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作控制两种理论对乒乓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2022-06-07刘煜王亚梅
刘煜 王亚梅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獻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216-02
摘 要 一般情况下将动作控制理论分为动作程序理论和动力模式理论。两种不同的理论运用在不同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两种动作控制理论模型在乒乓球正手攻球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得出在不同的训练阶段运用不同的动作控制理论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与技巧,提高教与学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动作控制理论 乒乓球教学 正手攻球
一、动作控制的两种理论
动作学习与控制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运动动作的效率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常学者将动作控制理论分为动作程序理论与动力模式理论。动作控制理论是依据控制系统的中心部分和环境特征的不同作用来区分不同的协调运动。我们对神经系统控制协调运动理论的分类,是依据控制系统的重心和环境提供给运动指令的相对重要性来进行的。强调中心控制的理论,其核心是动作程序,它是一种以记忆为基础的结构,控制着协调运动。除此之外,与动作程序为基础的动作控制理论有明显区别的观点,一般是指动力模式理论(有时也称为动力系统理论,协调动力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动作理论)。动力模式理论一般是描述性和解释协调运动控制的一种方法,强调了环境信息的作用以及躯干、肢体的动态特征,也称为“动力系统理论”。
相对时间这个固有特征是动作控制的一般动作程序和动力模式两种观点所共有的部分,但两者对于这个固有特征的来源持有不同看法。一般动作程序观点所强调的相对时间是一般动作程序中的固有特征,并包含在传递给肌肉组织的运动指令中。因此,产生的动作必须受到这种时间的制约。相对时间的固定性附加上参数的变化而成为一类运动的表示,说明他是由同一类的一般动作程序控制的。而动力模式观点所指的是术语“时间模式”的应用,而不是固有特征的相对时间。更重要的是,相对时间的固定性对于许多动作来说,是指操作者与任务和环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是躯体和肢体运动的机械动力学的结果。
二、动作控制两种理论在乒乓球教学活动的应用
乒乓球是我国体育事业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无疑对体育教学有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需要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打破以往陈旧的体育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体育锻炼、牢牢掌握技能技巧,而不是被迫进行身体活动。当下,体育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优化乒乓球教学模式,全面增强乒乓球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单向影响的过程,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的过程。通过对动作技能两种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待完善,将动作技能两种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动作技术的掌握。
由于乒乓球比赛具有多变性。在进行乒乓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只针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进行教学,还应该针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比赛场景进行考虑,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做到随机应变。因此,在初期的动作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动作程序理论为教学的主导理论,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模式;在后期的复杂动作的教学中,应以动力模式理论为主导。动力模式理论强调环境信息的作用,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能。
但是,无论是动作程序理论还是动力模式理论,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应单独使用某一种理论,而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理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动作结构,掌握动作技术,同时在成功心理的暗示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完善体育事业的不足之处。
(一)动作程序理论的应用——以正手攻球教学为例
乒乓球正手攻球动作是一切技术动作的基础。学生在掌握一项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会经历动作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与自动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技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对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动作进行讲解与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通过对错误动作的纠正来使学生掌握所学技术动作。但是,教师在进行讲解与示范以及错误动作纠正的过程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以及对实际运动动作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学生初次接触乒乓球正手攻球动作时,首先必定是教师进行讲解与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脑海中留下“动作记忆痕迹”,在通过这个“记忆痕迹”进行练习,进一步形成动作概念。在实际进行教学中,可以将整个正手攻球的过程分解成为几个动作,逐一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分解为准备姿势、转身引拍、挥拍击球和还原几个动作过程。
准备姿势是一个动作开始的关键环节,它同时决定着这一动作的完成效果。在讲解与示范准备姿势时,教师要重点强调脚的站位以及身体姿势,两脚应分开与肩同宽,左脚稍稍向前,身体微微前倾,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出击球反应以及转身引拍击球。
1.转身引拍是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开始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引拍时腰部是否转动带动胳膊完成引拍,切不可直接轮手臂完成引拍动作。
2.挥拍击球是正手攻球的关键性环节,好多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找不到击球点、击球不能击向对面球台、球击出后直接出台等错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强调以腰带臂的动作环节,以及击球时小臂的前收,将小臂顺势挥至左眼眉峰前,切记不可直接抡动大臂完成击球,此时完成了整个挥拍击球动作环节。
3.还原。这是这一环节的结束,也是下一环节的开始。还原时教师要注意示范腰部的转动带动手臂还原至准备姿势或引拍姿势。
教师采用动作程序理论进行教学时可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能力。在学生某一动作出错时,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传授过程一步一步进行思考,从而找出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动作技能形成初期,即认知阶段时,运动动作程序理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强化动作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并为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动力模式理论的应用——以正手不定点教学为例
动力模式理论强调环境信息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与练习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复杂变化的练习中逐步熟练运动技能。动力模式理论多用于组合动作的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技术动作逐渐进入自动化阶段,对于单个动作的熟练程度也不断提高,在遇到环境变化是不会破坏动作结构。此时,教师便可以使用动力模式理论为主导进行教学。
学生在自动化阶段的学习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在进行一项已经熟练的技术动作时,几乎不经过大脑思考便能够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开始采用动力模式理论对学生进行组合动作的教学。以乒乓球正手攻球为例,在乒乓球比赛中,对手不会针对某一点而使用相同的力度进行回击,此时,学生需要关注的便是赛场中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如何搭配步法的移动将对手的回球进行回击。在动作技能进入自动化阶段时,学生便不需要再进行过多考虑准备姿势是否合理,引拍或挥拍击球时腰部是否转动带动手臂。学生可能与最初学习的击球姿势或多或少的有点出入,但最终都能够将球回击到对方球台。此时,便不再适合使用动作程序理论为主导的教学了,而是变成了通过环境变化的临场反应进行教学,这便是动力模式理论为主导的教学。
在动作技能学习达到自动化阶段时,教师便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正手攻球搭配步法的训练,即正手不定点教学。不定点即为教师喂球的落点是随机的,学生需要进行移动来将球回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赛场多变的环境,学生通过主动移动来回击落在球台各个位置的球,教师可以运动动力模式理论进行教学。也可将教学分为几个部分。
1.侧滑步步法教学:在进行不定点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移动步法训练。在乒乓球步法中,针对正手半台不定点常用的便是侧滑步,之后将側滑步与正手攻球的动作结合起来进行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在移动时进行引拍动作,移动站稳后进行挥拍击球。此时可以先进行正手两点的固定点教学,再慢慢过渡到半台不定点的教学。
2.击球点变换的训练:在进行步法教学之后,就需要变换击球点进行击球练习,此时教师进行多球喂球时可以先放慢速度或者进行固定点的三点练习,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步法的使用。
3.半台不定点的练习:在以上教学都完成之后,教师便可以开始进行不定点的喂球练习了。初期练习时需注意几点:第一,学生在挥拍击球完成后,教师要督促他进行还原动作;第二,开始时喂球速度不宜过快,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可以逐渐加快喂球的速度,第三,注意喂球力度的把握。
通过运动动力模式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在更为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比赛场上复杂多变的环境,不至于在环境的刺激下变得手足无措,能够更好地击球。
三、结语
乒乓球教学应在训练的不同阶段合理运用动作控制的两种理论进行乒乓球教学。相比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在不同的技能学习阶段使用不同的理论,才能够使得教学工作顺畅进行,同时也能使学生用相对较少的时间熟练掌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