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盆底超声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

2022-06-07陈清连谢丽玲陈燕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盆底尿道膀胱

陈清连 谢丽玲 陈燕玲

受分娩、妊娠等各种因素影响,产妇分娩之后极易出现盆底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早期以轻度尿失禁较为常见[1]。研究显示,产后轻度尿失禁患者及早行产后康复治疗可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常见康复效果评价方式包括盆底肌力测试、尿垫实验、症状改善情况等,而关于采用智能盆底超声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的研究鲜少[2]。盆底超声能对盆腔各脏器功能及位置进行更好的观察,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效果评价、盆腔器官脱垂临床诊断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备受临床关注。但以往临床所用的传统盆底超声检查方式可能存在手动测量耗时长、人为误差大等弊端[3]。鉴于此,本研究为规避以上劣势,在产后盆底康复效果评价中采用智能盆底超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2 月在本院接受产后妇科检查的108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是否接受产后康复治疗为依据,分为A 组(53 例,于产后6 周行康复治疗)及B 组(55 例,未接受任何治疗)。A 组患者年龄23~29 岁,平均年龄(26.28±2.09)岁;孕次1~3 次,平均孕次(1.75±0.55)次。B 组患者年龄24~30 岁,平均年龄(27.19±2.02)岁;孕次1~4 次,平均孕次(1.81±0.75)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盆底肌力测试结果为Ⅰ级;②知情同意;③具备正常交流沟通能力;④单胎妊娠;⑤经阴道分娩;⑥既往无盆腔手术史;⑦孕前未行盆底康复锻炼。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②中途退出。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A 组患者于产后6 周行康复治疗,选择杉山盆底康复治疗仪P4 或U4 进行治疗,治疗时于患者阴道内置入阴道电极(直径为2 cm,长为13 cm,波宽为200~500 μs,频率为15~85 Hz,电流为0~50 mA),行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首次25 min,后视情况调整时间,行电刺激治疗时,电流以患者感觉到刺激但无疼痛感为宜,行生物反馈治疗时,以反馈信号为依据,对收缩力度与部位进行调节。B 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

1.3.2 超声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产后6、12 周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检查仪器为超声机器迈瑞DC-80 PRO,采用腔内4D 探头,检查前指导患者将直肠与膀胱排空,采用截石位接受检查,将大阴唇分开,探头指示点保持朝上,于会阴部位纵向放置,分别在最大Valsalva、静息状态时对2D 盆底的正中部位矢状切面进行获取,可将肛管、直肠、阴道、膀胱颈、尿道以及耻骨联合等结构清楚显示出来;将“智能盆底”功能打开,按照示意图进行操作并标注,V 表示膀胱后壁最低点,R 表示膀胱后壁近尿道处,E 表示尿道近端中轴线,U 表示尿道膀胱结合处,P 表示耻骨联合中轴线远端,S 表示耻骨联合后下缘,可自动获取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同时观察是否有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盆底超声测量示意见图1。

图1 盆底超声测量示意图

1.4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盆底超声表现;对比两组患者产后6、12 周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测量值、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超声表现分析 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超声检查,且能够有效配合Valsalva 动作,静息状态时,盆底超声检查能将盆腔器官位置清楚显示出来,最大Valsalva 时,盆底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脏器移动至背尾侧。A 组一顺产产妇产后咳嗽出现漏尿情况,盆底康复治疗前盆底超声图像显示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均明显增大,康复治疗后明显减小。

2.2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盆底超声检查参数对比 产后6 周,两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 周,A 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本组产后6 周及B 组产后12 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 组产后12 周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与本组产后6 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盆底超声检查参数对比()

表1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盆底超声检查参数对比()

注:与本组产后6 周对比,aP<0.05;与B 组产后12 周对比,bP<0.05

2.3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对比 产后6 周,两组患者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 周,A 组患者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本组产后6 周及B 组产后12 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 组产后12 周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与本组产后6 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对比[n(%)]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出现和分娩、妊娠等因素存在密切相关性,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4,5]。轻度尿失禁在产后早期十分常见,虽然其康复效果可通过多种方式评价,但各种评价方式均存在诸多弊端。若以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估康复效果,其评价主要依据患者主诉,具有极强主观性。盆底肌力测试则主要是对整体盆底肌力进行评估,难以对盆腔各脏器功能与位置进行评价。尿垫试验的检查过程十分繁琐,难以在临床广泛推广[6,7]。

超声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之一,但在产后康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鲜少,随着超声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本研究也尝试在产后盆底康复效果评价中应用盆底超声,结果显示,产后12 周,A 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本组产后6 周及B 组产后12 周,A 组患者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本组产后6 周及B 组产后12 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产后盆底康复效果评价中智能盆底超声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将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作为评价产后康复效果的重要指标。其次,A 组康复治疗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降低,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减小可能是因为妊娠期间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盆底组织胶原含量、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阴道分娩后会进一步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并引发膀胱颈、尿道松弛,增大膀胱尿道后角。康复治疗时,电刺激可促使中央神经系统排尿中枢的回馈机制发生改变,对逼尿肌兴奋性进行抑制,促使逼尿肌处于稳定状态,盆底肌肉群也得以锻炼,盆底组织的支持作用增强,膀胱尿道后角缩小[8]。膀胱颈移动度增大提示膀胱颈支撑明显减弱,经康复治疗后,此支撑作用得以恢复,故膀胱颈移动度随之减小。分娩后,尿道四周韧带与盆底肌肉均处于松弛状态,当腹部压力变大时,尿道压力相较于膀胱压力更小,尿道难以及时关闭,进而出现漏尿情况,进而导致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经电刺激治疗后,骨盆底肌群得以强化,括约肌、肛提肌间歇性收缩,尿道闭合压提高,进而降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康复效果评价中智能盆底超声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盆底尿道膀胱
利用横断后尿道板组织修复近段型尿道下裂的术式研究进展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得了膀胱憩室怎么办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浅析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在外伤性尿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尿道损伤诊治及合并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