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2022-06-02王智莉孙珊珊李贺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

王智莉 孙珊珊 李贺

摘 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软实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母语文化之外的异文化接纳、适应和认可的心理情感,影响到自身留学生涯中学习和生活的融入和适应情况。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通过小组工作介入,让来华留学生在丰富的小组活动中体验、理解、接纳和认可中华文化,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入与适应。

关键词:小组工作;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71-03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发展完善,中國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的吸引力稳步提升。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 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并且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现日益上涨的态势[1]。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文化融入与适应难题[2]。留学生所处文化环境的突变导致原有的社交符号短暂失效,从而产生焦虑、孤单等心理,造成文化休克。文化认同不足,缺乏应对文化冲突能力的来华留学生,文化融入和适应的难题亟待解决。

一、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现状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和个体以外的对象之间产生结合关系,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并产生认同感,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尊重、接受和实践过程[3],其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4]。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是通过深入体验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感受中国的人文风情,建立一种接纳、适应和认可中华文化的心理情感。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语言和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地接触、学习和适应中华文化,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认同感,帮助缓解文化冲突带来的不适应感。

针对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微观层面的留学生文化适应角度上。在研究角度上,从传统的语言学、二语习得、教育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视角入手,对于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能够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动和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但对于留学生自身文化认同主动性建立和培养的关注不足[5]。从研究过程看,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定量研究、文献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所做的分析缺乏对研究对象文化认同感的动态性和系统性把握[5]。从研究结论看,宏观方面加强国家、社会、学校对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大环境以及微观层面上课堂设置完善、教师素养提升等建议,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理念及实践提供参考,但是这种缺乏沉浸式场景体验的单向文化输出对于研究对象在文化认同建立过程中的收效有待查验。

二、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问题——以S大学为例

(一)S大学留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面对与母语文化相差甚远的社会环境,文化认同意识与水平不足以支撑面对新环境的适应行为。通过调查发现,S大学多数来华留学生因文化认同不足存在文化融入与适应的难题。由于个人原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跨文化认同的主观意识不强,缺乏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进一步提高受到制约。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留学生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孤独、封闭等情感困惑,不利于留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新环境中缺少社会支持,面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凭借个人的力量难以短时间内完成认同提升,文化休克和文化冷漠问题不容忽视。

(二)S大学留学生文化认同欠缺的成因

文化冲突影响个体对异文化的认同。语言作为了解文化的敲门砖,其中文水平直接影响对中国社会习俗、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认知和认同。母语文化与汉语存在巨大差异,加上汉语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大多数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一般,日常生活中主要用母语或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由于语言上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大都形成以共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化为主的小群体,整体人际交往的圈子较为狭窄,在校园内逐渐形成存在于中国学生群体主文化之外的亚文化。交往的封闭导致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文化认同感弱,跨文化适应困难。

从外在环境来看,来华留学生培养文化认同感的动力不足。S大学课程设置有汉语和中国概况等,能够帮助来华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提供了解和学习中国知识和文化的机会,但毕竟难以全面和深入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大多限制在课堂教学上,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第二课堂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类的社团体验使来华留学生沉浸式感受和体验。在教学方式上,留学生的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授课,使得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自身动力和环境氛围不足。留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课堂质量也难以充分保证,由此产生的学业压力也加重了文化融入与适应的难度。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不仅致力于帮助案主解决困难,还强调通过干预促进个人成长,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是通过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基于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小组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6]。即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按照既定目标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在系统性的小组活动中实现良性互动,从而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利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能够从个人发展角度,在体验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帮助留学生接纳、学习和认同中华文化,提高文化学习意识和文化敏感度,从而解决文化融入与适应难题。

三、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一)项目概况

S大学位于沈阳市,现有留学生340余名,主要来源于东南亚、非洲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因语言、宗教、习俗等差异,这些留学生需要更长时间适应来华留学生活,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上也存在较大障碍[7]。为解决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难题,Hand in Hand留学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运而生,依托校内LH机构资源,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开展服务活动,针对需求成立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成长小组。

(二)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小组

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小组为成长性小组,关注成员个体文化融入与适应。招募方法采用社交平台宣传配合校园招募的方式,秉承自觉自愿原则招募到八名留学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小组活动。介入总目标:提升留学生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融入与适应。具体目标:(1)组建成长小组,为成员创建汉语文化环境,提供汉语能力提升机会;(2)发挥小组功能,形成互助体系,建立小组成员的社会支持;(3)借助组间互动,体验文化多样魅力,从而建立多元文化观念;(4)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学习和认同中华文化,提高适应力。

(三)活动过程

第一,破冰阶段。主要关注建立组员间的信任关系,激发组员的活动积极性,为后续小组活动中分享与交流奠定基础。在此阶段,通过“刚好遇见你”主题活动中“我是你的新朋友”“说出你的故事”等服务,消除组员间的陌生感,建立友谊;订立小组契约,形成和谐友好的小组氛围。

第二,文化自觉阶段。“同住地球村”以及“文化无国界”主题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组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展示让组内其他成员了解多样文化,建立多元文化共享。另一方面,组员们分享讨论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与不适,认识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

