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2022-06-03朱艳

中国商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摘 要: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保持稳定增长。通过G-L指数、MIIT指数分析表明,中韩工业制成品总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外国直接投资、产品差异、人均GDP差异等是影响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合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科技、扩大市场规模,可以有效促进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

关键词: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MIIT指数;影响因素

本文索引:朱艳.<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1):-083.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6(a)--04

1 中韩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现状

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韩双边贸易稳定发展。2019年,两国贸易额为2845.3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6.23%,中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占比90%以上。

1.1 中韩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额

如图1所示,2010—2019年中韩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规模总体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且我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其中,中国向韩国出口由625.75亿美元增长到1026.28亿美元,其间除2016年有小幅下降外,出口贸易额均为正增长;中国从韩国进口额由1280.96亿美元增长到2636.29亿美元,2015年后进口贸易呈现波动增长状态。

1.2 中韩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结构

本文数据选用SITC Rev.4分类标准:SITC5为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SITC6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为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8为杂项制成品。

如表1所示,首先,机械和运输设备是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工业制成品,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出口均超过全部工业制成品的一半,在51%~54%波动。其次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由25.5%降至18%。最后是杂项制品,比重由14.6%上升到18.5%。占比最小的是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比重由8.9%上升到11.2%。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由表2可见,中国从韩国进口以机械和运输设备为主,2018年该比重达66.3%;其次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在15.5%~18.9%波动,这两类产品的进口额超过全部产品的80%。而SITC6和 SITC8这两类产品的进口占比不断下降,其中SITC6产品进口额变化不大,但比重由10.3%下降到8.2%,SITC8则贸易额和比重同时下降,由19.7%下降到9.1%。

总体来说,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稳定,中国始终呈贸易逆差状态。双边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机械和运输设备类商品在进出口额中的比重始终最大;SITC(5+7)类商品占中国向韩国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呈明显增长的态势,而SITC(6+8)类商品在中国向韩国进口、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则呈现下降的态势,上述变化说明中韩双边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2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2.1 中韩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分析

本文利用G-L指数对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度量,剖析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状况。

2.1.1 中韩工业制成品一位数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3反映了SITC5-8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中可以看出,中韩工业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G-L指数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是两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细分各类商品,SITC5类商品在过去十年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形式,G-L指数呈缓慢上升态势,从2010年的0.40增长到2019年的0.55,说明产业内贸易开始占据主导;SITC6类商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其指数呈现波动下降,2010年为0.91,其后下降,到2013年和2014年略有回升,达到0.93,之后再度下降;SITC7类商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指数略有波动;SITC8类产品的十年间G-L指数上升最为明显,2017年和2018年高达0.99,几乎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2.1.2 中韩工业制成品三位数产业内贸易水平

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本文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最接近“产业”概念的标准,即以SITC三位数为单位进行G-L指数的计算,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

表4是以166个SITC三位数为对象,计算其2010—2019年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并且根据算数平均计算后选取了前十个SITC三位数的类目,其中5类商品2位,6类商品4位,7类商品4位。693(电线产品不包括电子产品)、744(机械装卸设备)、678(钢铁线)、663(未列明的矿物制品)、747(管子、锅炉外壳、槽、桶及类似物品用的龙头、旋塞、阀門及类似器具)、674(平铁轧制产品)、743(泵(除了液体泵))、741(加热冷却设备零件)、522(氮化物及卤素,空气或其他气体压缩机及风扇、离心机、过滤或净化设备及其他部件)、514(氮混合物)等的指数值均高于0.75,说明这些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为稳定,处于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678(钢铁线)在2013年和2016年G-L指数接近1,说明几乎完全是产业内贸易。通过计算细分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发现,67(钢铁)、68(有色金属)、69(金属制品)均表现出非常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74(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和机器零件)、51(有机化工产品)、52(无机化学品)也表现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2.2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分析

2.2.1 中韩工业制成品一位数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5是中韩工业制成品SITC5-8类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的是两国间的贸易增量是由产业内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十年间,SITC5-8类工业制成品MIIT指数均起伏较大,时而表现为产业间贸易,时而表现为产业内贸易。SITC5类商品MIIT指数低于0.5的有三个,说明该类商品偏向于产业内贸易,与G-L指数得出的结论不一致。SITC6类商品有7年指数高于0.5,SITC7类商品有6年指数高于0.5,说明这两类商品偏向产业内贸易,与G-L指数算得的结论一致。SITC8类商品的MIIT指数则是波动变化的,与G-L指数逐年增长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一结论是一致的。通过MIIT指数计算及与G-L指数的对比,说明中韩工业制成品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2.2.2 中韩工业制成品三位数产业内贸易水平

