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美术教育中创新设计意识的培养

2022-06-09邓清强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1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邓清强

摘要:教育是一国之本,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美术新课改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包括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由此可见,设计教育在美术教育领域中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不同年级和内容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创新力,培养动手能力。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育;创新设计意识;教学策略;

前言: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进行设计意识培养的意义在于它的广泛性,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也是面向全民、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设计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情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青春期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活跃不定,创造能力极强,是对新知识吸收最快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最好的时期。以下将具体谈到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基本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的设计思维

设计源于发现问题、改变问题这一前提,这就为我们的美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意识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中的核心。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的过程是什么。这些概念的讲述可以通过教师设定的问题来展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评议的授课方式来进行。其次,教师要在课题的选择上多考虑,做到合理并具有启发性,能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进度,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例如: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是初中生校服设计。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服装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组合关系。通过各国、各地区初中生校服的图片展示,进行比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那就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会具有不同的校服设计。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校服设计到底是哪些地方不同,由此,学生会从面料、色彩、装饰等方面展开讨论。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给学生分发棉纤维、皮革、麻布、丝绸等面料或手环。学生佩戴后进行体验记录,得出麻布穿著不舒适、丝绸容易折皱、纤维遇热容易产生静电等结果,最后得出佩戴棉纤维布料是最舒服的结论。从色彩和纹案方面,教师可让同学们进行纹案设计,在班级进行展示选定人气最高的图案设计,让学生分别说出所选作品的理由。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展示不同尺寸衣服的试穿,根据同学们的反映总结出校服设计应该贴合人体的特性。由此体现,校服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大众的审美,也要使学生们穿戴舒服;生活中也是如此,同学们思考问题时应以设计理念为核心,从功能、美观性发现事物的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2.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情境创设,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加深学生印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的新要求使得美术学科越来越具有综合型特色,在美术发展阶段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艺术形式。借鉴其他学科所用方法,如: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展示、实物演绎、多媒体情景再现、播放音频烘托氛围、扮演角色体验主人公等教学情境优化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认为应该结合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及初中生群体的特殊性,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基础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我们结合美术学科的综合性,可以尝试设计以下几种情境创设:

(1)真实情境创设

对于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还原真实的场景,根据学校教学设施条件的不同,教师可以进行多样性的情境创设选择。在八年级美术书下册的第四单元《美好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课题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校园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贴合日常,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思路。

(2)游戏情境创设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场景,使学生踊跃的参与课堂活动,勇敢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历史背景情境创设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每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创作出的文学、美术作品都具有不同情感和时代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不同时代、国家的民族文化、风俗、生活行为及历史背景等。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背景情景创建,使学生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又使得枯燥的学习内容增加生机。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灌输历史知识,会使学生感到疲惫,应先引导学生发现再由教师引出历史背景。

(4)音乐情境创设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中一些展现形式是相对应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音乐情境,既把符合主题且旋律优美的音乐引入其中,又能让学生在充满画面感的氛围中认识静止艺术作品,从而进行创作,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剪纸、年画、刺绣、泥塑等民间艺术时,引入《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民乐,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美术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作品意境的想象,激起创作思维,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触景生情的教学效果。

3.实验美术教学,改变“纸上谈兵”的单一性

“实验艺术”最初形成于二十世紀中期的西方国家,是一种打破传统,创造新艺术的探索方式。它是一种因为艺术工作方法而确定性质的专业学科,以表达有价值的思想为艺术创作的前提,强调艺术的核心是表达确切性与有效性,注重与审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近十年来“实验艺术”也出现在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教学中,“实验艺术”的实验性是指通过不同的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来探索艺术的发展,这种媒介形式包括装置、录像、摄影、行动表演、文本和网络等。实验美术引进初中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环节,探索综合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改变纸上绘画的单一性,大胆实践各种绘画媒介表现方式。

对于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发展来说,需要对学生进行理念结合实践的立体教学,通过媒介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作品背后的设计过程。开展实验美术对充分挖掘课堂内容、探索课本深度、开发课堂作业,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探究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遇到疑惑时的解答者。所以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知识技能,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二、初中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教学原则

1.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要求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成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针对色彩认识的教学中,初一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对物体的颜色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逐渐形成自我审美意识,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古朴、神秘的高级灰,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进行色彩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2.教学要注意衔接与递进,循序渐进

在教学课程中应注意到各个年级的衔接与递进,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由浅极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到综合的递进过程。例如,针对同样的装饰画设计课题,对于七年级刚入校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培养的是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了解装饰画的元素、特点,教师对于学生设计的装饰画作品无需过多要求,多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但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图形、构图、设计,除了了解装饰画的创作规律还要掌握不同技法加之把脑海中的想法表现出来。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过分地追求学生绘画的细节,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材料的选择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3.综合性原则实现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

在设计意识培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综合地考虑学生创新性发展,不仅仅是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更是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阶段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与人文、科技等相结合的内容或环节,要美术学习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结合。

在初中美术教育阶段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思维,要实现教育的互动,教会学生的是一种设计思维,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完好发展,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

结语: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初中美术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意识的黄金时期,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关于设计意识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且基础教育课程中没有考虑围绕“设计意识”进行设置。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从教师的教学入手,教育者应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通过实践模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审美品位和协调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扆苏红. 初中美術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经验谈[J]. 明日, 2018(22):1.

[2]赵爰媛. 浅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计意识的应用问题与对策分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21(10):2.

[3]李小璐. 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教学[J]. 数码设计(上), 2019.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