第三,文化认同阶段。在组员察觉到文化认同度低带来的不便之后,逐步提高对中华文化了解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主要关注组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开展“沉醉墨海,书写人生”“品味京剧,说唱脸谱”及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通过文化体验,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基于汉语水平的提升,组员能够更好地体会文化符号深层含义,建立中华文化自主学习及认同意识。

第四,总结阶段。为了巩固小组学习成果,开展了“浑河峡谷赏春光”以及“我爱你,中国”主题活动,让组员通过完成与中国友人合照、交流等任务,深入感受中国的人文风光,促进文化融入与适应。

(四)活动效果评估

在社会工作方法指导下,将面临文化认同需求的来华留学生组成小组,通过系统性的小组工作服务,留学生文化认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从参与小组活动观察以及与小组成员的访谈中了解到,组员在社会工作设计的小组活动中都能够有效学习和体验中华文化,通过组员之间、组员和小组之间以及组员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能够促进组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小组成员表示在课本知识以及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外,沉浸式的体验中国的多彩文化,激发了自身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在母语文化之外能够逐步包容、理解与认可中华文化。在此基础上,组员的社会融入与适应程度得到提升。从组员自身的发展来看,通过小组活动汉语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丰富了文化知识,对书本上的中国增加了现实体验与认知;建立了社会支持网,结交了志同道合的中外好友。小组成员在项目活动外还自主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中文演讲比赛活动,讲述自己在中国的动人故事,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进一步体现了小组成员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四、小组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活动成效

(一)文化自觉意识改变

在小组工作介入后,组员能够进行自我觉察和评价,意识到自身文化认同水平不足影响文化融入与适应的客观事实,从而增加了学习中华文化的动机和自信。同时组员在这个场域中获得归属感,与同辈群体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和学习,不断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通过发掘自身以及外在的优势和资源,逐渐建立起对自身母语文化之外的二元文化的個体认知。组内留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充分认识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能够加强对留学国人文与环境的深刻理解,助益自身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了解产生兴趣、兴趣引领学习”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文化认同观念提升

实践表明,在小组工作介入影响下留学生文化认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首先体现在文化知识的掌握上,受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影响,组员通过成长小组活动中学汉字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组内的汉语沟通环境,结合自身汉语学习的兴趣,锻炼了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水平的提升也从根本上帮助组员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精粹、节日风俗等中华文化依托系统性的小组活动展示能够让组员增加文化体验感。在小组工作后期,组员的参与热情有了显著提升,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强烈动机,多次表达对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浓厚情感;并扮演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

(三)文化适应潜能改善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参与中华文化认同成长的系列活动,在自身母语文化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实现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激发自身文化融入与适应的潜能。组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中,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分享和学习面临文化冲突问题时的经验,从而激发个人潜能。能够利用有效的方式处理文化融入与适应困难。除此之外,组员的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组建。组员在小组中结识的留学生与中国朋友们在接纳、平等、真诚等原则的共同约定下迅速建立起友谊,小组工作结束后,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相互支持与帮助作用。在同辈群体的力量支持下,组员面临文化冲突带来的困难解决能力实现了质的提升。

五、小组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运用“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

在小组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指导下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问题,能够在小组和个人双重意义上达到良好的介入效果。小组成员作为独立的个体,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引起个体不适应的因素也存在差异。小组活动目的的设置主要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但小组能够兼顾服务对象的个别化价值,关注组员的多样需求与活动期望。在活动策划和开展过程中,运用基本技术关注留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小组各个进程中组员的衍生需求,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尊重和接纳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面临的问题,并及时沟通引导组员充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能够有效扩大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个体的改变和提升。

(二)充分发挥小组契约的多重功能

小组契约是小组工作良好运行以及和谐氛围建立的保证,由组员共同制定的小组契约代表组员们的共同期望。留学生群体之间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宗教信仰冲突问题,社会工作者如若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和谐,影响小组开展的实际效果。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组员具有强烈的信任感和亲密感,在熟识的文化符号吸引下友谊迅速升温。当小组成员认同于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或特征,具有相同的兴趣和背景,就更容易相互吸引建立亲密关系,逐步形成小组中的次小组。小组中的次小组需要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利用小组契约强化次小组为成员带来安全感的正功能,弱化次小组削弱团体凝聚力的负功能。社会工作者通过强调尊重、平等的小组契约精神,能够有效引导次小组紧贴小组整体目标,将次小组力量转化为推动小组整体进程发展和成效提高的动力。

(三)多重连接课堂教学的文化脉络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问题能够让组员亲身体验中华文化,拓展课堂教学所学知识,能够达到良好的文化认同提升效果。因此,社会工作要想长效介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问题,帮助留学生摆脱文化融入与适应障碍,需要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共同努力。在宏观层面上,学校要密切关注留学生群体的身心状况,改善留學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外学生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要重视社会工作方法干预和解决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能力,将小组活动纳入第二课堂丰富留学生的文化体验,鼓励留学生参与到文化氛围浓厚的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微观层面上,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组员的招募和遴选中,要对留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估,结合留学生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制订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工作计划,做好展示与拓展中华文化的体验性活动,将小组工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

参考文献:

[1]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纪超凡.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4):81-85.

[3]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49-53.

[4]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周婷.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进展——基于2004—2018年CNKI的文献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89-96.

[6]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赵斌,黄彦纾,邓玲,张海英.“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2):11-12.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