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6-09陈元睿刘莉
陈元睿 刘莉
摘 要:抗疫精神是在一场爱国主义的人民战争中铸造的。因“事”而化,以现实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为路径将抗疫精神融入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从现实维度出发,抗疫精神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续写了爱国主义新篇章,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从价值维度出发,体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知行合一”的价值定位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标准;从实践维度看,有效整合抗疫精神中的教育资源,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抗疫精神和抗疫爱国事迹,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引导公众参与到疫情防控中进行爱国实践,发挥抗疫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抗疫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现实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2.02.009
收稿日期:2022-03-01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疫情背景下公民道德自觉实践研究”(20XKS019)
作者简介:陈元睿(1997-),男,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刘莉(1971-),女,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公民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Anti-epidemic Spirit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CHEN Yuan-rui1, LIU Li2
(1.School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
Abstract:The anti-epidemic spirit was forged in a patriotic people's war.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civic patriotism education from the realistic dimension, value dimension and practical dimension. From a realistic perspective,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has fostered patriotism, written a new chapter of patriotism, and strengthened citizens'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value pursuit of loving the Party, the country and socialism, the value positioning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the value standard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From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reli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spread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and anti-epidemic patriotic deeds, and integrate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into the online platform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guid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patriotic practice i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xerts the practical role of anti-epidemic spirit in patriotic education.
Key words:anti-epidemic spirit; patriotism education; reality dimension; value dimension; practical dimension
偉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斗争锻造出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精神也必将推动时代不断地延续伟大。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这场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始终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共同抗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我们战胜疫情,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要不断地弘扬和宣传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新时代加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要使公民胸怀爱国热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要为公民塑造心中的英雄,使其成为公民心中的榜样,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抗疫精神富含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这些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以其显著的时代特征影响着公民,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以最为熟悉的人物事迹感染公民,能引起公民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公民爱国热情,对于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维度
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现实维度认清两者的关系。“爱国主义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源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建构。”这种客观事实通常是个体与国家的血缘或地缘关系,这也就使得爱国主义具备了“情”和“理”;从道德哲学来看,爱国主义是情怀和价值观的统一体,因而爱国主义又是一个情理交融的有机体。伟大抗疫精神“囊括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完整构成”,这一完整体系又包含了爱国主义之中的“情”和“理”。
(一)抗疫精神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场疫情中,广大公民通过自身实践展示了家国与共的爱国情怀,表达了投身抗疫实践报效祖国的信心与决心,无论是投身抗疫工作的第一线医护工作者,或是做着简单的后勤保障工作者,还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他们始终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爱国之情。因为爱国,无数医护工作者披上白色战衣逆风前行;因为爱国,全国各族人民捐款捐物。无数的抗疫工作人员为了抗击疫情,毅然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迅速奔赴各地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还有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助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任务最重、危险性最高的岗位。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将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言苦言累,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用行动表达着内心深处最真挚、最深层的爱国情感。因此,将公民參与抗疫的亲身经历与学习理解抗疫精神结合好,能够在“情”和“理”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抗疫精神续写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抗疫精神“续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篇章”。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了举国同心的磅礴伟力,每一名中国人都积极参与到抗疫中来,使得我们能够集中一切力量,打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无论是汤饼之期,抑或是鲐背之年,医护人员始终尽其所能地进行救治。无数的中华儿女舍生忘死、慷慨前行,许多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积极向党组织提交申请书,提出参与到防控第一线的请求。这一份又一份鲜活的疫情防控案例,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明白危险来临时,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真正清楚中国制度的优势所在。这次疫情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十分明确地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续写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三)抗疫精神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
公民的国家认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至关重要,这种认同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抗疫精神中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性情感认同。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集中力量建成了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各地联防联控凸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体现了家国与共的爱国情怀,这让抗疫精神体现出了感性认知的特点。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求真务实精神则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情感认同。为了有效应对新冠疫情,中国始终秉持尊重科学的原则,形成了内防扩散、外方输出的防控措施。对于患者的治疗,提出了“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原则”,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无论是防控还是医疗救治,我们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这让抗疫精神蕴含了理性批判。
二、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维度
伟大抗疫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于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抗疫实践中孕育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拓展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追求、“知行合一”的价值定位以及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价值标准。
(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伟大抗疫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信念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为什么能”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始终贯彻党中央的疫情防控方针和政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党组织构建战斗堡垒,同新冠肺炎打一场人民战争。各级党组织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常识,劝导广大人民群众居家隔离做好防护,每天组织人员为居家隔离的群众进行体温检测。疫情严重的地区,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积极组织当地的优质医疗队伍救治感染群众。无论何地发生疫情,在党的领下始终能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住疫情。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能够以鲜活的案例讲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缘由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深学践悟能够坚定公民的理想信念,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二)“知行合一”的价值定位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要求,形成知、情、意、行四者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爱国的知行合一。对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其在思想上学会使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学好“四史”,在时政中了解和关注国情和国家周边态势,在文化上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到服务人民群众的队伍中,实践自身的爱国之行,做到“知行合一”,让公民的爱国情向爱国志转变,从而实现最终的爱国行;让公民对国家的认识“从具体形态到象征形态,最后上升到抽象形态。”在这次疫情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事迹,他们在这次疫情中勇担大任,始终在最危险的地方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亮;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人民的风采;他们始终奋战在一线的姿态就是当代中国人民应有的姿态。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促使抗疫精神与爱国行动统一起来,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的价值定位。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通常是指对结果的评价标准。疫情中奋战在一线的先进人物不仅仅是学习的标兵,还是践行爱国情怀可以参考的价值标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促使公民认清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之间的关系,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责任感,要在奉献青春和服务人民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对国家、社会、人民的绝对忠诚度,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身梦想。抗疫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其中生命至上源于党的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抗疫实践的体现。对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融入抗疫精神能够唤起抗疫记忆,促使公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抗疫精神,“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理念”。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为公民爱国实践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标准。
