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赛”视阈下体育课教学比赛的实践探讨

2022-06-08王荣

体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实践

王荣

摘  要:竞赛处于学校体育的核心位置,没有竞赛的体育课是不完整的体育课。结合主要教材选择比赛内容,基于学情设置适宜比赛难度,根据比赛情况调控对抗强度,着眼实战提升比赛正式程度,有利于提升“常赛”视阈下体育课教学比赛的效能。

关键词:体育课;常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5-0042-02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快速发展,“教会、勤练、常赛”的基本路径也在稳步推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多次表示,竞赛处在整个学校体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了什么,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体育课堂教学是基础,体育课本身就包括比赛,如果没有体育竞赛,体育课就不完整。可见,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喜爱的学练形式,还关系到学校体育的愿景实现。然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学练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真正会比赛、常比赛和懂比赛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教学比赛常存在着内容偏差、难度过大、对抗过强和不够严肃等问题。为此,教师要结合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在遵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基于“常赛”视角组织学以致用的体育课教学比赛。

一、结合主要教材选择比赛内容

比赛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赛法是体育课的常用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客观地认识比赛的教学属性才能发挥比赛效能。如果教师只是将比赛视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乃至将其作为独立内容进行组织实施,那么体育比赛的价值意义将大打折扣。诸如在小学轻物投掷课组织学生“袋鼠跳”或“大鱼网”的游戏比赛,在篮球运球课比赛环节把篮球当作搬运物组织“送公粮”,或把篮球作为被击打物组织“赶猪”的游戏比赛,这样的比赛活动看似热闹但意义不大。因为体育教学内容是在目标统领下的有机组合,比赛作为教学方法和学练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为此,教师需结合主要教材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教学比赛。

例如,某教师在一节以助跑与踏跳衔接为重点的蹲踞式跳远课中,选择与主教材高度相关的连续单脚跳过小体操折垫作为比赛内容。教师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4块垫子折叠立在篮球场的边线之间,垫子的高度和间距由学生自行调整。比赛以篮球场边线为起跑和折返线,以规定时间内完成往返接力的人次确定各组名次。该比赛内容不但与蹲踞式跳远内容和教学重点高度相关,而且比赛形式也与跳远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似。学生通过比赛不但巩固了运动技能,还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形式与方法。

二、基于学情设置适宜比赛难度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不断试错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出现动作失误在所难免,在教学比赛过程中出现失误也属正常,甚至这个失误过程恰恰是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必需。但是,如果学生因频繁失误使得学练比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那么这样的教学比赛便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技能提升。形成该问题的根源是教师设置的比赛难度远超出了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适应能力。为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适宜的比赛难度和梯度,并根据学生在参加教学比赛时的表现及时调整比赛活动。

例如,某教师在组织足球运球绕杆的教学比赛时,让学生每组4人依次运球绕过标志碟进行循环往返练习,以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人次多少排定各组名次。同时,教师要求各组前一人运球绕过第2个标志碟后,下一人方能从起点出发运球,而绕过所有标志物返回时需直线运球且不得干扰他人。该教师设置了路程相同但难度递增的分阶段比赛,第一阶段比赛是每组8个标志碟以1.5米间距纵向排列,第二阶段比赛则是标志碟减少到4个成3米间距。然而,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表现发现,原以为第一项比赛因为标志多、速度慢,会比第二项难度低,但是反而因为距离近、难调整而难度大于第一项;而且第一项比赛绕过的标志碟多于第二项,同等情况下失误次数也会更多,进而出现了学生频繁失误、到处追球的情况。为此,该教师在后继教学时调整了两项练习次序,学生的比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可见,即便看似相同往返距离和练习密度的教学比赛,如果教师能设置适宜的比赛难度,则会有效减少学生捡拾器材等失误情况,优化了教学比赛的组织与成效。

三、根据比赛情况调控对抗强度

竞争性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比赛是体现体育竞争性的重要载体,而对抗强度则是比赛竞争性的主要指标。教学比赛以其突出的對抗性和丰富的娱乐性深受学生欢迎,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升运动技能和评价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若教师不能有效控制比赛活动的对抗强度,那么教学比赛不但会因动作变形而无法发挥学练效能,还可能出现学生意外受伤、冲突争执和无法继续等情况。为此,教师除了要设计易行的参赛办法,制定简明的比赛规则,做好学生的参赛教育,还要能根据教学比赛的现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控。

例如,某教师利用篮球半场的方形线框组织学生进行运球往返接力比赛。学生分成4组分别站在中线和端线两端的呼啦圈后,篮球数量为每人一球,摆放在该半场的罚球圈内。在第一场比赛时,学生依次跑到场地中央拿球,然后运球回到本组后将球放在呼啦圈内。由于学生具备一定篮球基础,且比赛竞争性只体现在完成运球的时间先后上,他们在运球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并不高。为此,教师取消了将球运回罚球圈的后续比赛。在第二场比赛时,教师为增强竞争性将比赛设为直接对抗形式,同侧边线的两组学生以循环接力的形式跑到对方呼啦圈拿球,运球返回后放到本组的呼啦圈中,以到规定比赛时间时球多为胜。结果学生不但运球时频繁出现走步违例情况,甚至还出现干扰他人拿球和运球的情况,虽然比赛气氛热烈但学练效果并不好。为此,教师将第三场比赛由直接对抗调整为间接竞争形式,要求各组按逆时针方向将相邻组的篮球运回。同时,再次强调若发生运球违例,则在比赛结束时按人次扣除该组相应球数。虽然运球规则相同,但因为对抗强度不同,本场比赛中学生不但积极踊跃参与,而且运球质量明显提升。

四、着眼实战提升比赛正式程度

体育运动有特定的运动规律和严密的比赛规则。体育教学比赛应符合该项目运动规律,而且比赛规则应尽可能贴近正式比赛。因为,只有通过日常教学中贴近比赛的“常赛”,学生才可能具备参与正式比赛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某项体育运动。相反,如果在篮球行进间投篮课的比赛中,教师组织学生用橄榄球规则抱球跑进行比赛,虽然能够明显提升投的次数,但违背了篮球比赛基本规则,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变通”。可见,体育教师不但要在篮球课上围绕“篮球”组织比赛,还要在让学生能参加正式比赛的前提下组织学练活动,从而为学生参加班级间和校际间比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正确欣赏和客观评价比赛积累必要知识。

例如,某教师在组织篮球传接球学练比赛时,采用半场五打五的形式进行分组对抗,要求学生只能通过传、接球方式推进。学生将球传给在对方边线上的队友则得一分,先获得5分的队伍获胜后与下支队伍继续比赛,最多可连赛两场。同时,场下候赛的两组学生,一组负责裁判工作,另一组负责技术统计。裁判组由3名临场裁判、1名记录员和1名翻分员组成,主要观察走步违例和侵人犯规,并做好记录和公告;技术组由2名进攻统计员、2名防守统计员和1名记录员组成,主要统计相应队伍及个人的传接球次数和抢断次数。通过这样类似正式比赛的形式、规则和分工,让学生对教学比赛和运动项目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提升练习密度的前提下提升了教学效能,为学生参加正式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常赛”的重要载体。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没有竞赛的体育课不完整,还要认识到“胡乱”竞赛的体育课不可取。只有适宜内容、难度和对抗的教学比赛才能有效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能。在逐步提升教学比赛正式程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体验比赛乐趣,学会比赛并经常自主参与比赛。152E5BC9-662E-4C02-92BA-8C18E4242F9F

猜你喜欢

体育课实践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