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现实问题和路径选择

2022-06-02徐丽娟,张忆雯

职教通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双师型教师

徐丽娟,张忆雯

摘 要:随着产业转型、技术更新加快,依托多方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一方式得到普遍认可,但实际效果欠佳。在共生理论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存在着共生要素内生动力不足、共生界面机制创设欠佳、共生环境营造不充分等问题,提出提高认识、激发共生动力,制度为先、优化共生环境,强化过程、创设共生条件,寻找突破、强化共生界面,校企协力、构建共生系统等路径,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共生理论;校企联合培养;教师企业实践;“双师型”教师

基金项目: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XHYBLX202128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区域性普职名师工作室跨专业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20/03/59)

作者简介:徐丽娟,女,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张忆雯,女,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5-0086-06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需要尽快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满足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颁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将“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作为目标要求。特别是教育部下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文件后,各地各校迅速行动,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道路,学界关联研究也迅速增加。经过多年实践,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家提出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1]。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职业院校委派教师下企业实践,这既是国家的政策要求,更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由此,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引入共生理论,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多方协作下开展,切实破解培养难题。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模式,既是强力呼应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共生理论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一)共生理论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涵

“共生”一词起源于生物界,指两种以上生物互相关联、相互协作、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社会要素之间逐步形成相互依存、难以剥离的“命运共同”“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共生概念。共生理论是指在资讯、技术、物料乃至思想观念等交流互通、交叉影响的共生环境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等多个共生要素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互利共赢理论[2]。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校企紧密合作的一种行为目标,涉及多个共生要素。笔者认为,共生理论下“双师型”教师培养首先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联动关系和协作平台。在政府的统筹下,通过行业指导和引领推动校企携手合作,校企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全程管理,形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等,实现专业教师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二)共生理论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征

共生理论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打破了职业院校传统的单一主体培养格局,借助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共生关系,展示了共生体的优势。在共生理论下,协同、联动、互融的共生界面越多,共生系统生存和增值能力就越强。因此,共生理论下“双师型”教師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具备稳定必然的共生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疫情的影响下,企业加快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及智能化生产水平,倒逼企业员工同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保持与技术更新相匹配的技能水平。社会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在无法排除任何共生对象的客观前提下,主观实现人类社会交往中照顾各方利益和理想的最佳机制和架构。关乎“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共生要素,如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同时发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呼声,因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保障,而拥有稳定数量、较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3]。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各共生要素之间形成的共生关系较为稳定且具有必然性。

2.具备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具体结合,从共生要素的利益分配角度来看,它们能够形成稳定的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等共生要素均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以教师为例,他们能够以真实的企业员工身份开展岗位实践锻炼,体验新技术,掌握新知识、新规范、新工艺,在完成行业企业现状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技术项目研发等任务后,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新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促进地方经济建设[4]。

3.具备自我完善的进化能力。共生要素构成的系统具备质量提高、数量扩张能力,可以在共生进化的过程中产生动力机制,其形成的共生界面数量越多、接触面越广、接触深度越深,则交流阻力越小,且持续输出的共生能量越大。在共生理论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能够深入互动、交流频繁、信息通畅,激发更多的共生界面,输出更强的共生能量。教师培养实效不仅能无限接近既定目标,同时还会因学校单个共生要素的发展带动政府、行业、企业其他共生要素的共同进化,这将是一个能与社会需求同步、具备动态调整、自我优化完善的实践体系。

二、共生理论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双师型”教师培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等舉措在职业院校得以广泛实践。从共生理论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共生要素、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依然存在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共生要素内生动力不足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策文件出台后,执行部门不能有效跟踪制度落地情况以及实施效果。二是行业协会组织偏于松散,对企业、学校精准指导或专业引领的能力不足,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在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领域的优势。三是企业基于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价值意义认识不一。同时,企业内部为了规避额外增添的麻烦和安全风险,参与教师培养的动力不足。四是尽管职业院校是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中最活跃的角色,但苦于硬件设施、环境创设、制度保障等方面无法达到理想预期,培养工作浮于表面,逐步丧失培养动力。五是大部分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专业水平尚不足以支撑其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服务、创新改良等工作,在思想上对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顾虑。综合而言,各个共生要素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共生界面机制创设欠佳

共生界面作为共生要素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需要承担要素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传导,是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共生关系的基础,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但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首先,企业和职业院校互动相对密切,政府和行业的参与度偏低,未能创设共生界面机制。其次,从宏观层面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能积极推进并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机制构建尚不完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专业教师等共生要素的职责、定位、分工、激励举措等尚不明确[5]。再次,从多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效果和反馈来看,“双师型”教师培养协作系统效率不高,共赢效果欠佳。一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力不强,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有名无实。一些企业在合作中的付出与收获比例失衡,挫伤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共生界面的交流阻力增大,共生能量的形成及输出能力减弱。

(三)共生环境营造不充分

共生环境包括资源环境和政策环境。在资源环境方面,在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等共生要素之间的互补资源有明显短板,特别是在技术、资金、时间、空间等方面受限颇多,共生环境中的资源明显不足。在政策环境方面,《方案》已发布3年,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政策,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真正能够落地并带来效益的情况不多;企业、学校在合作过程中责权利不明晰,校企双方利益难以得到补偿,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尚处于滞后甚至空白状态。在环境稳定性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宏观政策大环境的影响,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老师等共生要素所在的共生环境波动明显。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共生系统尚不完备,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不足,共生能量持续输出受阻。

三、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施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社会、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等诸多共生要素之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不同立场的利益关联度,形成强链接、高粘性的共生基质,优化共生环境、持续输出共生能量。

