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2022-06-07石金毅

体育时空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新时代

石金毅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35-03

摘  要  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社会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精准把握其发展方向。本文探讨了新时代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意义,分析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政策重心偏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就业质量层次不齐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就业出路等建议。

关键词  社会体育  专业建设  新时代

一、引言

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响应“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健身运动指导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021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对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增加体育人口、发展体育产业规模等方面设定了目标。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迅猛发展势头显现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方兴未艾,社会体育的组织与改革、体育产业的经营和创新方面的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7号),对入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要不断夯实基础、改善条件,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要以专业认证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建强用好基层教学组织,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体育教育教学与团队合作精神有机融合,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工作和卫生习惯,培养具有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的社会“一流”人才,打造进校“一流”,专业“一流”,学生的身心素质“一流”的良性循环环境。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以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基础,以群众体育组织管理、组织、业务开发和科研教学技能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体育教学产出的目标要求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要求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体育学类第二大专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因此,探索符合新形势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顺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策重心偏移

政策纲领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2021年,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体育发展的改革方向进行论述,要求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向着应用型转变。目前,在奥运金牌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专业仍存在着“重竞技,轻社体”的现象,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忽视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建设,从而阻碍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社会应用性不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投入是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程度,经济供给力代表着提供物质条件的能力,制约着公共财政对社会体育行业的资金补给、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社会体育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投入[1]。在体育教学事业发展进程中,对社会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社会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实践创新平台、师资力量、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完善和提升,对学生的培养缺乏动力。因此,加大对社会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是更好开展社会体育事业的基础,基于此完善组织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力争为国家提供专业性、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力量。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培养专业性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培养需求脱离实际。许多院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侧重与集体教育和分数优势,忽略了教学课程和技术的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同时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的重要性,学生在技术应用上不够扎实,从而在今后就业过程中与企业和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2)培养方向划定不清。社会体育是一门专业性和创新性兼具的专业,对其人才的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同质化的趋势,在培养方向上即没有对教学方向进行区分,体现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等不同教学特色,也未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划定,对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专业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2]。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自身提供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于为社会输送专业性的人才资源,为我国体育行业锦上添花。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存在实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会体育作为新兴专业,许多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缺乏专业的教学场地设施,实践教学基地不够完善,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2)教学形式单一。社会体育专业是社会体育是在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型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依托體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呈同质化趋势,呈现出专业应用划分不清晰,学生缺乏个性化和创造力,人才培养趋于大众化。BF9E10E1-A8E8-4AA4-96C2-0B323DA83DF0

(四)就业质量层次不齐

专业就业情况是反应专业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对专业办学效益的社会检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存在专业归属感不高的问题[3]。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逐步增高。(2)人才培养多元化。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精确的划分,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风潮下,出现了全而不精的情况,导致人才竞争力不足,就业率不高。(3)就业岗位缺口不够。尽管社会体育行业涉及范围较大,但就社会需求而言,实际岗位不多,对人才技能要求较高,出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的现象。

三、新时代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举措

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各类学科建设,紧扣國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在新时期,思考和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向上发展的动力,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力争为国家专业建设添砖加瓦,基于此目标提出以下措施。

(一)紧抓政策机遇,改革课程内容

2019年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需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任务。从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优化全民健身网络、制定针对性健身方案以及智慧化体育等方面提出建设要求。首先,政府部门要提高社会体育运作水平,积极展开社会体育团体、俱乐部的建设,激发大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4]。其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5]。在全民健身的大浪潮下,社会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大有可为。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操作性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删减一些经济类课程,在运动项目技术和教法的相关课程上增加课时数,提高专业性和应用性。同时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为指导,对接“体医融合”战略,根据社会对“体医融合”的专业人才需求,主动适应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此外,发挥综合性大学管理学科优势,加大体育管理人才培养和体育管理学科建设力度,培养体育管理类人才,有针对地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核心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明确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对所需人才进行准确定位是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过程。根据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规划,细化专业的育人标准,培养以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从人才需求出发,可以将培养目标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社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培训指导人才。社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从事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企事业单位及体育社团里从事运营和管理类工作。社会体育培训指导人才主要是从事体育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和各类体育场馆等进行体育培训和指导工作。通过整合各高校优势学科,在体育智能、体育机械工程、体育公园规划、体育建筑与体育大数据等方面进行融合和探索,对运动医学、体育生态等领域进行研究,明确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旅游等传统业态教育模式,探索培养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新兴业态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各大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力争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输送合格人才,促进全国体育产业的升级发展。

(三)搭建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力在培养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创新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和优化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的重要任务。校内教学平台重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合理进行“教训结合”的教学任务,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方向主要是以课程实践为主。校外教学平台形式多样,主要是以“学企结合”为大方向,对接市场,在职业模块课程中与各行业实施联合培养,引进嵌入式课程。与企业、学校、协会等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与优秀企业、俱乐部等进行联合培养,利用企业发展潜力提高学生技能提升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同时重视证书机制,鼓励学生考取健美操、游泳、武术等的教练员等级资格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6、7]。学校发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杠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客中国、“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四)提高师资力量,创新就业出路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专家学者,深化“人才强校”的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引领作用。对于一流师资队伍的搭建,要从体育社团建设、体育参与监测、体育技能学习机会、教师体质与健康检测评估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进行综合评价。此外,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商务健身指导员,具有局限性且发展不稳定,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向。这一发展态势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方向不理想,从而造成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临近毕业压力剧增,新鲜血液对本专业的培养缺乏信心,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转变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化挑战为动力,在加强创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学生就业出路。

四、结语

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指导下,全国高校开设了各类不同特色的体育课程。社会体育作为体育专业的主要专业之一,对其学科建设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社会体育是开展群众体育、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将社会体育以“一流专业”为目标进行改革建设,激发社会体育专业高效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展示我国形象,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国际化的体育舞台,增加国际影响力。

★基金项目: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度开放基金(2019Y023)。

参考文献:

[1]董新光,戴志鹏.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J].体育文化导刊,2013(08):24-27.

[2]戴志鹏,马卫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01):99-103.

[3]赵德,石振国.基于期刊载文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方向[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06):90-97.

[4]王勇.社会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框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06):26-29.

[5]林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及其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4(06):8-11+19.

[6]李晓亮,陈德明.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研究——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4):110-113.

[7]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N].人民日报,2018-09-11(01).BF9E10E1-A8E8-4AA4-96C2-0B323DA83DF0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新时代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科学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