具体细分SITC5-8,计算中韩工业制成品三位数的MIIT指数,结果如表6所示。与一位数MIIT指数一样波动幅度均较大,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交替变化。693、744、678、674、743这几类产品偏向于产业内贸易,其中744、693和678仅有两年低于0.5,基本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与G-L指数算出的结论一致,说明这些产品无论是静态贸易额还是动态的贸易增量,都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导。741、747表现出的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不相上下,但是其G-L指数反映出这些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结论,与MIIT指数计算的有偏差。522在2013年表现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在2014年却突破了0.5,但随后又跌至0.06,MIIT指数平均保持在0.21左右,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产业间贸易,但G-L指数计算出的结果显示该产品表现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

3 影响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3.1 外国直接投资

韩国对中国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范围、抢占市场份额,此时投资产生替代效应,即中国生产的商品将成为母国公司出口商品的补充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该类商品的必要性,因此两国展开产业内贸易也会受到影响。但若是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是为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发挥区位优势,那么此时投资将产生互补效应,即韩国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利用中国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既可以在本国销售又可以在东道国销售,从而促进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2010—2019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减交加,最低投资额达25.51亿美元,最高达58.14亿美元,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将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与G-L指数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有正效应。

3.2 产品差异

通常两国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不同国家消费者有不同偏好,一国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资源都是有限的,无法生产出让所有消费者都满足的商品,为了弥补只能从其他国家进口同一产业差异化产品来满足本国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中国产业处于发展阶段,生产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的产品,而韩国产业已成熟产品的質量和价格都较高,因此中国主要向韩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来相互满足国内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产生相同产业内部不同档次产品之间的贸易。但从近年来的数据变化来看,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比重逐渐大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说明未来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会以水平型差异为主,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3 人均GDP差异

人均收入对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在需求和消费结构上的偏好不同。若两国收入相当,则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偏好的相似度就越高,两国生产的产品也相类似,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可以相互从对方市场上进口替代品来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反之,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偏好上都不相同,本国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本国消费者,在另一个国家的市场上会滞销,这会阻碍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中国GDP总量虽远超韩国,但人均GDP相较韩国来说相差甚远,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0.49万美元,韩国为2.31万美元,2019年中国为1.10万美元,韩国则是3.18万美元,差不多是中国3倍水平,不过两国的人均GDP差异在不断缩小。结合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缓慢增长的态势,说明了经济水平越接近,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由于两国之间的差异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意味着在市场需求模式和产业发展结构上仍有不同,从而对两国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

4 促进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

4.1 合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实施差异化生产

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产业内贸易,在政策上应给予支持,例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放宽对户口和签证的限制来吸引外资并合理利用,确保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吸收垂直化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快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但并不会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甚至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水平一体化投资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长远发展。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来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从而生产差异化产品。通过学习韩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更具功能性、多样化,从而达到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目的。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实现差异化生产,品牌差异的优势表现在产品设计包装、营销及售后等方面,这些都能大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企业要针对国外客户想要的设计、质量等需求生产产品,完善售后服务,了解消费者喜好,自创品牌或收购世界知名品牌的方式提高产品的档次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4.2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缩小两国人均GDP差异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产业内贸易,因此要缩小两国人均GDP差异。虽然中国GDP总量远超韩国,但是韩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倍,并不利于中韩两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总人口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因此为了减少两国人均GDP差异,只能不断增加总产量。因此,企业需要发展科技,通过提高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将生产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到技术密集型产品。政府应该加大减税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

4.3 推动中韩自贸区发展,扩大市场规模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为两国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应采取更有力促进贸易发展的政策。例如,积极推行检验检疫一体化通关模式,优化签证简化程序,不收取中韩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的签证费及申请中韩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的平台费用,为其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以重点出口的产业为基准,向一些高附加值的服务延伸,积极完善第三方物流的建设。

参考文献

Brander,J.and Krugman.P.A,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1983(15):313-321.

Shaked A,Sutton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劉淑兰.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再测算[J].河北企业,2017(10):55-57.

崔春晓,张扬,于茂荣.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6,32(6):149-154.

薄晓东.产业内贸易测度与实证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4(8):4-6.

冯宗宪.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7(3):166-176.

李玉娟,王慕涵.中日、中韩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基于灰色关联法[J].2020(9):20-27.

张惠宇.中日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7(36):12-15.

Research o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Korea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oxing, Zhejiang  312030

ZHU Yan

Abstract: The bilateral trade of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has maintained a steady growth. The analysis of G-L index and MIIT index shows that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Korea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is dominant in general, but inter-industry trade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manufactured goods takes upper h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oduct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in GDP per capita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intra-industry trade of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xpansion of market siz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rade of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words: China-Korea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intra-industry trade; G-L index; MIIT index; influencing factors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