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巧设学习实践单 提升课堂思维力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为例

2022-06-07武汉市江汉区大兴路小学

成才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双减导图课文

■ 武汉市江汉区大兴路小学 刘 艺

学习设计是一门大学问,有效的设计既能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还能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效率。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均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双线编写,前后相互联系,旨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知识能力水平、根植人文底蕴。因此,笔者依据教学流程列出学习任务,巧设“学习实践单”,作了如下探究:

一、调查问卷,基于学情的学习活动设计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一面折射现代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镜子。这是在实施课程改革后,面向全体、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一套利国利民的措施,在教师实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开始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转变,这就要求学生全程、尽情参与课堂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不是被动的,更不能以“一张白纸”的状态盲从学习,而是要具备探究精神,不断质疑问难,最后使问题得到解答。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预习,笔者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激发学生探索新课的欲望,整体感知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和三篇经典课文,文本均以祖国的著名景点为线索,赞美祖国壮美河山。因此,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设计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学习《海滨小城》时,设计问题: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设计问题:四季的小兴安岭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设计调研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上课伊始一边读文,一边找答案。这既落实了阅读课文的任务,又达成了理清课文内容的目标。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习,让课堂变得真实、精准、高效,而学生也在学习活动中习得了语文知识、提升了探究能力。

二、设计表格,助力解构的品读活动设计

三年级文本阅读量逐步增加,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默读方法,但尚不能满足快速读文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的阅读速度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准确辨别精读文本和略读文本,精读部分需要反复诵读,以感知其情感导向;略读部分则可略过,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典童话故事,其中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不同的“幻象”值得品读。每一次擦燃火柴都呈现出小女孩内心的渴求和愿望,而“幻象”背后,又对应折射出小女孩所处社会的“残酷现实”。因此,笔者设计了表格式“课中实践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幻象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和奶奶一起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愿望渴望得到温暖渴望得到食物渴望感受节日的幸福渴望得到家人的疼爱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现实寒冷饥饿穷苦孤独冻死

将“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象”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还以“解构文本”的形式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形成有条有理的思维模式,在品读时能够将情感迁移,读出自己的感受。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预测方法的工具性课文。怎样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学习预测方法,同时,不废弃读懂故事呢?笔者设计了“课中实践单”:

角色老屋小猫老母鸡小熊小蜘蛛老屋不倒的原因安心睡觉安心孵蛋安心冬眠安心织网抓虫体现老屋什么品质古老、破旧、孤独慈祥、有爱心心地善良、有爱心有求必应、乐于助人有爱心、爱听故事……

在有序预测的过程中,学生依次填充表格,不仅引导学生厘清了故事人物、探究了老屋不倒的原因,也推断出老屋的美好品质。

表格式“课中实践单”清晰罗列课文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不仅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还将课堂的有效时间聚焦于对情感和品质的探究上,提高了学习效率。表格式“课中实践单”也适用于口语交际课型的实施,如《名字里的故事》,纵向可设计“我”“家人”“名人”,横向可设计“名字”“名字的含义”“名字的来历”。

三、思维导图,聚焦难点的读画活动设计

1.流程图

流程图是最简易的思维导图,通过把教学设计转换成学习设计,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单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学习重、难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三年级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学生学习能力开始从词语(短语)向篇章段迁移。为了落实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材编写特点,设计“勾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可爱、特别之处”“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等流程,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落实学习目标,不仅简化了教学流程,降低了教学难度,还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叫“红头”的蟋蟀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因为了解科学常识脱险的危险经历。有趣的语言文字传递科学知识——牛有四个胃;生动的情节传递科学常识——牛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结合课后练习——“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笔者将练习题整编设计如下:

用箭头连接故事情节,不但引导学生专注于故事的重要段落,也帮助学生厘清“牛的反刍”知识,学生结合流程图按照一定顺序讲故事,亦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支架,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落实了学习难点。

2.复合流程图

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的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是其特点。“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聚焦这四句话: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想站)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想跑)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想坐)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想躺)

合理运用这四句文章主线,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梳理好情节,提炼出故事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笔者循序渐进,用画流程图的读写方式引导学生分层次探究问题:这粒种子经历了哪些变化?主人公有什么愿望?主人公是怎样实现愿望的?谁帮助它实现愿望?不断实现愿望的过程,是怎样的历程?你有什么启示?最后,学生通过不断探索,画出生动的复合流程图。

3.发散型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图解方式。发散型思维导图是最能外化学生思维的导图,也是最常用的思维导图,以“图”化疑,以“图”解难,不但能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厘清课文结构,将碎片化、零散的、局部的课文信息“画”成线索,形成图文并茂的思维表达。

《大自然的声音》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为线索,呈现了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的美妙声音。结合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快速发现了“总分”结构,也提高了阅读效率,不仅感知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还拓展了大自然其它美妙的声音,也为背诵目标的落实节省了时间。

4.复合型导图

由于思维的方向不同,因人而异、各具特点的复合型(流程、发散、聚合等)导图应运而生。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线索,教师的指导评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表达,鼓励学生“绘”出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呈现。

四、综合运用,写画共生的实践活动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表格、绘制思维导图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活动方式,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挑战活动中,逐渐向整体性、向高阶思维发展,笔者还作了如下尝试:

《搭船的鸟》是以“观察”为学习目标的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其指向写作的目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感知留心观察的好处,体现出鲜明的“读写结合”特征。

目标导向、结合课后练习,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课文第2、4自然段,提出质疑:作者对翠鸟作了怎样的观察?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以“调查问卷”的手段,激发学生关注课文重要段落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引领学生进行发展性学习、批注式学习。

教师的课堂有抓手,突出思考与发现,激发探究欲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绘制表格”,从外形、动作两方面指向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梳理出作者关注翠鸟的外形,描绘了一只彩色、美丽的翠鸟;作者还关注翠鸟捕鱼时的动作,用“冲、飞、衔、站、吞”等动词对其进行了细致观察。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掌握方法后,学生学起课文其它部分更加感兴趣、效率更高了。最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把习得“绘”成思维导图,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既了解了如何对事物作细致观察,也将“读写结合”的成果外显出来,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佐证。

巧设“学习实践单”,引导学生从设计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形成思维力是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宗旨,通过多重手段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习者”思维碰撞的舞台,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双减”后的课堂才能真正地成为“轻负高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双减导图课文
烃思维导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背课文的小偷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