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6-07高志丽杨超智尹奉超
高志丽 杨超智 尹奉超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18-02
摘 要 沧源自治县具有独特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佤族传统体育文化,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进行跨领域融合发展,既是对我国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使其能在当今社会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保护了其文化完整性,又能利用旅游业吸引更多人,两者相得益彰,形成内部良性循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怎样解决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将二者深度融合在一起,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個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 旅游 民族体育 融合发展
一、前言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土地面积达2446.43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佤族占总人口的85.1%。沧源四季如春,气候常年温和湿润,森林覆盖率达75.3%,是天然氧吧。早期的佤族人民主要依山而居,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防御动物伤害作斗争以及生产活动习俗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佤族特色:射弩、簸石子、布隆(摔跤)、拔腰力、重章撒(高跷)、瓜棋、牛角棋、鸡毛球、陀螺、摸你黑、圆圈舞、舂米舞、木鼓舞、跺脚舞等具有佤族民族特色的原始体育文化。
沧源境内处处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全县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大类。其余有地貌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民族建筑、民族风情、民族工艺及土特产品等10个亚类,有110多个主要景点。
二、沧源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1号)关于印发临沧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2020—2022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挖掘“健康”“乡村”“秘境”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生态度假旅游发展区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实现“发展提速、带动有效、质量提升、供给优化”发展目标[1]。
沧源县委、政府积极响应通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政府主导,利用民族节庆的有利时机进行大力宣传,初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开发,目前已开发好且有较高价值的旅游景点是:翁丁原始村落、沧源崖画、藏龙洞、天坑、千米国画长廊、广允佛寺的等,新建了葫芦小镇、立新村、勐卡村等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特色村寨。
沧源的民族体育赛事活动有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在我国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沧源以其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和发展。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地推行,相关人士已经嗅到民族体育赛事与当地发展较为独特的旅游业进行跨领域融合发展,既是对我国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使其能在当今社会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保护了其文化完整性,又能利用旅游业吸引更多人,两者相得益彰,形成内部良性循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沧源目前的旅游还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沧源虽地处边境,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有五一假日期间举行的“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稻子熟时举行的“佤族新米节”以及“国际佤族音乐节”等节庆活动。除此之外还有美食类的活动,“我和佤味有个约会——佤族美食”大赛。多层面,多方位的推广,让大家了解沧源,向往沧源美景,品尝沧源佤族美食[2]。
随着2016年12月沧源佤山机场实现通航,新修的几条高速路路逐步投入使用,沧源内连外通的交通格局现雏形。政府牵头统筹推进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各级部门都在努力想要将沧源建成旅游设施完备、产品特色鲜明、服务规范到位、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秘境边关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3]。
2.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新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游客的消费理念也开始多元化生活方式新起。富有民族风采的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将能增强游客参与和观看的欲望,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发展带来契机。
3.沧源佤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化。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下,为了生存他们利用当地多山、多树的特点,使用石头、木棍等原始工具防御和猎取食物。佤族有格言:女采果,男打猎,佤族的山洞壁画也大量的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打猎场面。村寨里有,人类的发源地:司岗里、木鼓房、人头桩、牛角桩、祭祀桩、佤族民居等,是全面了解佤族社会发展进程的首选地。
4.特有的自然风光共同形成了体育旅游的生态氛围。临沧沧源特有的自然风光以及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形成了天然氧吧,加上独特的佤族文化、民风民俗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共同形成了体育旅游的生态氛围。
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宗教祭祀。随着岁月的沉淀,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古朴的乡土气息。最主要有特色的有摸你黑、簸石子、拔腰力、重章撒(高跷)、木鼓舞、跺脚舞等。这些项目的传承、推广,将成为我们以及后代了解和发现一个民族的重要凭证。
(二)劣势分析
1.人“财”缺乏。临沧沧源属于边境贫困地区,在开发、管理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效益还得不到很高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客源少,收益甚微。同时缺乏高素质人才,还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旅游业结合的意识。目前,临沧沧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处于雏形阶段,由于就业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复合型人才“引”“留”和培养是其发展的一大劣势。
2.部分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消失。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以至于投资以政府为主,其他企业或集团不敢大胆投资。尤其沧源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景点存在交通不便、人才缺乏、资源规划管理不足等诸多问题。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业中还未凸显。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受现代文明冲击,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有价值的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C7A3D977-2600-46D7-AAE2-62AE8FD12675
3.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配套。由于沧源地势陡峭,景点与景点间存在交通不便,宣传和开发欠缺的特点,导致慕名而来的游客甚少,经济效益不高。以至类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配套。到目前为止,临沧沧源对大型旅游服务项目及其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的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产品资源整体性较低。
4.旅游发展合力不强,附加产品开发不足。主要体现在: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不够高;景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旅游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特别是賓馆酒店逢节必涨;缺乏包装精美且具有当地佤族特色的食物饰品和纪念品。
三、沧源佤族民族传统体育及旅游业发展策研究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加快县城基础建设,整合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环境,保证住宿、餐饮与购物走向集约化、特色化、休憩化的发展。建议景区之间开通专线,加快停车场、农家乐、娱乐场所、公厕等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景区、景点、配套服务功能。
重视队伍建设。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队伍稳定性。加强景区、景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二)重视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融入新文化创意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为了增加游客观赏度和体验感,各种各样的休闲体育项目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体育旅游休闲行业。各种具有传统性的体育项目表演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佤族文化发展历史较长,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当前多元化的发展,西方体育运动对本土体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反思体育发展现状,对佤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完善比赛的规则,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从而创建更适合沧源旅游地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采取科学的以人为本人方式,提升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接受度,并重视对传统体育文化中和谐、美好及自然的内容进行拓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逐渐趋向于体育+旅游+民族特色型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可以成为沧源佤族旅游的提个特色,相信其对引客吸资,促进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有效发展。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当地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多样化宣传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印象不深刻,民族文化带来的效益无法引起政府和投资者的重视。众所周知,大众传媒信息的传播力和渗透性极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因此,可以利用网站、微信、抖音和创意广告等进行多样化宣传。
四、结语
随着网络全球化,交通的便利化,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日益便捷。沧源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俗,加以科学的整合开发。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将会对沧源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其中,佤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地旅游业科学融合发展将会是一个亮点。
2021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推介会上,“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彰显了沧源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为当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很好地推广。沧源具有不可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佤族传统体育文化,怎样解决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将二者深度融合在一起,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
总而言之,沧源具有丰富的佤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条件,结合相关政策对旅游的支持,二者已经具备了相互融合发展的条件和优势。虽然,沧源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发展和沧源旅游业发展已经积累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但二者的融合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二者的融合既有效益,也有挑战。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J0784)“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1号)关于印发临沧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2020—2022年)》.
[2]冯强.佤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质及传承范式[J].体育文化导刊,2012,37(06):134-137.
[3]朱智红.佤族节庆与民族体育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8(05):81-82.
[4]吕金江,敬龙军,冯强.佤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3(10):121-123.
[5]李会明,余红.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10(02):28-30.C7A3D977-2600-46D7-AAE2-62AE8FD1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