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血管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2022-06-05余运西
余运西
王宏宇,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和早期预防,血管疾病临床药物和介入诊治等。
法国医学家卡萨尼斯曾说,人与血管同寿。血管在人体健康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近年来我国心、脑和周围血管疾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甚至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蚕食中青年人群的血管?控制和管理血管健康面临的挑战又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長、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有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脑、肾和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就是其供应血管发生了结构和功能受损以及血管衰老过程加速,导致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冠心病、卒中和痴呆、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甚至猝死。
很多人以为,只有等到老了才需要操心我们的血管。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血管病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40岁之前,甚至是少儿时期,血管的病变有可能就已经开始了。
现在的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精神状态下,加上缺乏运动、饮食混乱、环境污染等因素,容易导致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长期下去,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壁受到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弹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后期会愈加明显。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遗传因素的人群,在连续熬夜、过度疲劳、饮食无规律等“特殊情况”的助攻下,血管就可能会持续痉挛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损伤部位内膜破裂,形成血栓,诱发血管闭塞,最终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等致死致残的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许多并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人群,或并未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青年人群,也会因血管功能异常发生心血管事件甚至猝死。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了一个概念,即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应包括理想的健康行为(吸烟、体重、运动、饮食状况)以及理想的健康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状况)。在疾病预防的进程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评估靶点,或者说心脑血管疾病的替代性终点指标,那就是血管。
人体的血管有两大系统,即动脉和静脉。其中,动脉系统往往是引起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元凶。动脉功能病变的表现之一,就是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僵硬度增加。动脉加速衰老的过程,既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等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因此,动脉功能损害是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早期血管改变。
动脉功能病变作为早期的血管损伤指标,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是动脉的结构病变,比如体检发现动脉斑块形成,甚至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我们知道,不管是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弹性降低,还是管腔狭窄,都会影响靶器官(目标器官)的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甚至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不管是动脉结构病变,还是动脉功能降低;不管是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低、中、高危险人群,其共同的早期或综合评估靶点,就是血管状况。
忽视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只治不防,就会越治越忙。面对“越治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我们的防控战线必须要前移到血管疾病的早期。目前来说,我们还缺乏系统和完整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一体化的学科和医疗体系。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而是擅长防病的,遗憾的是依然有人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就越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就应该从重视血管病治疗转向维护血管健康,规范地早期识别血管病变。
从娃娃抓起,重视血管疾病预防,通过建立智慧化、信息化分级诊疗模式,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是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
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医疗费用对国家和个人造成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做好防治,有效抗衡其发展流行。理想的防治结合新型模式,应由防治兼能的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联合进行防治兼顾的医疗服务,实现智慧化、信息化支撑下的三级诊疗。这其中应包括针对民众健康的管理与教育、亚健康或慢性病患者的非药物和药物干预的一级预防,以及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二级预防。
我国从2004年开始推广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2006制定了我国首部血管检测指南。在进一步推广应用和针对不同的血管评估指标综合研究后,2015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提出了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法(BVHS),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模式由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向了对血管健康进行全生命周期分级管理,以反映不同的血管健康状况和系统血管健康维护。
BVHS与既往血管病变评价方法最大的差异是不仅关注血管结构病变,如狭窄或闭塞,还关注血管功能状况,如血管弹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综合血管结构和功能指标进行全面评估。
有关AI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价价值方面的报道显示,AI通过算法能涵盖更多复杂的变量,显示了比传统公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评价系统更准确的预测率。未来,以血管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以及新型的5G技术,将会使人类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变化。该技术将成为针对我国幅员广阔、医疗条件水平差异大、技术水平不一、医疗服务人员短缺等状况的关键性措施,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国家提出了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而实现全民健康的突破口之一,可以通过AI辅助和互联网支持以维护血管健康,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通过一些简单、无创、可重复性、经济适用的评估手段,早期反应个体的血管健康状况,并通过不同指标的组合,评估该个体的血管健康分级,从而制定个体化预防、治疗和康复策略。
值得庆幸的是,血管健康状况是可逆的,血管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用药物等,使较差血管逆转到较好的血管健康等级。血管健康的早期综合维护也是我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的重要体现,也将为慢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粮食和蔬菜为主转变成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三高”饮食,加上汽车进入家庭、电视和电脑的普及,很多人的运动量减少,超重、肥胖人群比例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人群迅速增加,人群胆固醇水平持续增加,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这些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中老年人,对中青年的危害也很大。迅速增长的高血压病、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罹患风险、越来越久坐的生活方式、快速增长的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趋势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将在未来20年导致数以百万计的额外心血管事件。
此外,中国同时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35岁以上人群近2500万,他们患心肌梗死和中风的概率大大高于单一项高的患者。因此在关注高血压的同时,必须重视胆固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