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生成逻辑及制度配套
2022-06-02周宗耀
周宗耀
摘 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自身建设的重要时期,党不仅在组织上进行调整,更加注重思想建设。针对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内的思想问题提出党性教育的要求,而且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成为党性教育的首个专门党内法规文本。这一决定是在党中央对党性认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而生成的。党首次将增强党性作为系统工作,并且以相关党内法规为制度配套,在整风运动中不断推进。
关键词:延安整风;党性;干部队伍;党内法规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61-04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由王稼祥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1]443,这是党首部专门规范党性的党内法规,详细规定了影响党性的现实因素、主要问题及实践要求。《决定》的生成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张国焘分裂主义、党内王明错误思想、项英和袁国平的机会主义错误,使党中央意识到增强党员党性、统一全党思想的紧迫性。随着整风运动的展开,党性教育也随之落实,结合干部审查、干部教育等制度共同提升党的纯洁性。
《决定》作为规范党性的专项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重要历史文献。因此,从《决定》产生的历史因素入手,结合延安整风的制度建设,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视角着眼,将其视为加强党员党性的整套制度体系,有助于从中归纳经验,推动党性教育制度的构建与发展。
一、《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生成逻辑
《决定》的生成是中共领导集体的政治思想共识,是党在吸取多次重大教训后,为应对当前困境而制定的法规。《决定》的生成是对思想共识的具体化,也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因此其生成逻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一)思想逻辑:中共领导集体达成思想共识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性修养。虽然中国共产党对“党性”这一概念的最早运用是在1938年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但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强调“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2]1-2,明确了党早期对党员自身修养的认识;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党员“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2]163,充分表明了党更加注重行为上的忠诚。党还认识到非党性主要体现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不完全信赖党”[2]245。至六届六中全会间,党对党性修养基本延承这一认识。
1938年,张闻天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大会报告提纲中首次提及“党性”,强调“党性要在实际行动中实现”[3]691,正式开启党在实践与理论上锻造党性的序幕。在讨论开除张国焘党籍的问题时,领导集体一致认为要“以布尔塞维克应具的党性来揭发和反对一切公开的和暗藏的(采取两面派方法的)反党的和危害党的分子”[3]764。(此处布尔塞维克与后文中的布尔扎维克皆是现在的布尔什维克俄译文的不同版本。因当时文献并不统一,在此表示尊重原文一并引用原译。)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4],认为党性就是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王稼祥同志重视军队中的党性问题,认为长期的军队生活和游击环境,使得党员党性模糊,需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党性。1940年4月印发的《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强调“在思想上去考察他们的党性”[5],认识到党性与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党内对党性认知高度一致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41年3月26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党性的问题。张闻天同志表示违反党性对党的危害极为严重,要努力克服这一倾向,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注重自我批评。毛泽东同志表示,“党性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6],党员干部的党性是巩固党的关键因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分析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路线问题,认为“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7]800,并强调“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7]801是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陈云也强调“要把坚持党性和坚持社会正义思想统一起来”[8],强调思想上增强党性的重要性。
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正式使用“党性”一词,并不断丰富完善其基本内涵,始终将其与思想建设相结合,并逐步强调增强党员党性。对“党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为《决定》出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决定》生成的逻辑起点。
(二)现实逻辑:党内存在影响党性的现实问题
党经过二十年的革命斗争锻炼,已经是一个“和廣大群众密切联系的布尔塞维克化的党”[1]443。同时,党内也存在“‘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独立主义’与‘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1]443-444,这些问题推动了《决定》进一步成熟。
第一,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暴露出党性不纯的危害。1937年11月,王明一再宣扬“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十二月会议”之后,王明这一主张得到一部分同志的认同,并企图通过这种幻想换取统一战线的长久。王明的错误思想路线严重影响了革命路线和政策的执行,“没有得到中央同意的,中央没有批准”[7],这就导致党内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右倾主义对党内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使党性不纯问题显现出来。
第二,张国焘分裂主义加深党对党性的认识。张国焘基于个人利益而从事的分裂活动,在党内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党意识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党性锻炼的紧迫性。1935年9月12日,俄界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张国焘分裂党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指出他“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前面任意破坏中央的威信”[10]。张国焘的错误在于“自己拒绝了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因此全体党员更要“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不动摇的为布尔扎维克的路线而奋斗到底”[11]。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同志指出张国焘的错误行为是无视党的纪律的表现,“应制定一种党规,把它当作党的法纪之一部分”[3]646。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证明无视纪律是党性薄弱的表现,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领导集体对党性认知的深化。
