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提问”不再是“问题”
2022-06-03黄彩珍
黄彩珍
敢想、善思、会问、敢问,这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主动学习的良好表现,还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但是,出自各类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高学段学生很少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课堂教学虽是“以生为本”地开展,但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如何让学生的“提问”不再是“问题”,让他们会提问、敢提问,且提出高质量问题,是当前教学创新的关键。
一、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时常反思:“学生在课堂中为什么不愿意提问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陆续对本地域教师开展问卷式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学生课堂提问的情况”“教师教学引导方式”等,调查教师总数为683名,有效问卷556份,有效率为95.37%。
(一)教师对待学生课堂提问的应对方式调查
为探究教师对待学生课堂提问的应对方式,笔者以“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提问您是?”为问,并设置三个选项让教师单选作答。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97.48%)教师都会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的行为,42.63%的教师会直接给出答案,而54.85%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自主推敲思考、验证答案。可见,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的行为还是非常喜欢的。
(二)课堂上教师较少让学生提问的因素调查
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的行为是非常喜欢的。那么,为什么课堂上教师还是很少给学生提问机会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以“课堂上较少让学生提問是因为?”为问题,并设置三个选项让教师单选作答。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愿意提问,有12.59%的教师是因为学生提不出好问题,还有15.47%的教师是为了保持课堂节奏,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由此可见,当前课堂学生提问少的现象因素,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生“主体”上的不愿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极为关键。
(三)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引导情况调查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是学生自主“提问”的关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情况究竟如何呢?笔者以“在课堂教学中,你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为问,并设置五个选项让教师单选作答,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可知,占比较高的D选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占比第二高的E选项,是培养学生朗读方面的能力;A选项,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C选项,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而占比最少的B选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较为全面的,但却缺乏更为细致、深入的引导,所以学生只会去解决“眼前”问题,不能再向更深层思考,提出“为什么”。
二、原因归纳分析总结
学生课堂提问较少,大多数的因素还在学生,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资料查阅,结合调查数据,总结出学生上课不愿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学生心态方面。小学高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格外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他们的自尊心、羞耻心也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好面子”。再加上课堂中缺少一定的氛围环境,他们上课不愿意提问,怕同学嘲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蠢问题”,因此,他们宁愿一知半解,也不愿刨根问底。与此同时,极少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敷衍了事,学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也让“想问”的学生“不想问”,“敢问”的学生“不敢问”。
其二,学生习惯方面。备课是当前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许多教师习惯把教学思路做到事无巨细,然后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教学,减少课堂之中意外的发生,将“知识”变成“真理”,让学生记下,这也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跟随状态。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且深信不疑,学生习惯了吸收教师“咀嚼”后的知识,也就逐渐变得不再“思考”,自然也就没了“问题”。
其三,学生能力方面。即便是高学段的小学生,他们也很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会按部就班跟着教师的计划与内容学习,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及学习方法、态度等,也只是被动地等待作业、测验、考试等教师的检测才会知晓。因此,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课堂中的“问题”在哪,即便学生有疑惑,有问题,也是比较模糊的意识,并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提炼出来,学生的提问也就变成了教师眼中“无意义”的问题。
三、探索学生提问策略
(一)营造氛围,打开提问之窗
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因为自己答对了教师的提问而沾沾自喜,却少有学生因为自己提出了好问题而感到骄傲。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的“提问之窗”是紧闭的,这与当前的教育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学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作答”,却少有引导学生“提问”,考试也只有“作答”形式的深化。这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会“作答”就是学习的良好表现,却没有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课堂中学生自然也就缺少了“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用氛围的熏陶,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
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小时候善于思考生活现象,勤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勇于实践自己想法的故事并让他们搜集与“提问”相关的名人名言,如,巴尔扎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让“提问”的重要性萦绕在学生心中,让他们产生“提问”的冲动。
另一方面,以课文为契机,组织精彩的交流课,打开学生的“提问之窗”。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后,笔者组织了“‘提问让生活更精彩”的交流课,以生活中种种趣味现象为契机,启迪、鼓励学生去思考质疑,提出不解,让提问在学生心中的分量逐渐重了起来。
(二)示范游戏,学得提问之法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
小学生对任何事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课堂之中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日常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是什么”等。更有许多学生拿着“鸡毛”当令箭,抓着“芝麻”问不停。可见,学生的提问内容非常单一,范围也十分狭隘,换句话说,学生并不会提问的方法,不知道问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问。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有效之法。
任何能力的形成之处都是基于“模仿”,且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学生的提问也是一样。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范式,且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示范,让学生去模仿,了解哪些是问题,如何去凝练问题。笔者常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根据笔者的提问,换一个陈述角度,或换一种陈述方式重述问题。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笔者还会采用“你来学我问一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并点名其他学生作答,若作答不出,且被笔者认为有答案,就判定这是一个好问题,并给予奖励。接触得多、练习得多,学生也就逐渐掌握了提问的方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再是单调的“为什么”,而是变得丰富、多元起来。
(三)循序渐进,体会提问之趣
自从学生在四年级时初步学习了“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后,课堂上有学生提问已不是难事,难的是所有学生都踊跃参与,让课堂中“问题”不断。正如古诗有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与此同时,也正如“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教师需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积累及获取的过程中,体会提问给自己所带来的乐趣,这样他们才算是真正地掌握提问的方法,形成提问的能力。因此,教师为了让课堂中的提问不断,就必须时刻引导学生体会提问的乐趣。
学生提问能力的差异在所难免,难以保证所有学生的提问都是对课堂内容有效的问题。学生高质量的提问固然让教师欣喜,但学生一些质量不高的提问,教师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提问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问,让部分学生的“低质量问题”在组内就得到解决,然后小组再评选出最佳问题,全班成员共同探讨,让学生的提问始终行驶在课文重难点的轨道上,让学生积极去探索,快乐去体会。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好学的心,只有教师的引导才能让这份“心”变得更加强烈。提问是学生思考的起点,是学生求知的开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打开紧闭的提问之窗,使之掌握良好方法,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学生才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时刻保持“为什么”的求知心。当“提问”成为良好习惯,也就不再是“问题”。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21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情境问题式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DSP-2021-B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梁婷惠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