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22-06-02李涛

教育界·A 2022年9期
关键词:途径探究积极心理学中小学

【摘要】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但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基于此,文章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和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这个角度重点探讨了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缺陷。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究

作者简介:李涛(1976-),女,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

尽管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普及,但许多教师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个人能力和个性的标准,这导致实施素质教育时出现许多徒有其名的现象,这不仅与教育要求相悖,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分析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20世纪末创立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以人文概念为基础。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人本身的缺陷和问题,心理学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积极心理学明确指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天生倾向于积极体验,特别强调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的作用。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随时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并让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满足于过去、满足于现在、乐观地展望未来。二是研究人格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鼓励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释,塞利格曼描述了“诠释风格”的类型,将其分为“乐观诠释风格”和“悲观主义风格”,同时,他还致力于研究24种积极的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和乐观等,并认为积极个性是增强个体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条件。三是积极组织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经验的获得和发展表现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是对人们积极心态的研究,强调人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幸福感。对中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使学生拥有乐观且健康的心态,让他们能正面迎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学习压力大等因素都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现在网络上暴力及其他不良内容很多,这些信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面对大量不良信息的冲击后,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在心理上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设这门课程并不意味着打破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也不是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不是只关注积极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学并不排斥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如挫折、失落、不满等,而是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让学生以新的方式诠释各种心理现象,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要想这门课建设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仅靠自觉提高专业素养、教学素质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特殊培训。此外,提高对积极心理文化、学生行为习惯等的关注,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改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指导方针,但各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很多地区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如果不能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会对学生的未来造成严重影响。

(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地域差异,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总体上优于农村地区。差异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心理咨询室的设备构成、组织课程的有效性等的区别形成。

(三)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

过去,许多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在一些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其他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专业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并没有提高。

(四)中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意识不足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形成主动接受教育的观念,没有意识到需要进行自我教育。学生自我心理教育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不能自觉地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二是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没有及时寻求他人帮助,无法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总之,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严重缺乏自我心理教育意识。

四、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确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方向和目标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出现错误,人们就会走上错误的轨道,事情就会完全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有必要确立相应的方向和目标。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更偏向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仅为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按照这些方向和目标,教师在执行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任务时,难免会忽视学生对自身积极心理潜力的挖掘和积极心理素质的形成,给学生造成困扰。错误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原本有积极情绪的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开始用消极思维思考问题。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幸福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转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挖掘学生积极心理的潜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

(二)营造可获得积极情绪的教育环境

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是强化个体积极思想和行动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环境,也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执行者,在学生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往往是学生体验积极情绪的最佳方式。如果教师能在日常课堂上给学生更多鼓舞人心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必须以发展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创造和谐幸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深深地沉浸在温暖快乐的环境中时,更易形成有凝聚力和支持性的班级群体,学生也更能感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集体互助和课堂关怀的背景下形成宽容和同情等积极情绪。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设计一门以“积极关系”为主题的心理咨询课程,让学生明白在帮助他人后,自己会有积极的情感收获,以此鼓励学生采取互助行动。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美好未来形象,畅谈民族、国家、人类美好未来。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往往源于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些体验往往会转化为完成一件件事的动力和热情,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的显著提升。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入手,特别是应着力于改进教学方法。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很难形成,很多学校只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课时很少。同时,目前一些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面向新生,开设课程只是为了缓解新生的焦虑。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一是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扩大课程辐射范围;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通过定期对任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三是要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解决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四是增加课堂趣味性,增加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大量实践调查发现,将“体验式”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能真正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磨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四)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过去,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只用机械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和讲解的情况很多,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厌烦,于是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提不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甚至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机械式教学使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只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观察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事件,引导他们自主发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学习,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最新的学生心理健康热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积极面对问题和疑惑,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利用分析现实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挫折,巧妙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心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积极的心理情绪特征,妥善处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正确解决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品质,增加学生勇敢、乐观、进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欣赏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少,又活泼好动,喜欢探索,成长中难免会莽撞、犯错。他们时而有意识、时而无意识地探索,不知道一些行为是不是错误的。小学生如果被严厉批评,会不可避免地感到自身的自信和自尊心受打击,变得敏感和警惕。因此,教师需要调整心态,处理学生的错误时保持冷静,以温柔的方式交流,容忍他们的无知,鼓励他们进行有益的探索,避免他们消极情绪和失去信心累积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心理问题的积压。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从宽容、积极、欣赏的角度调整教学方法,以积极的力量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他们的消极状态,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总是刻苦学习,但成绩并不理想,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开始厌倦学习,变得烦躁,敏感,甚至开始变得自闭,缺乏学习乐趣,经常抑郁。面对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这些学生面临的学习挑战,然后在实际教育中挖掘这些学生的潜力,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学生去欣赏和发现,教育学生了解他们的潜力和优势,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保护自信心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六)实施积极取向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检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理成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实现定性检测、行为诊断、价值判断等功能。基于学生真实的心理表现,教师可以做出判断,心理健康发展评价将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基于积极心理思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使学生获得心理优势、发挥潜能,实现积极心理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量表是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改善情况的评价工具,也是客观评价的常用工具。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和活动中进行适时的或个别的评估,毕竟学生不同,心理结果也不同。除了对学生的评价,学校也要对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进行评价,而这一评价结果可以在评价主体中得到充分体现。各级教育部门还可以采用学校评价,对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结构、行动方针、课程实施效果等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当然,可采取的方法是灵活的,核心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善。

(七)将家庭心理教育活动纳入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校方应选择学生家长代表,组织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家长代表,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使学生在鼓励中进步。另一方面,家长应鼓励孩子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命,为孩子营造舒适、快乐、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让他们从父母那里习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和教师以及家庭的责任,家长应该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形成家校共育体系;学校教师应和家长一起教育学生,运用积极心理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线索,鼓励学生挑战自己,提高成功率。因此,学校与家庭之间必须建立联系,以提供更多激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我国中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加,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且无法有效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十分重要,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各个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学生也会明确积极心理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积极与教师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并营造民主、和谐、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5):152.

[2]潘施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实践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46-47.

[3]李星凯,邓秋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生希望感的提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3):4-8.

[4]冯瑞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家庭教育投资与消费的调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5):19-22.

[5]雷明曉.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3):26-27.

猜你喜欢

途径探究积极心理学中小学
新时期学生党员加强自我管理的途径探究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节奏训练的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