第三,项英、袁国平机会主义促使《决定》的生成。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伏击,几近覆灭。这一重大政治事件既是国民党反共情绪高涨所致,又是项英、袁国平二人无视党中央指示造成。早在1937年,项英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讲话中表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国精诚团结”,将“正式宣布取消游击战争”[12],已充分暴露出他丧失党性的苗头。此外,项英及袁国平长期在新四军驻地,“对于中央的指示,一贯的阳奉阴违,一切迁就国民党”[1]68。对于新四军内存在的不同意见,项英、袁国平采取“家长制态度”压制干部的积极性,满足其个人权欲,这种“有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即是说党性不纯”[1]70。皖南事变的巨大损失和项英、袁国平的错误,使党认识到“缺乏党性的倾向”“确实是存在着的严重危险”[1]444,直接推动生成《决定》。
二、《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实践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解决党性问题的准则。增强党性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决定》明确了从自身建设、思想建设和纪律建设三方面入手,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决定》对党自身建设的实践要求最为详细,主要是因为党性不纯。表现为“在政治上自由行动,不请示上级或中央意见,不尊重中央及上级的决定”[1]444。因此,《决定》将自身建设作为增强党性的重要内容,更系统地增强党员党性。
第一,全面落实党中央决议。由于革命根据地过于分散,党中央的政策影响力相对弱化,“对中央采取不尊重的态度”“没有根据中央的政策、方针进行日常的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13]241。不服从党的领导、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彻底,不利于党的革命事业发展。由此,党中央重视检查各根据地对党的政策执行落实情况,严防“两面派”的作风。故而,《决定》要求“更严格的检查一切决议决定之执行”[1]445。
第二,纠正、爱护干部。党的干部产生违反党性的倾向对党的破坏是巨大的,“干部中、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军队干部中的这些倾向,如果听其发展,便会破坏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1]444。党员干部是影响党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对干部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发现其产生违反党性的倾向,就要及时纠正。党中央也深刻认识到在革命战争中,党的干部培养、成长的不易,因此,不能对干部一贯地执行严格的惩戒措施,应该“正面、坦白、诚恳”地提出“一切批评”“为了挽救,而不是为了打击”[1]445。
(二)强化党的思想建设
《决定》主要解决的既是组织问题,又是思想问题,任弼时同志认为主要是“组织思想方面的问题”[13]243。所谓组织思想问题,就是党的思想领导问题,在思想上强调党内团结,这是《决定》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内容”[13]244。
第一,重视党的集中统一和服从党中央领导。由于党“处在比较分散的长期的游击战争的环境中”[13]240,地方和中央联系不紧密,容易造成分散主义、个人主义等倾向,损害党的集中统一。因此,“为党的统一,为党的团结而斗争,也是测量党员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13]234-235。故而,《决定》中指出,党员及各地党组织“在今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相信与服从中央的领导”[1]445。
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党内“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7]796,很多同志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7]797。这样的现象对党员存在严重危害,“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7]797。在思想上增强党性,就要在斗争、工作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修养自己,培植自己,坚定自己”[13]234。测量党性的标准包括了“灵活地、切乎实际地去运用马列主义”“与一切非马列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做坚决的斗争”[13]234-235。因此,《决定》提出要通过自我批评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改变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工作脱节的现状,坚定无产阶级立场。
(三)重视党的纪律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强调党的纪律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建立关于党纪的党规,推动党的纪律建设。《决定》针对张国焘等人违反党纪的行为,强调遵守“四个服从”纪律和群众纪律是增强党性的必要内容。
第一,严格遵守“四个服从”政治纪律。党内的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倾向,都是不服从党的领导、不执行党的决策、不落实党的命令等违反政治纪律的表现。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并且重申“(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3]645,张闻天强调这是“纪律的内容”[14],刘少奇也强调了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15]。全党都要遵守“四个服从”纪律,克服不守纪律和不服从组织的不良作风。因此,《决定》强调“要在全党加强纪律的教育”“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干部党员,都必须如此”[1]445。
第二,坚持群众纪律。不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党性薄弱的表征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使其自觉遵守党的群众纪律。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为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领导广大群众为自身求利益求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与群众密切联系起来”[13]236的党。党的伟大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以此巩固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领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因此,严格遵守党的群众纪律、自觉地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使党的威信在群众中不断增强、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也是测量党员党性的主要标准。
三、完善相关配套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中共中央關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是在党决定进行整风之后颁布的党规,是延安整风的重点内容,创造了大规模集中教育的党性锻炼新形式。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同志指出制定纪律党规的重要性;张闻天同志强调,确保全党的团结,就要服从党规党法,遵守党纪;刘少奇同志在《党规党法的报告》中指出,要用党规和党法去教育全体党员。在推动党规党法建设的背景下,《决定》在整风运动中与相关党规相配合,推动党性教育在全党落实。
(一)思想作风建设党规
《决定》主要解决的就是思想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延安整顿全党思想作风的任务相契合。因此,其中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党规党法,有助于党员党性的增强。
