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技术应用

2022-06-09罗毅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绿色

文/罗毅

2020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实现“双碳”成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国家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筑、工业和交通被公认为全球三大“耗能大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50%,绿色建筑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发展减排节能的绿色建筑,促使整个建筑业采用创新设计理念和新型环保建材,降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性能,是城市发展整体降碳的重要措施。

一、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中国的建设规模居全球首位,2019 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建筑面积存量约650 亿平方米,且每年的新增量约20 亿平方米。数据预测显示,至2025 年,中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将达到人民币33 万亿元,较2020 年尚有约20%的增量空间。

中国建筑碳排放量远远高于交通运输业和生产制造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 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 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CO2排放总量为49.3 亿吨,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51%,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15%。因此在建筑环境中应用绿色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推进绿色建筑,研究并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绿色环保理念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据全球能源巨头BP 统计,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为341.69亿吨,其中,中国的碳排放量为98.26 亿吨,占比约29%,位居全球首位,约为同期美国的两倍[1]。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91 个国家在排放承诺中设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并且提出每五年报告一次进展情况。

法国于2020 年4 月,颁布法令通过“国家低碳战略”,设定2050 年实现“碳中和”;日本政府于2020 年10 月宣布,将于2050 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欧委会2020 年发布“革新浪潮”倡议,提出2030年所有建筑实现近零能耗,例如德国的部分城市正在发展正能建筑;2020 年欧盟、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相继宣布2050 年前后实现“碳中和”;英国推出“绿色账单”计划,以退税、补贴等方式鼓励民众为老建筑安装减排设施,对新建绿色建筑实行“前置式管理”,即建筑在设计之初就综合考虑节能元素,按标准递交能耗分析报告。

我国也提出2030 年“碳达峰”与2060 年“碳中和”目标。同大多数环境问题一样,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疏堵结合。数据显示,2013 年以来,节能减排措施力度的加大使我国碳排放增长放缓。从全国来看,深圳是最早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城市之一,无论是绿色建筑立法、绿色建筑标准制定还是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和密度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深圳也是最早一批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城市。例如深圳最高建筑平安金融中心,高度达599.1 米,大楼采用窗帘太阳自适应控制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等绿色技术,比同规模的传统建筑节省46%能耗,被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认证协会认证为“LEED 核壳结构金级水平”,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第三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全球最大会展中心,也是全球能耗指标最低的会展中心,项目应用52 项全球领先绿色建筑技术,单位面积能耗约为同类建筑能耗的40%。其他典型绿色建筑项目如表1 所示。

表1 近年来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零碳、负碳)

三、国内相关政策支持

中国承诺力争2030 年之前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中国要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提前碳排放达峰;而2060 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则需要在大幅度减排的基础上,让剩余的碳排放量可以被生态系统完全吸收。按照国家碳排放达峰决策部署,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建筑与基础设施节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对此国家政策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双碳”背景下的产业政策,用以支持减排目标(见表2)。

表2 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相关重要政策、规范

?时间 政策名称 应用意义2021 年4 月央行、发改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的通知规范绿色债券市场。增加绿色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新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领域类别。2021 年9 月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限值要求,在项目不同阶段,需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在现行节能设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分别降低30%和20%。2021 年10 月 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要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

四、绿色建筑发展前景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于 2017年首次发布净零碳建筑承诺,呼吁建筑环境领域的公司确保到2050 年所有现有建筑以净零碳运营。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70%的减排潜力在建筑节能方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 年气候变化报告显示,2018 年全球排放量继2017 年增长1.6% 之后,又增加了2.7%。要维持《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需要实现30%的减排,而实现1.5℃温控目标,则需要减排55%。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及东北与自治区最大城市包头以及首府呼和浩特隔河相望。鄂尔多斯市拥有壮美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是内蒙古的旅游大市。21世纪初,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下,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总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直到2005 年,绿色建筑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广泛传播。目前我国现行有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包括英国的 BREEAM 体系、美国的 LEED 体系等,我国

于2006 年形成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从2008 年正式开展标识评价。自正式启动绿色建筑的十几年间,我国的绿色建筑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呈规模化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及碳排放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 7.4%下降至“十二五”期间的 7%以及“十三五”期间的 3.1%,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绿色建筑总占比较低、绿色建筑运行标志项目占比低、覆盖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3];2020 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重达到77%,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为2.47 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5.69 亿平方米。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30 年城镇新增建筑当中,绿色建筑的占比要达到90%以上,市场空间广阔。

