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2022-06-06李晓钰

关键词:蚌埠市合肥都市

李晓钰, 何 晋, 李 飞

(1.中共蚌埠市委党校, 安徽 蚌埠 233040; 2.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 蚌埠 233000;3.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安徽 蚌埠 233000)

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可以起到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发展区域。但刘志彪等通过指标测度,发现安徽尚未深度融入长三角[1]。蚌埠市虽是皖北中心城市,但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新的形势与背景下探索蚌埠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发展路径,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紧抓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借鉴。

一、文献综述

保罗·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空间经济学的核心模型是“中心—外围”理论。它主要研究城市最优规模、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土地配置等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经历了贸易、要素、政策、完全一体化等阶段。1957年,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认定中国长三角地区是当时世界六大都市带之一。左学金、刘志彪等也认为长三角具有良好的一体化发展基础。国内针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体化程度测度、发展影响及其原因分析等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政府政策及其对区域一体化水平及效率的影响。

关于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借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将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应用于产业联系、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2]。国内学者多以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城市群或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间经济联系、城市等级划分等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安徽省域及皖江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展开研究。沈惊宏等从区域联系角度测度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规模梯次[3];江璐璐等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安徽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向,得出了向东及融入长三角的结论[4]。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中,姚玫玫、孟天琦等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设施体系、区域协作等角度研究了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优势和劣势、机制、路径等问题。胡承龙认为,皖北地区应以农业为基础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吴雪萍、房建则分别探讨了芜湖、宿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方案。

二、蚌埠市区域发展概况及空间经济联系度分析

(一)蚌埠市区域发展概况

蚌埠市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地处京沪线与淮河交汇处、京沪高铁与京福高铁交汇点,是皖北中心城市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总面积5 9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9.64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市建成区面积138平方公里。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 082.7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24∶40.10∶47.6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值为32.2%,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5]。“十三五”以来,蚌埠市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为龙头,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器件为主导的创新产业体系,是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员。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已经挂牌。近年来,蚌埠市制定了整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四纵三横两联一环”(1)“四纵”指徐明高速、徐固蚌高速、京台高速、怀远—凤台高速,“三横”指五河至蒙城高速、宁洛高速、蚌合高速+凤阳支线,“两联”指蚌五高速、蚌埠机场高速连接线,“一环”指京台高速、宁洛高速、蚌五高速、蚌合高速形成的高速外环。的高速公路路网,建成并启用淮河安徽段首个二类水运口岸,开辟了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蚌埠—西欧”班列贯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7个城市,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二)蚌埠市与长三角经济联系度分析

1.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2.计算结果

运用公式及数据得到表1结果,2020年指标测算结果在0.01—0.3之间,合肥、南京、徐州、滁州四个城市与蚌埠市经济联系度较强,其余城市为一般联系(采用五级分类法)。

数学模型遵循区域间经济联系最小努力原则,只考虑吸引力的分析,未考虑两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合作的基础和传统,亦未考虑行政、交通、功能分区等因素[6]。因此,引力模型计算结果仅作为考虑区域经济联系度的参考,如图1所示。

2020年数据显示,与蚌埠经济联系度较强的城市在安徽省内是合肥市与滁州市,在安徽省外是江苏省的南京市与徐州市。上海市虽与蚌埠市距离相对较远,但与蚌埠市经济联系度一直相对较强,其次是苏州市。对比2010年与2020年数据可知,蚌埠市与合肥市、滁州市的经济联系度在增强,尤其是与合肥市的经济联系度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而与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城市及上海市的经济联系度整体上在减弱。

三、初步结论与结果分析

(一)初步结论

蚌埠市与长三角部分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的结果表明,蚌埠市与合肥市、南京市、徐州市、滁州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较强,与上海市、苏州市的经济联系度相对较强,与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的经济联系度一般,与芜湖市、杭州市、湖州市的经济联系度相对较弱,总体上呈现出与周边城市及向东、向江苏、上海方向经济联系度较强的特点。对比2020年和2010年相关数据可知,蚌埠市与省内合肥都市圈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在增强,而与沪苏浙城市的经济联系度有减弱的趋势。

(二)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来,以合肥市为代表的安徽省部分城市崛起之势明显。与2010年相比,2020年,合肥市GDP增长271.72%,人口增长64.33%;滁州市GDP增长比例更是高达335.87%。随着沪苏浙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其部分第二产业向外转移。安徽省作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与沪苏浙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度日益增强。部分城市与沪苏浙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度比蚌埠市相对较强。如,滁州市主动对接《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规划》,摸清南京产业转移意向并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合作,引导南京部分产业有序向滁州转移和集聚发展,成为欠发达地区主动融入都市圈发展的“典型样板”[7]。蚌埠市虽然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度也有所增强,但与滁州、芜湖等城市相比,则相对较弱。这一方面是因为蚌埠市在发展战略上主动加入了合肥都市圈;另一方面是因为蚌埠市在地理位置上与芜湖等城市相比,不具有区位优势。此外,蚌埠的人口、政策、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对其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表1 2010年、2020年蚌埠市与长三角部分城市人口数量及经济联系度

