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

2022-06-03谈泳彤何骏

中国商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政策建议科技创新

谈泳彤 何骏

摘 要: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高校教育的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长三角作为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对高校建设、协同发展指数等指标分析,发现内部发展不均衡,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等问题,并构建“一领二带一助”协同发展模型,从落实高校发展职责,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整合投融资体系多角度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建设;科技创新;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模型;政策建议

本文索引:谈泳彤,何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1):-14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6(a)--03

1 引言及文献综述

1.1 引言

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高校贡献全国 1/3 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于10%,且我国高等院校专利申请质量仍有待提高。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薛彦华等(2012)对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行测算,强调高校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韩雪峰等(2014)对辽宁省高校的科技进步贡献程度进行测算,发现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促进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王青等(2018)指出增加高校经费投入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对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 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陈小锋等(2016)认为国家科研水平主要由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学科结构以及科研实践平台整合能力、完善程度和使用情况决定。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4]。董岩辉(2013)和刘国瑜(2018)认为,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将对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其科技投入、成果产出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5,6]。

高校知识溢出效应主要体现为高校在科研实践活动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本区域其他主体产生的正面影响,其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具有重要影响。

1.2.3 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王树国(2011)指出,高校多同企业和科研院展开协同创新,对推进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尤为重要[7]。宁滨(2011)认为,北京交通大学通过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延伸协同,切实提高生源质量[8]。

科技创新同时扩大了教育规模并优化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覆盖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加大了对学习过程中信息的汲取、分类、吸收的难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2 长三角科技创新现状及问题研究

2.1 长三角科技创新现状

2.1.1 G60科创走廊

2016年5月24日,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正式诞生,2019年6月24日,其正式升级为3.0版,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累计共收集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六大专利技术成果1296条,未来应大力推进G60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尽快实现城市功能品质方面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

2.1.2 長三角地区高校建设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域,是知识创新产出丰富且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的典型地区。长三角地区4省市高校数450余所,占全国高校数接近1/5,“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达35所,但高校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集中在上海(14所)和江苏(15所),安徽省双一流大学仅有3所,数量远少于江苏和上海。

2.1.3 长三角地区专利成果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总体呈现增长态势。长三角地区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过50%,科技成果占据70%以上,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占比70%左右;从跨区域合作情况看,上海牵头跨省合作专利增速较快,苏北、皖北等片区的创新合作有待加强;从专利申请受理数量方面观测,江苏省位居长三角地区专利申请数量首位;从专利质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专利质量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海专利质量增长速度位于首位,江苏次之,浙江位于底位。

2.1.4 产业园区

长三角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变化呈现快速增长特征,极大改善了区域产业生态,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018年,长三角地区内位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前30强的开发区数量共计14家,占全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比重约50%。江苏省国家级经开区共计26家,处于首位,浙江省共21家排名第二。

2.1.5 创新机构

三省一市的教育部重点高校、中科院与研究机构创新能力远超于全国其他地区。江苏机构总数居首位,达到39家,浙江机构有20家,安徽机构有9家。机构百强区域创新行业表现梯次错位。上海在重点行业领域表现出较强的集聚度,区位发展综合优势突出。江苏省总量上表现优异,但区域集聚度表现有待提升。浙江省在专用设备、计算机领域表现突出。安徽省总量不高,但主导方向优势凸显,产业特色明显。

2.1.6 协同创新指数

长三角协同发展创新指数近年稳定上升。其协同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地区资源和要素呈现加速聚集势态。2018年,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比重4.57%,高于全国占比2.77%。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31169台/套,仪器总价值达到362.3亿元人民币,大型仪器共享率90.3%。

第二,区域内科研合作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2018年,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密度0.613,相比2010年增加0.276,增幅达到82.12%。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从2010年的3170篇上升至2018年的16096篇,9年间增长超4倍。

第三,G60科技创新走廊带动技术飞速进步。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从2010年至2018年增长15倍。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从2010年至2018年增长5倍。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创新投入不均衡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投入经费以及经费投入强度存在部分差异。2018年上海市、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除安徽省,其余二省一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其中江苏省占12.7%,浙江省占7.3%,上海市占6.9%。

