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6-02-22张乐
张乐
【摘 要】中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该地区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过量排放的工业三废、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化肥农药等污染物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长三角地区应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完善环境立法,并加强区域合作,希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能够得到有力解决。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应对策略
中国长三角地区地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但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亟待解决。
1 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2]例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发展迅猛,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此外,由于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膨胀,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汽车尾气、化肥农药等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另一环境污染源。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突出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1.1 大气污染
长三角地区的的大气环境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属于轻污染级,但是在工业集中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大气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秸秆焚烧等,这就决定了长三角地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夏收、秋收时期是秸秆焚烧的高峰期,大面积的秸秆集中焚烧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霾污染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大量的煤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城市烟尘造成空气中臭氧和细粒子大量增加,再加上金属冶炼、矿物燃料和化肥农药等污染行业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得长三角地区的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酸雨控制区之一,整个上海、浙江和江苏南部都属于酸雨的重污染区。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会破坏植被生态系统,阻碍森林生长,造成植物果叶脱落,江河湖水酸化则会影响鱼虾生长进而导致死亡,另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影响其使用寿命,造成经济损失。此外,城市空气中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如引起人体中枢神经受损、肺部损伤或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2 水体污染
长三角地区湖泊众多,水网稠密,水资源极为丰富。从自然地理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可分为三个流域区:长江干流区、太湖流域区和钱塘江流域区。”[3]丰富的水资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同时也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污染,“调查显示,除长江、钱塘江干流的水质保持良好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余中小河道水质污染均很严重”,[4]其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的排放。长三角地区的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黑臭和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有机物污染使得多数河流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并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此外,大量生物所需的氮、磷等元素排入河流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既影响水质也破坏生态系统,对周围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湖泊如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都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趋势,如2007年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事件曾一度造成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短缺。
1.3 土壤污染
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5],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量耕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被非农占用,致使该地区耕地资源浪费严重,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例如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45亩下降到2009年的 1.41亩,上海市耕地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7.83万公顷。”[6]目前,耕地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耕地土壤污染更是令人担忧。为了追求更多的农药经济效益,长三角地区注重调整农业结构以促进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化肥农药施用过多的情况,致使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硝酸盐和有机物大量留存,而未经处理的各种污染物的无序排放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因此导致了该地区土壤质量劣化、养份失衡,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整个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地威胁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2 应对策略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污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依然严重。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借鉴。
2.1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根本对策。目前,长三角地区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条件极为有限,而且长三角地区每年用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费用极为庞大,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显现,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节约资源,改变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要引进环保新技术,并加强自主创新,同时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节能型产品、技术的投入;政府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少、污染小的特征”[7],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其与传统企业进行技术互补交流,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并鼓励企业自觉使用环保新技术,使企业更加注重绿色经济效益,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树立带头使用环保新技术的典型,带动其他企业使用环保新技术。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政府或某个企业的责任,“而且是国民经济的整体战略部署,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实现一场新的产业革命。”[8]
2.2 完善环境立法
完善环境立法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法律保障。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加上有效的法律实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污染行为。目前,长三角地区不仅贯彻实行了国家环境法律法规,而且还根据地区特点,制定了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贯彻实行中仍然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惩处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长三角地区应尽快完善环境立法。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有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单位的具体责任和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保证法律的威慑力,达到立法目的。在法律中明确各级单位的具体责任可以避免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可以打消行为主体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心理。其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都能得到有力惩处,同时还要对执法不力、包庇违法者的人员进行问责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目前,我国环境法律对违法行为主要把罚款作为行政处罚手段,情节严重才会加以刑事处罚。很多企业的违法行为达不到刑事处罚程度,而所交的罚款数额远远没有违法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多,因此很多企业宁愿接受罚款处罚也要无视相关法律规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污染环境。要杜绝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处罚力度,“可以采用适当实行取消罚款总数额上下限,改为每天罚款总额的上下限,”[9]只要违法行为不停止,就不断累积罚款,累积到一定数额就对其处以刑事处罚,这样高额的违法成本一定会另众多环境违法者望而却步,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2.3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突破口。长三角地区有着相似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和接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放性和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特点,因此,长三角地区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区域合作。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各城市都存在独善其身的问题,不仅对于不是本地区的污染问题不闻不问,而且对于影响到本地区的跨界污染事件也推脱不理,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甚至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应该动员和团结各方面力量,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改善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而努力。首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共同诉求,暂时抛开分歧,求同存异,以共同实现区域内的环境治理为目标,用最大的诚心和信心加入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合作中去。其次,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长三角地区应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彻底改变按照行政区划条块管理的现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跨地区环境管理体制,可以“参考美国的加州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管委会(SCAQMD),建立起长三角区域的环境管理委员会,授予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的权力”[10],这样便可以打破地区限制,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优势。同时,还应该建立区域环境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环境突然变化的直接信息,以便在污染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采取行动,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3 结论
总之,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依然严峻,集中体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虽然这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高度关注,而且各城市都已采取相关措施力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效果甚微,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长三角地区应尽快完善环境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确保各种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都能得到应有的惩处。最后,希望区域合作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治理环境污染的突破口,各城市突破地域界限,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通力合作,定能使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得以改善,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
[2]吴晓璐.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D].复旦大学,2009,1.
[3]刘伟.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26.
[4]赵倩.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9,24.
[5]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4.
[6]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4.
[7]刘明铭.长三角利用外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46.
[8]倪伟清.贸易自由化对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8,64.
[9]张玉麟.长三角地区区域环境法治化管理的困境及对策[D].上海大学,2014, 29.
[10]张玉麟.长三角地区区域环境法治化管理的困境及对策[D].上海大学,2014, 30.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