要实现从“碳中和”(相对零排放)到“净零排放”(绝对零排放),再到“负碳排放”(绝对零排放)的远景目标,除了技术开发外,金融支持必不可少。碳中和绿色债券即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自2016 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论规模现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最大发行国之一。然而,2020 年全球约30%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绿色建筑领域,美国、东盟的比例均高达35%左右,我国的这一投向比例仅为5%,处于全球较低水平。绿色金融可以解决绿色建筑行业融资中存在的融资风险较高、期限错配两个基本难题,但从政策导向与落地上,尚需同绿色建筑发展前景有效衔接和适配。

五、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议

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设计、建造、运营,以及物业和未来改造等,是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概念。应对气候变化,英美等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六七十年的跨度,而中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只有短短30 年左右的时间,“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要如期达成承诺目标,需要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保障:

(一)政策方面

1.强化顶层引领,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工程建设规范。绿色策划是绿色建造的基础,绿色设计是建成绿色建筑的关键。从国家政策层面和行业管理层面,构建绿色建设规范,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城乡建筑绿色低碳转型。

2.鼓励城镇老旧小区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当前全国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共有17万个,建筑面积约40 亿平方米,约占全国存量住宅的12%[4]。国家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 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建议将节能、环保专项设计、施工、验收等均纳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中,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4.创新绿色建筑保险产品,引入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引入风险防控机制,将绿色建筑保险作为绿色保险的一个细分险种,用市场化手段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为绿色建筑行业相关建筑物、产品、装备、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等提供风险保障。通过风险管理服务,有效降低绿色建筑性能达标的重大风险。

(二)技术发展方面

1.规范和完善标准制定。目前国内对于零碳建筑碳排放计算边界和定义尚无准确规定,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正在制定中,国际上对于零碳建筑也缺乏明确定义,正在磋商的《国际成本管理标准》(ICMS)将是第一个报告所有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全球国际标准,科学完善的标准将使决策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项目的碳足迹。

2.建立完善评估体系,凸显绿色价值。推广绿色能效标识,优化评审内容和评分标准,寻求生命周期碳减排测量可操作性,科学识别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当前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存在设计与运行的错配,截至2020 年底,国内共有2.47 万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但其中多为绿色设计标识,真正的绿色运行标识项目占比尚不足5%,亟需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由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

3.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再生能源技术与智能技术。让建筑从能源转向新能源生态,在采暖、通风和空调控温等能源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能源效率和生态友好性。以再生能源满足低能源需求,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其内含碳,并通过能效降低现有建筑的运营碳。同时,将数字化和智能化紧密结合,通过终端能源互联互通,提高整体能源效率。

4.发挥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作用。从变革性设计、建材、施工、运维、拆除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强化总承包模式创新,发展基于全生命期的工程设计、咨询和服务的企业组织(DCS),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市场等。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绿色建材为物质基础,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6]。

5.加强技术研发应用与人才培养。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深入研发BIM 综合优化工艺、3D打印、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等,构建绿色设计、绿色开发、绿色施工、绿色营销、低碳运营;定期组织企业参加科技博览会、支持企业组建创新平台,全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育及管理体系,培养理论学术型与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助推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新格局[7]。

(三)社会事业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广绿色建筑。通过老百姓能切实感知的方式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强化全民参与氛围。例如,打造“碳中和”主题公园,设置低碳驿站、碳广场、碳童趣园等;发掘社区“微能源”的建筑脱碳潜力,通过沉浸式游览体验、场景式应用示范、向市民展示清洁能源和低碳科技、开展低碳科普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8]。

2.创新碳交易模式与渠道,发掘建筑本身的机会和碳资产。实现“碳中和”有两条路径:一是增加碳吸收,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例如植树、碳捕获等。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碳排放,比如节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打通市场通道,把建筑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3.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共商共建共治。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的共同挑战,应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实施,加强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合作,加快全球建筑绿色低碳转型。

六、结束语

国务院2021 年10 月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定位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要求推进城乡建设和用能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在城乡建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落实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远而深刻的经济性变革与发展。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能需要发生根本性转变,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生产率,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促使中国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真正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以经济政策作为实现碳中和、碳减排的首要工具,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绿色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建筑环境必须加快脱碳,以支持净零目标,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提高全民绿色低碳意识,推广碳足迹、碳标签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细化到工程建设领域等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全民参与、全社会减排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猜你喜欢

双碳碳达峰绿色
碳中和·碳达峰
绿色低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