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形象的建构

2022-06-02刘宣辰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宣辰

摘 要: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是苏联援华的重要阶段。1939年《新中华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勇担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喉舌。中国共产党基于争取苏联援助、维护中苏友好、动员全民抗战的宣传动因,通过社论或代论、三日国际等专栏话题,增加对苏联的报道频率;借助抗日的时代主题,强化苏联援华的话语表达,树立以苏为师的榜样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形象的建构,在赢得苏联的信任与帮助、鼓舞群众积极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中华报》;中国共产党;苏联形象;全面抗战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87-03

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七份机关报刊,并作为“刷新第一号”发行。在抗日战争宣传动员的过程中,《新中华报》针对苏联的军事、外交、工业、农业等方面展开报道,对苏联的形象进行建构,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认知变化及为维护双方关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一、《新中华报》建构苏联形象的动因

报纸作为近代兴起的传播载体,在革命时期承担着思想教化与革命动员的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牢牢把握“民族主义”的主旋律,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报道。随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陆续展开对中国的援助,《新中华报》对苏报道也随之增多。

(一)争取苏联持续援助

抗战初期苏联国家的援华行动,是一种出于对本国利益进行自我保护的外交手段。苏联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它的反法西斯立场,加之出于维护本国东线安全的目的。随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两国关系迅速升温。1938年9月,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资援助与军事支援,“根据中苏两国商定的军火订单,苏联从9月下旬即开始起运第一批军事物资。包括重轰炸机62架,驱逐机101架,驱逐兼轰炸机62架,以及坦克82辆,反坦克炮200门和若干高射炮、机关枪、炸弹等。”[1]除却军事物资外,苏联还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援助中国的抗日战场,拖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为抗日战争的局势扭转争取时间,为中国战场提供坚强后盾,起到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

(二)维护中苏关系友好

在建构苏联形象的过程中,《新中华报》以苏联为师,学习军事、建设等各方面的经验,努力维护中苏关系的友好。1939年2月22日,《新中华报》引用毛泽东同志《中国军队应当学习苏联红军》的文章,文中高度赞扬苏联红军具有“深厚的军事素养,正确的整治工作,不但早已成为保卫社会主义苏联的柱石,而且早已成为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力量。”同时,毛泽东同志呼吁我国军队应该充分学习苏联红军的相关经验,使我国红军具备苏联红军之素养。《新中华报》认为苏联人民“在国际法西斯强盗积极跳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前,正埋头苦干,努力于社会主义的建设。”[2]以维护中苏友好为契机与纽带,肯定了苏联人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群众对苏联的认同。

(三)动员民众积极抗战

“在目前我们民族以血肉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的伟大斗争中,研究苏联奋斗的经过和建设的成就,可给我们以不少的鼓励和借鉴。”[3]《新中华报》在对苏联进行报道时,通过报道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与光明前景,动员国人积极抗日,坚定持久作战的斗志。1939年,苏联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成功,《新中华报》刊载张闻天同志《敬祝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成功》一文,肯定苏联五年计划的动员意义。“因为这种胜利,将使我们更有信心地为了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最后解放而奋斗,即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而奋斗。”[4]苏联国内建设的成功经验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功实践与方向动力,为中国共产党未来革命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二、《新中华报》中苏联形象的话语建构方式

《新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话语表达的重要宣传平台。中国共产党在对苏联进行形象建构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几个话题,通过社论、代论等渠道,依托话题专栏,加大报道力度,同时聚焦纪念活动,形成独特的话语建构方式,强化群众对苏联形象的认知。

(一)借助话题专栏提升曝光频率

1.社论与代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主要形式之一;代论则是引用权威人物观点或文章的评论方式。《新中华报》社论与代论中的观点态度,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表达。二者作为《新中华报》不可或缺的部分,通常在报刊的第一版面出现,以评议结合的方式构成《新中华报》的有机整体。

1939年8月29日就《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表的社论认为,该条约的签订有三点重大意义。首先,它彻底地粉碎了英法资产阶级反动派损人利己的大阴谋,揭示了英法帝国主义真妥协与假和平的阴谋。其次,该条约表示了社会主义力量的高涨和法西斯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低头。《新中华报》认为苏联同德国签订条约,“能够‘援助那些遭受侵略并为自己祖国独立而奋斗的民族’,巩固了一般的和平事业。”[5]最后,《新中华报》认为该条约打击了日本并有利于中国。苏德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战局上陷入了孤立,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战场。这篇社论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予以肯定,塑造了苏联人道主义的外交形象与强大的国家实力,借苏联之话题,加强国内群众对抗日战场的信心。

