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代诗教学的运用策略

2022-06-01王珍

家长·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眼现代诗全诗

王珍

文本细读是高中现代诗教学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试图通过对现代诗诗眼、诗情、诗意等三方面细读,以关键点、情感体会、意境体验等来高中现代诗的教学,以期达到学生在品味现代诗的同时,更好地与诗歌、诗人进行对话与交流,实现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现代诗,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高中现代诗的教学似易却难,由于现代诗大部分是白话诗,对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而言,不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要真正理解并全面把握现代诗却比较困难。即使是中学的语文教师,往往对现代诗的教学也是随大流般运用教学辅导用书或网络资料对现代诗进行分析,因而反映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本细读通过引导学生对现代诗逐字逐句地品味,立足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使学生通过对现代诗关键诗眼、诗情、诗意等方面品鉴,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为此,笔者以《再别康桥》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论述文本细读在现代诗教学中的运用。

一、细读诗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欣赏现代诗。同时,意境是我国现代诗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现代诗的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现代诗、建筑中,无一不追求意境。其中现代诗作为我国文学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呈现的意境更是令人向往。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现代诗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教师根据当前的教育要求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现代诗教学的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和转变。因此,教师在现代诗教学中,可以从文本细读的方法为切入点,从意境理论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探寻现代诗的魅力。

《再别康桥》作为经典的现代诗,由于受到新月诗派风格及徐志摩本人学贯中西的知识影响,再加上文本首段与尾段运用复沓回环手法,不断强化“轻轻的”“悄悄的”意识,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轻盈洒脱的告别诗。但事实上这是对《再别康桥》的最大误读,从传统文化的层面来看,中国的送别诗大体都是相当悲情的,因为受交通原因,往往别后重逢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这从江淹《别赋》的几类离别可见一斑,轻松如李白《赠汪伦》式的诗歌比较少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别”字这一诗眼进行引导,突破字词表象带来的掩盖事实,那么学生对全诗的解读,就不会那么容易误读了。为此,笔者从两个层面进行引导:

第一,从诗眼“别”的补语来看,诗人是与母校剑桥大学要告别,是“别康桥”。大凡经历过小学、高中毕业的学生,都能理解到跟母校告别的那种感情,绝不会“不带着一片云彩”的轻盈洒脱。这就说明了诗人在告别母校时,“轻轻的”“悄悄的”更大可能是对告别母校之悲情的掩饰,以此表达对母校深沉的眷恋之情。往更深层次上来看,剑桥大学的校园不仅仅承载了诗人对林徽因的爱情,更承载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从爱情的美好,到理想的追求,要与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地告别,又怎么可能是轻盈洒脱?这样一来,诗中反复使用“轻轻的”“悄悄的”,显然是借强调之名来行不舍之情,从而让人不去细察诗人告别的悲怆背影。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马上就会注意诗中词语带来的隐蔽性,要细细品味文本对话,从而为学生运用文本细读开展全诗阅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从诗眼“别”的定语来看,诗人不是一别母校,而是“再别康桥”(实际上是诗人毕业以来的第三次告别,应称之为“再再别”)。回忆在母校的似水年华,仿如昨日却不得不告别而去,无论从什么的角度来看,诗人都不可能是“笑别”母校。更何况,中国与英国之间远隔万里,再回母校何其艰难。这样的“再别”之愁绪,只能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高中学生应立足于此,通过诗眼的细读,正确梳理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地运用文本细读与文本对话、交流,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沟通过程,才能更准确、更全面理解全诗。

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引导后,学生对《再别康桥》就走出了误读的认知,并以文本细读为方法深入对全诗进行解读与分析,从而为文本细读在全诗的运用起了较有效的作用。

二、细读诗情,引导学生理顺情感

如果说,诗眼的细读是抓住关键,是现代诗开展文本细读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对诗情的全面剖析,则是学生信服的基础,是文本细读在高中现代诗教学的重要部分。因为诗情就是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反映出诗人复杂而多样的心理变化与情感变化,是诗人的心路写照。《再别康桥》在情感的维度上,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即“抑——扬——抑”完成了一个波峰式的情感流动,由低谷向高峰再回到低谷的完整情感体验过程。从第二节到第六节之间,诗人的情感就是由低到高再转向低的过程,从难舍难别的低落到回忆剑桥美好日子的高潮,最终回归到不得不别的低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并理顺这一情感脉络,就要在朗读中细读,实现学生与诗歌文本的共鸣。朗诵是通过学生自我情感体验及声调变化,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流动;细读则是深入去分析这种朗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本诗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发现了这一朗读难以读得很兴奋,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却也讲不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即对全节的文字逐字逐词地细读与分析。像第一句“那河畔的金柳”,从“那”的指代运用,到“柳”与留的谐音,再到“金柳”的写实与象征之意象,都进行细致的品鉴与阅读,从而使内在的情感得到有效的梳理。学生通过“金柳”的喻体“新娘”入手,一下就找到了情感变化的重点——与新娘告别,这是何等的悲哀。大概只有杜甫《新婚别》才能映照出作者内心的恋恋不舍。如此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到“再别”之苦、“再别”之难。

