根据新专业具体的实施情况,听取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反馈意见,对专业以及课程作出适当调整。

在教学管理方面,首先,南洋理工学院秉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采取“2+1”教学模式。具体是指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以及参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学期项目开发,通过做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三年级学生既要完成为期11周的企业实习,还要根据个人兴趣学习一个学期的专业应用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则依托各系科创中心,进行衔接企业需求的毕业项目开发。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转换。其次,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组织方面也独具特色,采取“双轨制”轮换式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双轨制是指同一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就被分成A、B两组,同一年级所要学习的课程也按内容分成两个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模块:课程组合1和课程组合2,这两个组合分别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课,每组学生一学期学一个模块,学生学习完一组课程后,到了第二学期再对调,交换学另一个内容的模块。[13]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亮点是既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再次学习机会,又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实习生,增强校企合作的长效性。

三、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南洋理工学院办职业教育既吸收了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突出院校的办学经验,又扎根于本土实际发展情况,密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服务于新加坡“技能未来”(Skills Future)发展建设。经过三十年的风雨飘摇,南洋理工学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一)育人为本,秉持能“做”的精神理念

以学生为本位是南洋理工学院采取一切教育教学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法方面的做法。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其联合企业共同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从专家和高级文凭到勤工俭学和短期课程全套人才培养计划。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项目三大模块的内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使其适应企业岗位变动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最后,在教法上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根据迈克尔·隆巴多(MichaelM.Lombardo)和罗伯特·艾辛格(Robert W.Eichinger)提出的70:20:10学习与发展模型,70%的学习来自工作,20%的学习来自于观察、接受他人的训练(辅导)和指导,而10%的学习来自于上课或正式的学习项目。项目教学强调“工学结合、做学合一”的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活动不断积累与强化专业技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成为具体项目任务所需的某些能力,为将来步入职场积蓄必要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现行企业的用人标准准。为保证项目教学的有效开展,南洋理工学院各系下设科创中心,负责项目研发工作。如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企业成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强调在做项目中学,培养能“做”的学生。

在能“做”精神理念指导下,2020年6月9日,南洋理工学院推出专业能力模型(Professional Competency Model,PCM),主张在实际工作任务背景下学习专业技能,摆脱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基于PCM模型的构建,南洋理工学院对教学实践和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开发了人工智能与数据工程文凭、商业智能与分析文凭和游戏开发与技术文凭,并得到了主要行业合作伙伴谷歌Cloud、微软、Oracle Academy和SAS的大力支持。此外,其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开发,使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文凭,还能获得相应的行业证书。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二)学院本位,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具有促进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的王牌,在人才培育上始终坚持以学院为本位,以企业导向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短期培训,为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如2020年,南洋理工学院推出了近200门新培训课程,培训了约12000名受雇于艺术与文化、旅游、餐饮和零售行业公司的受训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其新加坡亚洲烹饪学院 (the Asian Culinary Institute Singapore,ACI)开展的助力小贩发展计划(Hawker Development Programme,HDP)数字化进程的专项活动。ACI学院开展为期2个月的学徒培训计划,为新进者提供烹饪、卫生和商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引导他们了解数字支付以及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来促进业务,使新进者更好地融入小贩行业,以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此外,南洋理工学院更好地契合企业发展需求,推动新加坡“技能未来”社会建设,积极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方面指导与帮助,形成企业参与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2018年7月,其与SSG成立国家卓越工作场所学习中心(The 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Workplace Learning,NACE),帮助企业发展和实施工作场所学习。[14]所谓工作场所学习是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中获得一定知识技能的学习。工作场所学习更关注非正式学习,而不是正规教育和学历。工作场所学习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包括学习干预措施,如内部培训课程、指导学习和辅导自驱式持续学习。NACE旨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的职场学习文化环境,为学生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提升职业技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NACE主要承担两大职能:一是为企业提供为期2天有关工作场所学习蓝图开发、培训需求与技能鸿沟分析、为培训师提供有效培训以及职场指导四部分培训内容。二是为企业提供有关职培训发展蓝图、技能鸿沟分析与实施工作场所学习的咨询服务。

为了确保工作场所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2020年6月11日,南洋理工学院成立NACE指导委员会,督导企业国家工作场所学习框架运行情况。NACE指导委员会由来自9个行业机构的12个人组成,负责指导新加坡工作场所学习计划的总体布局。[15]为肯定企业的培训能力以及业务发展能力,2021年5月6日,NACE与新加坡德国工商会(the Singapore German Chamber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SGC)合作开发了新加坡首个国家工作场所学习(the National Workplace Learning,WPL)认证框架。WPL认证框架主要从战略、领导力、规划、培训需求、环境、事实与流程六个方面评估企业工作场所学习文化和能力,并划分了四个认证等级:工作场所学习能力组织(有效期2年)、工作场所学习能力组织(银牌,有效期3年)、工作场所学习能力组织(金牌,有效期4年)和卓越工作场所学习组织(白金,有效期5年)。在WPL认证框架下,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能力培养方向,积极构建一流工作场所学习平台,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提升职员的绩效和留存率。

(三)教师本位,构建“无界化”教师共同体

高素质师资是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前提。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师管理方面有别于普通教育,形成“无界化”教师管理理念,打造“无界化”教师命运共同体。这种“无界化”管理理念对实现教师之间无界,学院领导与教师之间无界,各系部之间无界,师生之间无界,增强教师团体的凝聚力,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构建“无界化”校园文化,深化校企合作具有深远影响。

