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媒,以写为介

2022-06-02张寄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个性化初中语文

张寄华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为阅读而阅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而应在读写结合中积极探究以读为媒、以写为介的读写共生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为此,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需要充分解决目标不明确、方法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将读写结合作为一种科学、严谨、系统的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到教學中,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写,写中读。

一、文本细读,学习方法

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细读文本时,通过语言进入思想内核,再从文本的思想内核走出来,这样的一个来回过程就是文本细读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品析语言,品读方法,品味情感,并在文本写作方法的学习中深入思考,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学习中,首先在文本细读的定位上,引领学生从文字入手,品味诗歌细腻、深厚、真挚、自然的情感表达艺术,学习文本在情感表达上的文字运用技巧。从整首诗歌的语言表达来看,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深厚的爱国情感,要在指导学生品词析句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先从“一只鸟”的幻化和精神寄托开始,接着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何喉咙会“嘶哑”,是因为竭尽全力,这种歌唱是竭尽全力的声嘶力竭般的呐喊,思考歌唱了什么,在语言的品析中深入理解这些都象征着什么。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是全身心的爱,“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全部的爱。在文末作者“眼里常含泪水”中指出是因为“爱得深沉”。在文本细读中让学生品析这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学习语言细腻、深厚的情感表达艺术,为接下来的写作练习奠定思想和语言的基础。

二、日积月累,丰富素材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师不能对知识倾囊相授,而是让学生在爱好和尊重知识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知识,继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丰富知识素材,积淀文化素养,只有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素材,才能在写作中有效的“倾吐”。因此,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融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为学习创造更丰富的素材。

例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首先,从文本的阅读中初步深入理解文本的议论主题;然后,从文本的思路入手,品析文本清晰的结构;最后品析文本的语言,体会其表达上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在引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题目设计、思路设置和结构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的锤炼技巧,在累积相应的关于“敬业”和“乐业”的相关素材的过程中,整合相关的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先进事迹等材料。在读写结合中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以“敬业和乐业”为题,或者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自己该选择哪些素材,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用怎样的思路去论证等,这些都要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将累积的素材及时消化。为此,就要求在素材的累积中,一要指导学生学会分门别类,要有条理性、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收集主题化的素材;二要指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要根据写作的题目和要求,及时调整和转化素材的有效运用,在活学活用中让素材在作品中绽放智慧的光芒。

三、批注阅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要让学生读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用的书。可见,阅读活动就是要扎根于科学有效的基础上阅读好这个“活的书”,即让学生融入自己的见解去阅读,在融入新思想、新理念的过程中,让书“活起来”。而真的、动的和用的书的阅读,就是在批注阅读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点、思想点进行提炼,在活学活用中让知识动起来,用起来,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理解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例如,在鲁迅《故乡》一文的教学中,批注阅读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灵活化、真实化、生动化。在融入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中,鲁迅笔下的故乡是那样的生动自然,更是那样的亲切质朴,在深情的回忆和思考中显得尤为厚重和悠远。对于文本的个性化批注,让每个细节、每个情形都勾勒成一幅时代的油画,洋溢着曾经的真情、温情和复杂的乡情。为此,引领学生从三个层面随文批注:一是画面感,选择“故乡”回忆或者当前的一个画面,从厚重或者凝重的画面中去汲取其中的情感,与作者浓重的乡情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二是语感,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质朴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尤其是在文末最后一句关于“路”的哲理思考中,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以此为题衍生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三是节奏感,文本的内容很多,但是从节奏上看既不是很紧凑,也不是很空白,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与对比中让学生在情感的回荡中领悟文本中作者深厚、沉重和复杂的乡情。

四、仿写续写,强化表达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要让学生在仿写和续写的练习中深化对于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在强化表达中让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对读写结合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在仿写和续写的“劳心”中,让学生在个性化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在认知的提升和能力的锻炼中,以读为媒,以写为介,推进学生的读写结合。

例如,在《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中,引领学生从文本的某个节点开始进行仿写和续写。在仿写练习中可以联系当前生活实际,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进行仿写练习,要求作品既要有仿写的痕迹,又要有思路的创新,要能仿出范进中举的情态,又要创造出新时代别样的情境。如中考分数出来后,学生因为被录取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疯癫”,但这并不至于到“范进中举”的魔怔,让学生认识到尺度的把握也很重要。续写的练习是对学生语用能力的一种深层次的锤炼,要求学生续写后的作品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要符合文本思路的脉络,要能承接上文让续写的思路科学合理,而不是突兀和断层,更不可以凭空捏造;二要让语言能符合和贴近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要鼓励学生在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古文语言练习的探究和尝试;三要有思想,有主旨,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自然流畅,又要能凸出作者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在言之有理的基础上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构“大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领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及时提炼文本中语言、思想、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精髓,在学习中以读为媒,逐步融入个性化的认知和思考,以写为介,在写的“倾吐”中实现说得自然、说得到位,让读写结合在一体化的建设中成为内化学生知识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就更加优秀的自我!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树勋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个性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