2.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长三角地区高校综合技术效率为15.3%,虽规模效率达到90.6%,但纯技术效率仅为17.9%,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效果。2016—2018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竞争力一直处于发展顶端,对另外三省起到引领作用,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综合生态位值仍保持相对平稳态势,安徽综合生态位值不断上升,逐渐缩小与其他三省一市的差距。

2.2.3 三省一市创新驱动力差距大

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评价体系由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绩效4个维度组成,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明显,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高达0.661。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科技创新指数首位,为0.543,远低于上海市。浙江省首位的杭州市,科技创新指数为0.449,安徽省首位的合肥市科技创新指数为0.400。三省一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呈阶梯式下滑。

3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3.1 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3.1.1 各省市地位

综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现有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高校、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创新机构建设、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投入产出比例情况,认为上海市在人才吸引力、企业创新发展、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机构方面来看处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发展首位,且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一定的以上海为引领的企业集群效应,其优势决定了在长三角地区的带领作用。

江苏省在高校、创新机构建设和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处于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且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科研人员队伍,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投入产出比方面仍存在不足。总体来看,江苏的经济体量最大、产业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同时肩负“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定位,且江苏处于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的特殊区位,是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执行单位。

浙江省在创新机构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处于三省一市平均水平,高校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综合科技创新实力与江苏省接近,处于长三角中间水平。整体来看,浙江省在科技、产业创新培养科研人才、建设创新策源地和“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创等方面肩负重任,同时浙江也处于长三角地区战略建设重要地位。因此浙江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科技创新建设等重要开拓者。

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但因其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等原因,其发展现状仍处于长三角地区落后位置。因此,安徽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中,应注重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并着力发展其优势产业。在上海龙头的带领下,与江苏和浙江共同进步发展,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3.1.2 构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根据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目前的发展水平,设想构建“一领二带一助”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即以上海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发展领头地区,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带动发展地区,二省一市共同帮助安徽省发展,从而改善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一领二带一助”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地区龙头作用,同时将江苏省和浙江省定位为科技创新驱动力量和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共同帮助上海市统筹协调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角色,在缓解上海市带动负担的同时,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同时使安徽省发展效果更加显著。

3.2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3.2.1 明确三省一市高校发展职责

高校需依托新型研發机构促进优势学科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解决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好,优势产业重合度高,但尚未发挥整体联动效应的现状。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高位保障的作用,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和人才输出,在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实施阶段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优势,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3.2.2 促进区域高校科技人才交流

“人才一体化”是解决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点,借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发起成立的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经验,成立长三角地区不同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建立完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用共管、信息互通和结果互认,统一人才资格认证标准和评判人才口径标准,降低人才流动的障碍。

整合高校内不同学科方向的在校师生以及毕业校友的资源,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力量筹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从而为更多科技创新类项目的落地运营起到助推作用。

3.2.3 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

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促使科技创新边界相互渗透,有效整合海量信息,保障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和获取服务的渠道。将科技创新模式由传统条、块合作逐渐转向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配置,避免三省一市间科技创新资源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整合銀政企资源,建立银行、保险、担保等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跨区域风险防范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解决跨区域项目政策和标准差异、规划审批协同、利益分担机制等难点问题,加快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实行。

参考文献

薛彦华,齐艳杰.高等教育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2):11-14.

韩雪峰,金丽.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98-104.

王青,张冠青.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测度:基于1998—2015年辽宁省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80-85.

陈小锋,毛羽,苏延森.高校政府投入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间关系研究:以湖北省高校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59-64.

董岩辉.论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1-2.

刘国瑜.一流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4-19.

王树国.乘势聚力协同创新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5-8.

宁滨.全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8-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TAN Yongtong

Institute for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Economics Belt Develop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HE Jun

Abstrac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the core forc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a leading demonstration rol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dexes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so on, and it finds that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and there is a huge gap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taking one as the leading role, playing the two’s impetus function and playing the one’s boosting role”, and gives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various angles such as taking the development responsibiliti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uilding a talent service platform, and integrating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policy suggestions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政策建议科技创新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