(一)提高认识,激发共生动力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是当前产业不断升级、技术不断更新的呼唤,更是教师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要求,共生要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教师个体而言,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要求为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认识度,积极到企业一线跟岗,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快自身专业成长步伐。对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是时代给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职业院校需要抓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要素,让学校本身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生存能力。对政府而言,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源头在于激发制度发展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创造共生环境,优化体制机制[6],通过政策引领共生要素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认识。对企业、行业而言,疫情深刻且不可逆地改变了生活、生产、消费等方式,复杂的国际形势也进一步催生了产业转型升级及行业整体进阶,在此背景下,企业应积极关注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从孵化小鸡的母鸡”开始抓起,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培养“双师型”教师带给企业的“回报”远超“投入”,因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反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制度为先,优化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双师型”教师培养触及多方利益,构建有利于达成目标、互利共赢的“共生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强调政府职能,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尤为关键[7]。一是要有资金保障,这是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企业可以减少有限的资金支出,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二是要有利益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制度,对参与合作企业予以税收减免、利益补偿等优惠,对实施良好的企业给予激励措施。三是要出协调机制。政府部门要设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从源头上实现统一扎口管理,协调校企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管理的难题[8],有效突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师企业实践的难点。四是要制定考核制度。学校要从教师个体成长和专业(群)建设两方面需求出发,围绕实践内容、岗课契合度、职业技能、生产和管理流程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企业从教师的岗位任务、项目参与、现场管理等达成度、实效性方面进行考核,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教师自评、师傅同评、校企职能部门等联合评价体系,确保教师企业实践实效,助推校企合作有效、持续运行。五是要出激励机制。学校要将教师企业实践结果作为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绩效考核硬指标,完善职称评审、各类评比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积极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技术革新、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等教师给予奖励,激励教师走产学研一体化成长道路。地方政府要给予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培养专项经费,解决企业实践教师费用和待遇问题,使物质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

(三)强化过程,创设共生条件

为畅通共生界面之间必然的物质、信息、能量交互,“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管理需要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为共生要素之间创设共生条件。一是在共生伙伴的选择上,基于目标达成及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共生要素可以自行选择共生伙伴。在行业协会能力强的区域,职业院校可以由行业牵头落实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推进工作;在政府主动作为的区域,职业院校只需在主管部门的引领下落实要求与推进教师培养工作;在企业集聚效应不强的区域,职业院校可能还需要借助办学集团等外力,达成相关目标。二是在共生关系的维护上,在观点发生分歧、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关系的维护是创设共生条件的重要内容。例如,当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困境或运作不畅时,职业院校不能单纯期望企业赋予“双师型”教师培养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依托行业力量,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平台功能,如建立本行业共性技术和企业协作平台服务企业培养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或由政府主动出击,引导其他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保障校企共生关系,让更多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三是在共生资源的挖掘上,具备互补资源的共生单元能够形成共生关系,如企业只有具备相应的技术、现场管理经验、安全的生产环境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对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软、硬件共生资源的挖掘,是创设共生条件的重要内容。

(四)寻找突破,强化共生界面

在共生理论中,各共生单元之间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来弥补各自功能上的缺陷,促进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为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笔者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组织架构。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点,出台政策、监督落实,培育共生土壤;行业进一步细化不同企业岗位“人才畫像”,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能力标准,制订共生标准;企业对教师培养需要作系统性筹划,细化与职业院校的工作对接,将专业教师培养作为业务内容之一,构筑共生资源;职业院校对内需要理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外需要协调需求、落实过程、达成目标,实践共生路径。

(五)校企协力,构建共生系统

从共生理论视角看,共生本质在于要素之间的差异,且彼此出于相互依赖状态[9]。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独立要素,校企协力是构建共生系统的关键。对企业而言,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隐性价值”,因为专业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思想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员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10]。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既是社会责任,更是提升企业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良机。对职业院校而言,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可以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状况、企业技术更新现状、生产组织过程、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等。职业院校要将教师企业实践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内容,把着力打造师资队伍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突破口和工作切入点,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探索教师培养新道路。对校企双方而言,双方应紧跟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快速响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将项目改进、技术推广、学徒培养、课程建设等内容链接到“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短期的制度和优惠政策或许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作用,但从发展的视角看,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企业、学校、教师等共生要素形成多赢局面,获得共生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支撑科学技术进步、对接社会市场需求不可回避的话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量与质”,将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钥匙。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能够协同开展、创新实践,产生新的思路,探索新的途径,收获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国发〔2019〕4号,2019-01-24.

[2]陈丽君,张晓霞.共生理论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20(6):53-62.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94.

[4]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1.

[5]刘婷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必要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36):49-50.

[6]张俊义,宋莹.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4):71-76.

[7]郝天聪.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落实困境的质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93-98.

[8]苟维杰,杨大伟.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调查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9(10):73-80.

[9]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5.

[10]李梦卿,杨妍旻.“双师型”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9):53-58.

[责任编辑   王文静]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ath Choice of Joint Training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under the Symbiosis Theory

XU Lijuan, ZHANG Yiwen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newal, relying on multiple resources to cultivat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ut the actual effect is not g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joint training of teacher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uch as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power of symbiotic elements, poor creation of symbiotic interface mechanism and insufficient creation of symbiotic environment.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and stimulate symbiotic power, put system first and optimize symbiotic environment, strengthen process and create symbiotic conditions, find breakthrough and strengthen symbiotic interfac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build symbiotic system, so a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joint training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build a "double qualified" teaching team.

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 joint training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双师型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秋天在哪里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美育教师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