而在“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艳”与“金”对应,不仅仅可以通过色彩心理学,看到诗人刻意用亮色系颜色掩盖低沉的离别之情,更是着力渲染剑桥的美好、安宁,从而突出诗人“心头荡漾”的是往日不可再来的求学时光。而这种时光是什么?是爱情的甜蜜回忆,或是求知的美好念想,或是西方文明理想的想象,无论是哪一个,对照诗人回国六年的实践,显然都有巨大的差距。如游子归来向母亲诉说,从爱情到理想、从现实到未来、从初心到信念,一切都一如想象中的“金柳”“艳影”,怎能叫诗人离开母校而不诉说呢?细腻的诗情如斯,只有深入作品深入分析、揣摩、体验、品味,这一节诗的情绪比较低落就可以理顺了。但这只是一节诗的情感分析,通过同样的文本细读方式,对全诗尤其是第三节到第六节进行分析与梳理,那么学生对全诗的诗情表达,就会愈发清晰,从而更好地理顺情感深入文本去细读与品味。而在这种分析中,朗读是自我进入诗中的方式,文本细读才是与文本沟通的主要桥梁与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深深地体会“不忍别又不得不別”的悲怆,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将情感线索理得更顺、更有脉络。4368E679-9811-4D03-B807-2586755A9846

细读诗情就要深入文本内在意蕴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理顺现代诗朦胧含蓄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介入诗歌文本的体验中形成交流的内在互动,才能把学生自己的情感投射作品中鉴赏与品味,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诗,以促进现代诗的教学。现代诗所具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和凝练,通过简短的语句,能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所要描绘出的画面。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时,不仅仅是对字面意思了解,还应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层面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然后通过细读文本再深入地探究此句之外的意境,渐渐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思想,他们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想象力。教师在开展现代诗教学时,可以将现代诗中意境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切入点,在整个现代诗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现代诗中的意境,联想现代诗中的相关情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如语文教师所设计的进行从朗诵到细读,但通过诗情本身的把握、理顺,至少能引导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识,从而为学生的现代诗歌学习提供有效的通道,使学生找到与文本对话、交流的纽带,进而提高现代诗教学的效果。

三、细读诗意,引导学生全面把握

言为心声。现代诗无论诗人如何想掩盖自己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读,揭示其内在的真正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被激发出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重视学生在体验、在实践中表达自我,让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和行为的自由,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读现代诗。如细读诗眼中的分析,通过“别”的两个层面分析,其意自见。而对全诗而言,诗意的把握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料的分析与介入,使文本细读不仅能挣脱诗人的束缚,还能读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才能使学生全面把握现代诗。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细读诗意:

(一)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重视学生在文本细读的第一感觉

例如,有学生读到“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认为诗人情感低到尘埃里做一条水草,也不愿意告别,足见其内心对剑桥大学的难舍之情。这种对诗意的理解是完全准确的,诗中多处地方都有类似的表达——金柳、艳影、青荇、拜伦潭(榆荫下的一潭)……只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进行交流与对话,那么诗中之意就会比较越来越清晰表现出来。对文本细读而言,一旦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大部分是其第一感觉是相对比较准确的。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中,要重视这一感觉的运用,使之更好地为现代诗教学服务,从而使学生对现代诗的诗意理解更到位。但就大多数时候而言,学生的第一感觉不一定能与文本形成共鸣,这就要重视学生个体与文本的有效沟通,即学生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来读出诗意。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几乎所有学生的感觉都是学有所成,当大笑而别的心态。但对“三别”母校的诗人而言,这种大笑是其内心痛哭的表现。学有所成,回国之后却无力改变祖国的现状;为爱情而笑,爱人即是“失之,我命”。如此回忆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又怎么可能让徐志摩有学成之兴?

(二)重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对话,即重视诗人写作背景与学生的交流

文本细读虽然偶有闭读的方式,但更多是对所有文本进行细加分析。通过背景资料的介入,把诗人写作的情感与学生联系一体,从而让学生理解现代诗的含义,有助于学生把握全诗。如徐志摩对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国贵族文化的理解,与诗中的“再别”之间的关系就极为密切。对一心想要师法英国的诗人而言,从英国贵族的雍容大度的追求,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大国之气,再到近代百年的衰败,其失望之情、失败之意,几乎是所有留学归来学子共同的心病。因此,跟西天云彩的告别不是“轻轻”和“悄悄”所能形容的,而是近乎绝望之后的无奈之举。只有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交流,才能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告别“西天的云彩”的沉重感。

(三)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即重视师生教学互动的交流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文本细读不仅仅重视文本、重视作家或诗人,也重视师生之间对文本的差异交流。如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教学中,对高中生而言,很难体会沉默才是最好的告别之内蕴。语文教师要通过大音希声式的引导,与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对话,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品位这段诗,从而使诗意得到准确把握。教师通过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展交流理解诗意,使学生把诗意转化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本身是师生交流与对话的体现,更是走进文本、理解诗意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细读诗意就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等三个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一种内外相融合的交流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形成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使现代诗的诗意得到全面准确的理解与分析。

四、结语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代诗的运用,既有来自现代诗受到西方影响的因素,也有文本细读对现代诗诗眼、诗情、诗意理解有着重要作用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自觉深入文本对现代诗进行鉴赏与品位,实现现代诗的解读转向学生个体对诗歌的系统化学习,从而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

(宋行军)4368E679-9811-4D03-B807-2586755A9846

猜你喜欢

诗眼现代诗全诗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劝学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图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