三、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维度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我们要以抗疫精神为契机,不断地增强公民的爱国热情,教育和引导公民进行爱国实践。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构建起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有效整合抗疫精神中的爱国教育资源
抗疫精神是在一场充满爱国氛围的人民战争中铸造的,抗疫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大爱,我们要善于挖掘富含这种大爱的、最贴近生活的、最真实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案例,将其整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将极具代表性的个人和事迹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
一是挖掘抗疫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刻骨铭心的爱国事迹。要利用好参与疫情防控任务的群体,通过他们讲好抗疫精神。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宣传,要以这部分组织和个人为出发点,深入地挖掘本地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保存下来的抗疫实体,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物,例如,疫情防控人员工作的场所。通过知、情、景、物使公民能夠身临其境地感受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易,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充分运用好抗疫医疗队伍,发挥其榜样作用。各地派出的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们是我们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要以此为契机邀请相关的人员对公民开展讲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公民,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还应当运用好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上各种优秀的抗疫精神教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要积极地发现和寻找这些资源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纳,作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保存好和利用好。
(二)依托思政课讲好抗疫精神和抗疫故事
抗疫精神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当前公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神标杆,是对公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机组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是现阶段讲好抗疫精神的重要课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抗疫精神进课堂,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授课素材、强大的精神支撑、不竭的榜样力量以及优秀的改革路径。”
一是讲清抗疫精神的实质内涵。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将抗疫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紧密地结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讲清楚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党的领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表现出的优势所在,抗疫精神中的制度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性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提高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教育和引导公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讲抗疫精神,以公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形式讲清楚抗疫精神中富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公民自觉承担大国重任,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地强化。
二是要讲好抗疫故事,以感人肺腑的故事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扩大讲抗疫故事的人员队伍,既要依托权威部门、专家学者讲抗疫故事,也要通过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播抗疫故事;要把握好抗疫故事的内容和重点,通过故事情节突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坚定公民“四个自信”;要注重讲述的方式方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述者只有自身先动感情,才能以真实的故事打动聆听者。
三是要通过抗疫精神充分调动公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公民的“主体性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注重开展教育的方式,做到教学结合、学思共举、知行共进。教育者要深入地了解公民的需求,通过交流和访谈的方式掌握公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结合抗疫精神,制定既符合思政课教学目的,又适应公民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教育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通过思政课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和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办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要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灵活运用各种网络教学新方式,让抗疫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中“活”起来,通过网络技术增强抗疫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一是依托抗疫精神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学习平台,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和邀请援鄂医疗队人员录制相对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资源供公民学习,或通过直播的形式开讲座讲故事,以此来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媒体,加大对抗疫精神的宣传力度,在宣传的过程中将抗疫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新型媒体的优势,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三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向公民播放抗疫行动题材有关的电影,让公民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以电影人物的行为准则规范自身言行,从而找出自身与他人在爱国方面存在的差距。
(四)引导公民参与疫情防控爱国实践
“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中国梦与家庭、个人的梦想是紧密相关的,公民应自觉地将家庭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进行结合,在实践中“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公民爱国的知、情、意、行融入为人民服务中去,引导公民亲身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爱国实践中。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要以抗疫精神作为特定的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公民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以及所学专业,将理论教学逐步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转化,充分地利用好抗疫斗争中保存下来的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调查、讨论等方式,让公民亲身体验,加深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地鼓励公民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相应的报告进行交流,从而感受抗疫的正能量。
二是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鼓励公民参与到疫情防控中自觉地承担相应的抗疫工作,让其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地磨炼自身的意志,培养敢吃苦、能吃苦,敢拼搏、能牺牲的坚强品质,做到知要真知、行要真行,让公民深厚的爱国情,高远的爱国志,务实的爱国行在实践中一一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抗疫精神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人民立场、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尊重科学的求真品质,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将抗疫精神融入愛国主义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结合实际传承和利用好抗疫精神,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抗疫精神不断地总结凝练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抗疫精神持续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抗疫精神使爱国情、强国志和爱国行在公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促使公民积极投身到伟大事业中,践行自己的爱国情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02).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9(002).
[3]陈伟宏.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核心价值[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6):38-45.
[4]崔健,舒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16-120.
[5]冯刚,朱宏强.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13-1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N]. 人民日报,2020-06-08(010).
[7]杨国斌,姬永霞.伟大抗疫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9-84.
[8]戴木才.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观意义[J].道德与文明,2020(6):12-15.
[9]本书编写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当代兵团,2019(22):6-10.
[11]孙银光.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层次性及实践策略[J].德育研究,2018(3):89-95.
[12]白艳丽.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32-35.
[13]刘洪富,张仲福.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教育价值[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12):17-21.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先锋队,2016(22):4-10.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6]陈君锋.“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需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1-82.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18]邓珍艳,权麟春.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内容设计与建设性路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2):102-110.
[1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2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5):1-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