“无界化”管理理念成为南洋理工学院教师管理的基本遵循。一方面鼓励教师跨专业合作,共同做课题、研发项目、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来推动构建精诚合作的教师共同体。另一方面为畅通校企沟通交流渠道,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新动态,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专门聘请企业技术员作为兼职教师,要求在职教师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带薪培训学习,打破教师与工程师的清晰界限,推动构建“无界化”双师型教师命运共同体,以保证学校的教与企业的用有效衔接。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雙师型”教师培养主要依托“教学工厂”项目平台。各系科创中心作为主要的项目研发平台,主要负责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项目或创新技术以及研发新产品。然而这些项目并非由某一位教师负责,而是集聚各系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共同完成,最终项目成果能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资本。从这一层面看,“双师型”教师虽然不是专职于某一企业的工程师,但在工艺技术革新步调上与企业基本保持同向同频。在“无界化”校园里,“经验积累与分享”亦是构建“无界化”教师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南洋理工学院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通过工作、学习和项目开发积累的经验、成果,通过网络、讲座等形式提供给全体教师,使全体教师能共享成果,提高水平。[16]从事项目研发的教师既能随时调用其他部门的教育资源,又将企业的技术需求、文化要素等融入项目中,使学生在做项目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企业文化,为学生毕业项目研发以及顺利步入职场积累相应的职业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可见,“无界化”管理理念不仅打破学院各学系之间的界限,有效整合了内外部教育资源,还密切了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四、对创新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启示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办学模式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探索已经进入成熟、稳步发展阶段,积累了可供亚洲乃至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政策保障、办学导向、教师发展三方面对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具有重要启示。

(一)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属性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政府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行重点扶持,并致力于大力拓展职业技术教育。[17]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利宏观政策环境,使职业教育在新加坡具备较高社会地位,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轨而行的一种教育类型。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五所公立理工学院,其“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同样离不开这一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

鉴于此,我国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一是从政策层面确立并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使其成为与普通教育平行的一种教育类型,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二是以立法的形式形成求职者持证上岗,使全社会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认同,这样才能为技能强国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三是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形成职普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相当,对特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行倾斜性政策支持,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生均拨款、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等的投入要适当加大扶持。如南洋理工学院学生学费的80%由政府承担,其发展建设大部分经费也来源于政府拨款。四是成立专门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中介组织,负责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激励政策以及明晰各责任主体职责,减少校企沟通对话的成本。

(二)强化企业需求导向,提升职业教育行业适应性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基本处在被动参与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实践生产能力远达不到企业岗位需求,使学生的学无法直接有效地转换为企业的用。然而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合作,将会锐挫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情况,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为我国职业院校增强校企合作吸引力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首先,职业院校要磨练内功,主动出击,及时关注行业发展新动态,增强自身的行业吸引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学系统,积极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平台,把企业文化、先进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纳入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构建的范畴。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相互衔接的教学实训基地,采取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技术技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首脑并用,夯实专业技术技能,缩小学生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有效转化成企业的生产资本。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职业院校亦可借鉴“教学工厂”的做法,在各系下设专门的专业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主要负责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项目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指导服务,以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无缝对接企业发展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结构多元化的智能化时代,产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需要的是一批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具备前瞻性,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发展教师专能,培养团结合作的“双师型”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前提。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培养出企业满意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南洋理工学院始终秉持“以师为本”教师发展理念,采取“无界化”教师管理理念,重视教师专能发展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每年拿出相当于人员经费支出的4%至6%用于师资培训”[18],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我国职业院校在教师建设方面亦可借鉴其做法,首先,秉持以教师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健全教师培训与再学习机制。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公费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创设知识经验积累与共享智能平台,共享教学经验或科研项目成果。其次,在教师聘任上,不能仅看学历,更应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如南洋理工学院在人员任用上的一个硬性条件是必须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这是由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决定的,职业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基本专业知识,更应时刻关注行业新动态,及时掌握企业具体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最后,注重教师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无界化”职业教育校园环境,鼓励教师跨学科开展科研合作项目。

此外,职业院校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团结协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轮换式的教师养模式,教师不仅能教学,亦能科研。教师通力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等,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这不仅能加速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更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结构多元化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做兼职教师。目前,南洋理工学院已形成400人左右的校外专家团队。[19]这种结构多元化的教师团体畅通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直接沟通交流渠道,使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项目开发中缩短与企业的差距,强化了其项目研发与设计能力,提升了与企业对话的底气和资本。

(四)以生为本,采取轮换式项目教学模式

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南洋理工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成为新加坡乃至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借鉴的榜样,是因为其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持“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宗旨,采取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学习技术技能。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虽然也有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因项目资源有限、教师能力有限等问题,大部分停留在校内项目开发阶段,学生接触企业项目的机会不多,甚至部分校内项目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转换为企业的生产资本,为企业所用或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程度,应从学生本位出发,注重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在了解当前行业发展新动态下,以企业技术需要和产品创新为项目开发基本盘,采取轮换式项目教学模式和轮换式企业实习模式。轮换式教学模式既为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提供再次学习技能的机会,在做项目中培养学生能做、会做、做深、做精的匠人精神,又为企业全年提供源源不断的实习生。

结   语

南洋理工學院“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经验对我国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但我们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南洋理工学院在校企合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和职业教育内部的微观环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育一大批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华拉保绍.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五十年如何构建世界一流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1.

[2]  赖永辉.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EB/OL].

[3][17]蔡昌卓.东盟职业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7][8][12][13][16][18][19]姚寿广,经贵宝.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7,28,58,62,48,47,44.

[5]  牛红军,王立晖,孙昊,孙波.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4(04):162-164.

[6]  闫智勇,殷新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内生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6):62-67.

[9]  冯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以新加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4(09):136-140.

[10]  李真.新加坡与无锡职业教育比较与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2,18(03):5-8.

[11][14] Nanyang Polytechnic.National Workplace Learning Framework[EB/OL].

[15]  Nanyang Polytechnic.Annual Report 2020-2021[EB/OL].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