合肥都市圈是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2020年,合肥都市圈以全省45.4%的面积和50.1%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63.3%的GDP和61.4%的财政收入。但其总量与其他四个都市圈(南京、上海、杭州、宁波)仍有差距。除长三角之外,武汉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也对安徽省的资源和人才等要素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2020年,安徽省流向省外的人口达1 152万(主要流向沪苏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近五年人口出生率呈断崖式下降趋势(见图2)。这对安徽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安徽省着力强化合肥这一省域核心增长极的地位和功能,意图发挥合肥的“辐射效应”。但是,这一战略缺乏足够的要素支撑,能否实现“以大带小”的目标,尚有待观察。2021年,合肥市GDP占安徽省GDP的比重为26.6%,在东部省份中相对较高。而同年合肥市GDP占合肥都市圈GDP的比重则高达41.8%,这使得包括蚌埠市在内的合肥都市圈其他城市面临发展空间被“挤压”的尴尬境地(2)研究表明,省会城市在区域内如果经济比重过高,则可能会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形成“虹吸效应”,不利于区域内其他城市创新发展。参见庄羽、杨水利:《“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辐射还是虹吸?》,《中国软科学》2021年第8期。。2021年,蚌埠市已成为长三角区域中唯一GDP增长为负的城市,可谓是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

四、对策建议

(一)打造“双圈联动”模式,强化东向经济联系度

1.立足合肥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表明,都市圈内中心城市的能级将会产生非核心功能的疏解[8],并由此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维持都市圈良性、可持续发展。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合肥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会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蚌埠市要立足合肥都市圈,借合肥市打造“创新高地”之机,利用合肥市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蚌埠市还应向省里争取成为合肥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以便在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2.打造“双圈联动”发展模式。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南京市对蚌埠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比较强,因此蚌埠市在立足合肥都市圈的同时,也要借鉴滁州市的发展经验,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着力打造“双圈联动”(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发展模式。

3.强化东向经济联系度。在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的同时,蚌埠市应当继续坚持东向发展,增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度,提前分析目标城市的产业转移方向,积极参与长三角各都市圈产业链分工,主动承接对方产业转移项目。同时,可以引进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先进产业。例如,可以引进杭州市的先进数字技术,建设支撑蚌埠市产业发展的科技生态体系。

(二)利用省际帮扶政策,主动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1.充分利用省际帮扶政策。蚌埠市应当充分利用浙江省宁波市合作帮扶的政策机遇,建立健全“甬蚌特别合作区”的体制机制,在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建,并在合作共建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借鉴“深圳—汕尾”的整合型合作扶助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资本和民间组织力量,形成以政府力量带动市场力量、市场力量回馈当地社会、民间组织协作发展的良性循环[9]。特别是可以充分吸取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的经验,争取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助力蚌埠经济发展。

2.积极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存在产业结构趋同明显、城市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等突出问题。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城市发展定位问题。蚌埠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和制造业城市,在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链壮大支撑不足、产业链层级有待提升、上下游企业协同度不高等问题,因而亟须“补链”“强链”和“延链”。蚌埠市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紧抓制造业根基的同时,不断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拉长产业优势、补齐产业短板,加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最终以嵌入长三角乃至全球价值链为目标,增强对价值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的竞争和控制能力。蚌埠市是长三角城市规模等级的重要节点,必须具备与其城市等级匹配的产业承接能力[10]。为此,蚌埠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和助力作用,积极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三)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蓄积发展新能量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离不开“人”。人口数量、人口比例、人口素质等因素都在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功能的提升本质上是“产城人”的高效融合发展[11]。在世界上相对成熟的都市圈内,部分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样本。如,东京都市圈内的重要工业城市川崎,正是以“宜居”引人、以“环保”逆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其主要做法是,政府通过累积优质的知识、交往、信任、声誉、文化等无形资本,以“软环境”支持企业发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9]。这一成功经验值得包括蚌埠市在内的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借鉴。蚌埠市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被认为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长期受到“码头文化”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存在地区文化、人口素质、城市“软环境”亟须提升的实情。为此,蚌埠市可以通过提升人口素质、打造宜居环境、累积无形资本,蓄积城市发展新能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蚌埠市合肥都市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磬云岫
通 幽
知磬堂
禅 悟
穿越水上都市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