第一,党内学习的党规,主要是通过集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党员思想政治水平。整风运动以高级学习组为制度平台,推动全党理论学习。“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1]623,1941年9月印发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标志着高级学习组的正式成立。《高级学习组组织条例》将高级学习组分为政治组与理论组,严格规范各学习群体,完善高级学习组的组织构成。另一方面,重视党校教育的重要作用。1941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强调加强马列主义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这种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1]761;强调构成组织完整、权限清晰的干部学校教育系统。为了增强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1944年2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延安机关学校政治教育的通知》,列出各机关学校进行政治教育的十余个文件,从理论学习上加强党性教育。
第二,作风建设的党规,主要是以反主观主义反教条主义反党八股为中心任务,推动党员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优良作风,坚定党员无产阶级立场,增强党员党性。一方面,强化理论联系实际。1941年,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强调主观主义作风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理论联系实际,则是党性强的表现。同时,党中央印发《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规范调查研究的开展。另一方面,推动整风运动深入开展。1942年2月1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行反主观主义反教条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给各级宣传部的指示》,指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等一系列决定,都是党反对三风的重要文件,但是没能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落实到党的实际工作中,因此,对各级宣传部提出了四个“务必”①的要求[16]82,强调要将整顿作风与党的工作相结合。此后,为了推进整风运动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中央军委与总政治部关于军队中整顿三风的学习与检查工作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整顿政治工作中的三风问题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等。这些规定,逐步将整风运动向全党铺开,最终发展为全党性质的运动。通过党性教育与作风建设结合的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实施力度不断增强。
(二)干部建设党规
《决定》强调党的干部是影响党性问题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高级干部和军队干部的党性修养,事关党是否集中统一。因此,延安整风期间在干部审查、教育方面生成了许多党规,规范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拔高干部的党性修养。
第一,干部教育的党规,主要是对党的干部进行思想理论、文化、业务等的教育,全面发展党的干部。1940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详细规定了干部学习的内容、形式、时长;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规定了在职干部的类别、学习材料等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决定》明确了在职干部工作上的学习、工作外的学习以及学习上的领导等细节。194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职干部教育应该“以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四种为范围”[16]147。1942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延安几种干部培养与使用的决定》规定了不同类型干部的教育重点。另一方面,对干部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军队。1942年2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做出军队干部教育的指示,指出为了解决军队干部在业务、文化、军事和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军事、政治、文化和业务教育,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轮训制度和定期考试制度。以干部教育为核心的党规体系,在思想、政治、文化和业务能力方面对干部进行整训,是党性教育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
第二,干部审查的党规,主要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进行审查,确定党员是否对党忠诚、是否违反党性。1940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要求设立“干部科”负责各级干部的审查工作,规定了工作内容、程序和目标等。整风运动中,干部审查成为辨别党员党性的重要方式。1943年4月,《中央书记处关于审查干部的具体办法的决定》扼要地规定了审查的流程、分类处置的标准等内容。1943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规定,干部审查要坚持“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调查研究,分清是非轻重,培养干部,教育群众的方针”[17]。为加快干部审查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行阶级教育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审干反奸工作给晋察冀分局的指示》等文件将审查工作向下压实,对干部进行严格审查,增强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党性。
四、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党内严重的思想、组织、纪律等问题,为了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为了提高并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决定》涵盖了文本生成原因、党性问题的表现及实施要求。同时,《决定》的落实不是依靠其本身的单一力量,也需要结合与之相关的党规对其进行实践拓展和执行落实,这就说明党内法规的执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制度体系为整体来发挥作用。
党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其间党规党纪的发展建设不可不谓之规模庞大、数量繁多,為新时代继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是首部关于党性问题的专门法规,对增强党的集中统一和增强党员党性具有指导意义。“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18]因此,新时代维护党的团结、党中央权威,需要重视对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党性教育,通过制度法规的方式将党性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形式和完整程序规范起来,确保党性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85.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20.
[9]刘秉荣.贺龙全传(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4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0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3-124.
[12]项英.项英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15.
[13]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张闻天.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组织问题[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10.
[15]刘少奇.党规党法的报告[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5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31.
[18]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