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2-06-09韩亚男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碳排放量能源

文/韩亚男

当前,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拉动能源需求激增,导致全球碳排放量不断增高,引发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各国能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化石能源供需和环境污染的双重矛盾严重阻碍了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工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碳达峰碳中和提出背景及全球发展概况

(一)背景简述

2008 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立法明确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的发达国家。之后,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陆续承诺,在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

2015 年,《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

2020 年9 月22 日,国 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 年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的“双碳”目标。

(二)世界碳达峰碳中和概况

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70 版)》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以来,全球碳排放量保持持续增长。2019 年,全球碳排放量达3436亿吨,达到历史最高值。

丁仲礼院士在2021 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提出: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在上世纪70-80 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经济增长新常态阶段,从2013年开始就进入了碳排放的“平台期”;印度的人均排放量大概相当于我国上世纪60 年代的人均排放水平,尚未真正到达快速增长时期;世界上还有许多农业国家尚未启动工业化,所以还没有“启动”碳排放(2021)。

丁仲礼院士认为,欧洲国家和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际上是有70 到80 年的时间。其中,美国、英国、法国的人均碳排放正在走向碳中和。从1900 年算起的人均累计排放数据显示,我国为157 吨/人,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09 吨/人。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较高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有关[1]。

二、“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我国力争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将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现有产业结构,进一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第二位的重要领域,仅次于能源生产与转换领域,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我国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但仍处于工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依然相对较低,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3]。2000 年至2019 年,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比重由66.8%增长到75.35%,仍未摆脱以资源要素驱动为主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三高”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科技驱动、模式创新、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等对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双碳”政策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三、“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发展概况

(一)取得成就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健全落后产能依法退出长效机制,清理1.4 亿吨“地条钢”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新空间[4],落后产能中的电解铝、水泥已基本退出。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平均增速3.3%。“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及增加值增速,如图1 所示。

图1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及增加值增速

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国深化重点行业去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严禁钢铁、平板玻璃新增产能,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5],推动制造业加工技术及设备性能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约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约4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8%,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3]。2020 年全国年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15 年下降18.3 个百分点,较2005 年下降约48.2 个百分点[4]。

3.绿色制造体系初步构建

“十三五”期间,我国研究制定了468 项节能与绿色发展的行业标准,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71 家绿色工业园区、2121 家绿色工厂,打造形成了189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制造并推广约20000 种绿色产品,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二)存在问题

1. 产业增长仍以资源型、高耗能为主

近年来,全国大力清理落后产能,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未摆脱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以资源型、高耗能为主的现状,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仍相对较低。据测算,2000年至2019 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比重由66.8%增长到75.35%。从2005 年起六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的比重持续在70%以上,碳排放量由2005年 的29.08 亿 吨 增 至2019 年的54.32 亿吨。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比重最高、碳排放量最大,2019 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约占工业的26.41%,碳排放量约19.38 亿吨,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26.9%[6]。因此,六大高耗能行业是工业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减碳形势仍然严峻。

2. 产能过剩及碳排放比重持续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根据产能利用率划分标准,当产能利用率低于90%,则表明由于生产设备存在较多的闲置,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7]。我国工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始终存在,2019 年我国碳排放约105 亿吨[8],其中工业领域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为36%,仅次于能源生产与转换领域的47%,位列第二。工业领域中碳排放占比位列前三的产业为钢铁、建材和化工,分别达到17%、8%、6%。

3. 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及排放量逐年递增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导致了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9.8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和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7%,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天然气消费量占清洁能源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清洁能源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说明煤炭、原油等化石能源依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此外,根据2021年2 月国家印发的《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要求,采用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排放因子数据,按照煤炭2.66 吨CO2/ 吨标准煤、油品为1.73 吨CO2/吨标准煤、天然气为1.56 吨CO2/ 吨标准煤进行测算,煤炭消费CO2排放量7.52×109 吨、石油消费CO2排 放 量 为1.63×109吨、天然气消费CO2排放量6.53×108 吨,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逐年递增。

四、“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一)开展顶层设计,强化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从发展低碳产业开始谋划,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低碳高效的产业体系。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来考虑[9]。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10];打造绿色供应链,综合考虑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物流、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的节能环保。

以石化、冶金、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广“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产业上、下游原料与产品的有效衔接,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资源的协同利用及开发。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鼓励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平台,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与平台合作,利用物联网技术,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积极推进资源再生利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水平。

(二)推广绿色低碳科技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攻关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当前,我国工业和关联的能源行业科技攻关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能源效率水平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电气化程度要从当前的25%左右提高到70%以上,氢能利用要从当前的2% 提高到20% 以上,节能设备和产品普及率要从当前的10% 提高到100%[11]。因此,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开发节能技术、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积极推广空气压缩储能技术、液态空气储能技术。

(三)加快创新驱动,推动“VR+”协同制造

虚拟现实技术是新型显示、传感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的集大成者,在改变生产和服务模式、加快制造业转型上,已初步展现出令人怦然心动的应用场景[12],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教育、军事、娱乐等行业。要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3D 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制造业产品在设计、研发、测试、营销等环节,通过仿真验证检测产品性能、质量,减少、避免试产环节不必要的能源、资源浪费,验证检测成功满足使用要求后再转入现实世界进行规模化生产。

积极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全面应用。产品包装也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领域,低碳、环保的绿色包装是当前包装行业的发展热点与重点。通过使用虚拟显示技术协同产品包装设计、生产,避免由于包装复杂性、多样性在生产中出现原材料的重复浪费与能源的不断消耗。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设计师的创意与理念,也便于产品设计的快速改进和完善,符合当前乃至未来的绿色、创新发展理念。

(四)强化园区升级建设,实现工业节能减排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节能减碳的主战场。一是要结合园区所在地能源结构、资源情况,最大程度地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原有的能源消耗水平,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在园区的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上安装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在园区或周边建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项目,解决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问题。二是在园区所在区域建立智慧监测平台,将园区内用能企业信息数字化,通过大数据全面分析、制定园区企业节能减排方案。三是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严把园区准入门槛,禁止不符合园区发展定位的企业和项目入园,积极开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五)积极科普低碳理念,推动低碳文化落地生根

自2020 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以来,“双碳”已经成为工业领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重点攻关的领域和密切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理解“双碳”的真正内涵,如何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有关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进行有效宣传。工业企业是碳排放大户,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参与“双碳”知识普及、培训,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制造产品情况编制“双碳”发展规划,科学部署实际行动,避免空喊口号和空谈目标,主动承担低碳减排任务。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加快企业用能转型,为远期发展留存更多的空间。企业要树立实施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可以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形成有效合力,实现碳文化落地生根,从源头助力工业低碳转型。

猜你喜欢

双碳排放量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