2.三日国际栏目

1939年《新中华报》发行后,特辟第二版作为国际新闻的主要阵地,将其命名为“三日国际”栏目。其中,《新中华报》在报道诸多国家时,颇为关注苏联在欧洲战场的战事,通过报道,表现苏联强大的国家形象与人道主义的外交形象,以赢得苏联的认同与支持。如《霍德森访问莫斯科英苏关系趋改善》《苏联提出建议保障东北欧安全》《苏红军开入芬境》《真理报揭露英法统治中立国家经济的阴谋》等报道,加深了國内群众对苏联外交军事政策的了解,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战场的战略捕捉与局势判断。

3.节日纪念专栏

十月革命纪念。十月革命作为俄国解放与苏联成立的重大节日,在世界无产阶级之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十月革命纪念,着眼于协调中苏关系,以赢得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6]在《新中华报》对苏联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中,认为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它还证实了无产阶级确实有不可被战胜的创造力量,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腐朽制度,将必然由无产阶级的猛力抗击而趋于灭亡。”[7]肯定了十月革命的革命性与崇高地位,并借其特殊意蕴来增强群众对中国抗战的必胜信念。

苏联红军成立纪念。苏联红军的全称为苏联工农红军,是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党创立的一支隶属于党和国家的无产阶级军队,苏联红军的建立是在积极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与人民的民族主义背景之下,具有强大的革命动员意义。《新中华报》认为红军及红海军是保卫社会主义国家、保卫人类和平的砥柱,其发展经验对国内军队建设与发展兼具借鉴意义。“在过去廿二苏联的武装部隊已经提高到与国家利益相符,保障人民和平劳动,增加国力与国际的威信,并打击了敌人之危险。”[8]鼓舞与动员了国内艰苦抗日的战士们,增强军队的士气。

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五一纪念成为动员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重要途径。”[6]《新中华报》引用苏联的《真理报》关于苏联国内的五一劳动节的庆祝新闻,展现了苏联对此节日的庆祝盛况。“‘所有国度劳动大众的伟大节日’——这是社论的大标题,而这个国际无产阶级团结一致的精神渗透着整个报纸。这种精神洋溢在季米特洛夫的‘五一与反帝国主义战争’的论文中,战友寄来的短信中,并洋溢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前的战报中。”[9]苏联将五一劳动节同反帝反侵略联系在一起,与正在抗日斗争中的中国在主题上相吻合。《新中华报》通过对苏联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报道,激发了国内群众抗日的决心。

(二)借助抗日主题强化政治认同

1.强化苏联援华的行动策略

1937年8月,中苏双方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在抗战初级阶段,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帮助的国家,其支援有利于增强我国抗日战场的信心与勇气,纵观《新中华报》对苏联形象的话语建构,强调苏联对华的援助,有利于进一步争取支持援助。

《新中华报》采用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来建构苏联形象。毛泽东同志《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文直接表达了对苏联援助的感激。“抗战以来,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真正援助我们,只有苏联是用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援助了我们。”毛泽东同志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解答国内对苏联是否持续援华的困惑,采用间接方式强化了苏联援华策略。“即使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有订立的可能,苏联也绝不会在条约中限制自己援助中国的行动。苏联的利益与中国民族解放的利益绝不会互相冲突,而将是永久互相一致,这一点,我认为绝对没有疑义。”[10]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引起苏联援华行动的讨论,维护苏联的外交政策,旨在稳定民心,进一步获取援助。

2.树立以苏为师的榜样目标

苏联作为成功的国家发展模式,是世界各民族国家为之奋斗的榜样。在中共中央致电祝贺斯大林同志六十大寿的电文中,认为苏联在列宁与斯大林的领导下走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你的领导下,世界正在一天天向着光明,和平,与幸福的新社会前进。你的名字,鼓舞着全世界工人阶级,劳动人民与被压迫民族为新社会的最后实现而奋斗。”[11]苏联社会的繁荣发展激励着中国在反压迫斗争道路上持续奋斗,鼓舞着民众争取和平、积极抗日。

一直以来,苏联“始终被中国共产党视为‘老大哥’,是中国共产党人倍加信赖的‘他者’,抑或其自身期待的未来‘自我’。”[12]因此,在苏联形象建构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的美好构思,将苏联作为自己发展的参照物或目标,完善了苏联的正面形象,增强国内群众对苏联的认同。

三、《新中华报》苏联形象建构的历史作用

(一)赢得苏联信任与帮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英美等国家对待中国战场采取观望态度时,只有苏联愿意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共产党通过《新中华报》对苏联新闻的报道,有利于加强对苏联形象的建构,从而赢得苏联更多的信任与支援。《新中华报》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为要过渡这个时期,求得抗战和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除了在国内必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自力更生的信念之外,在国际上必须更加巩固中苏的友谊团结,争取苏联更多的帮助”[13]。将抗战时局同争取苏联援华联系在一起,以赢得苏联的信任与帮助。同时,中国对苏联的友好态度也同样得到了苏联的回馈与支持。毛岸英同志在苏联访问学习时提及:“在苏联,每份报纸上,每天都有一篇关于中国的消息……除此之外,还常登载中国抗战的各种照片,中国军队若得到了什么新胜利,苏联的报纸总是用注目的大字标题登载。”[14]表达出苏联对中国战事战况的关心,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关注。

(二)鼓舞抗战的民心与士气

《新中华报》善于运用象征革命的苏联符号,达到动员群众抗战的目的。如对十月革命的纪念与报道,“为了拥护世界和平,拥护人类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加强中苏两大民族的友谊团结!”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果,是苏联人民外御强敌、内平国乱的胜利果实,是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结晶,这与中国的抗日战争主题契合,这一点,足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同时,《新中华报》还将苏联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潜在盟友,对苏联抱有很高的期待与友好的态度,“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尤其是苏联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帮助,使中国人民更有多倍的力量和勇气,更能很快地战胜日寇。苏联是中国人民最忠实、最友好的朋友!”[14]增强了中国人民对苏联的政治认同感,加深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

(三)推动国共两党关系发展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各阶层一致对外,在对国民党的政策转变过程中,苏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西安事变爆发后,苏联主动调和,积极促成国共双方进行和平决议,以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加之苏联的援助,一定程度上为维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中国共产党将苏联视为中国潜在的抗战盟友与抗日战场的坚定支柱,并积极推动与国民党的关系发展。尽管在此期间,国民党不断发起反共高潮,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之上,进行自我保护与反击。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中发表声明,“各种反动的对内政策必须停止。循此以行,外援方有所托付,抗战才可期胜利。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必至众叛亲离,危亡可立而待。我们共产党深望国民党当局实行深切的反省,考虑当前的时局。”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至首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立场。

总之,苏联在援华的过程中,不仅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增援,同时还派遣军事顾问、输送航空志愿队来华参战,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对日本的作战能力,坚定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时刻对中国的增援与牺牲,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同时,苏联的援华行动也是一种保护本国东线安全的外交战略,在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加之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逐渐停止对中国的援助。苏联对华援助的时间为1937—1941年,这与《新中华报》发行的区间范围相重合,因此《新中华报》对苏联的报道,真实地体现了苏联初期的援华的具体行动和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态度,《新中华报》对苏联形象的建构,对争取苏联的信任与帮助、鼓舞抗战的民心与士气、推动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74.

[2]洛甫.完成斯大林计划 莫斯科建设猛进[N].新中华报,1939-02-16.

[3]沈志远,张仲实.二十年的苏联[M].上海:生活书店,1937.

[4]洛甫.敬祝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成功[N].新中华报,1939-02-28.

[5]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重大意义[N].新中华报,1939-08-29.

[6]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83.

[7]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廿二周年纪念[N].新中华报,1939-11-10.

[8]红军廿二周年是一部光荣的胜利史[N].新中华报,1940-02-28.

[9]苏联欢乐纪念五一节[N].新中华报,1940-05-10.

[10]毛泽东.苏联利益与人类利益的一致[N].新中华报,1939-10-24.

[11]中共中央致电祝贺斯大林同志六十大寿[N].新中华报,1939-12-20.

[12]吴永贵.中国期刊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9.

[13]伊立.必须更加巩固中苏的友谊团结[N].新中华报,1940-08-09.

[14]毛岸英.中国儿童在苏联[N].新中华报,1940-04-12.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