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日常随机探究中的问题和指导策略

2022-06-01徐卫平

家长·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毛毛虫蚯蚓探究性

徐卫平

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幼儿随时随地会由于好奇而引发感兴趣的点,并会自发地观察、探索,然而都比较短暂、随意、肤浅。教师如何能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发兴趣与需求引向富有教育价值的探索活动呢?本文究其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策略,以促发幼儿深入探索。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式科学研究的方法,……”目前,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理念,幼儿园开展的各种科学教育活动都应该以“探究为核心”开展探究式的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随机活动可以视为是一种非正规偶发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所以也应该“以主动探究为核心”。对幼儿而言,探究性学习是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在日常随机活动中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探究活动的特点分析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进行探索工作,而所有的探索工作都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好奇。探究性活动是一个开拓性的活动,有着明显的科学性、自由性。幼儿教育中应该注重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和爱好。同时通过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并且学习到课堂内所无法掌握的知识,教会每一个幼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例如,探究磁铁磁力的一项探究性活动中,先向幼儿分发不同的磁铁和材料,引导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一起研究磁铁的磁力,这样可以激发起幼儿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同时让他们亲自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加深印象的同时,又培养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简单来说,探究性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性的活动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内容,激发对学习的爱好。二是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幼儿是被动记忆知识的,而探究活动中幼儿可以更容易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积极有效地解决拓展延伸性问题,生动地理解知识内容,感受到探究的快乐。三是幼儿是主动的学习人员,也是自我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本身就有着天然兴趣,这种兴趣在体内不断地成长。通过自身对知识的可求而不断地学习。从一开始,他们就在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行交换,通过这种积极建构的学习以及理解,为探究性活动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活动的重要作用

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起步阶段。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的发展,国外先进的幼儿教学经验被带到国内的幼教行业,受到了幼儿园以及家长的认可。现在幼儿园正在慢慢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始尝试着通过一些活动,引领幼儿对未知区域进行探究的能力。让每一个幼儿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这个就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工作中,可以改变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并且在实践的工作教學中,转变自我的角色定位,从课堂的主角变成幼儿的好朋友以及合作引导者。教学过程也从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成为探究性活动,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并且着重培养他们的优势。重视智力开发,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重视道德方面的培养,让幼儿从探究性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作为每一个幼儿教师所不能忽略的问题。

三、如何开展探究教学

(一)认清随机探究中出现问题:随意对待,探究无实效

当前幼儿园的随机活动中幼儿自发观察、探索行为往往比较短暂、随意、肤浅、试误。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教师随意的指导造成的,这种“随意”主要表现在:

1.忽视或不屑幼儿的观察、探索行为,扼杀探索激情

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随时随地会突然发生的一些科学现象、事物或有趣的情景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关注。它的发生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可以是在早锻炼时的户外,也可以是教学活动中偶发的、幼儿的表现也是比较细微的,这往往不容易被专注于正规教育活动的教师发现,就出现了教师忽视了幼儿的探索需求,忽视了随机科学教育的价值。有时候教师即使发现了,或许也会因为:“毛毛虫太脏了,不要去碰”“毛毛虫有什么好看的”…… 这样随意的处理促使幼儿的好奇心、自发观察、探索行为一下子终止,扼杀幼儿的自发兴趣,不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

2.随意放任幼儿自主探索,指导无方,使探究无实效

随意表现在:一是教师错误地认为幼儿自主探索都是幼儿自己的事,跟教师无关,不管不问,放任幼儿探索。殊不知,幼儿受知识经验、时间空间、材料等限制而导致自发观察、探索行为短暂、随意、肤浅。二是指导无方,对幼儿探索中的问题,凭自己臆想随意给出答案解决问题了事,不科学、不严谨、不合时宜的包办代替指导,也剥夺了幼儿的主动探究权。三是教师随意对待随机教育,不利于幼儿各种探究方法、各种能力、知识经验的提升。种种迹象表明:指导无方的活动探究并无实效。

(二)优化随机活动指导:随机不随意,探究更有效

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材料的投放要适应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积极参加活动,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材料还要做到一物多用,在幼儿对一种材料的玩法失去耐心和兴趣时,转而采用另外的玩法,通过教师的创新或引导幼儿开发其他玩法,用不同的用法增强材料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成功地吸引幼儿的坚持与专注。那如何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发兴趣与需求引向富有教育价值的探索活动,让幼儿在随机活动中主动观察,尝试、持续探索,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新的经验呢?现以具体案例谈谈笔者实践研究中的一些指导策略。

1.随机活动不随意看待:细心捕捉、支持好奇心,以兴趣引发幼儿探索

教师提高认识,即能认识到:随机活动是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可随意看待随机活动,尊重幼儿的好奇心,而要时刻发现随机教育的好时机,要重视挖掘可引导的因素。幼儿天性天真、好奇,他们的好奇心主要会表现在他们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针对幼儿这一特点,笔者时常会注意发现、捕捉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锻炼时幼儿发现不动的蚯蚓引起围观议论;散步时幼儿发现个别同伴摘采“草”;给自然角浇水,发现豆子发芽惊呼,……每次笔者还能注意追随幼儿在生活中感到好奇的这些点滴,挖掘可教育因素,顺着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兴趣。对幼儿停下锻炼围观蚯蚓,笔者没有阻止幼儿,而是问“你们在看什么,蚯蚓怎么了?”让幼儿一饱眼福,留给幼儿时间议论……笔者也会耐心请那名采草的幼儿介绍采的是什么;鼓励发现发芽的幼儿每天继续观察发芽的豆子……4368E679-9811-4D03-B807-2586755A9846

“兴趣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起点”,久而久之,幼儿的好奇心在教师发现、支持下,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再充分利用兴趣引发幼儿探索,和幼儿一起观察、探讨蚯蚓;笔者耐心请那名幼儿介绍采的是什么?从而引发了认野菜、摘野菜、品尝野菜的活动;发现种子发芽中,幼儿开心地坚持观察记录……又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有幼儿跑来告状:“他们不锻炼,围在那儿看毛毛虫。”笔者发现,跑道上已经围了一大圈,举起手想招呼那些幼儿站起来锻炼,但转而改变想法,去到他们身边,发现幼儿在围观受伤的蚯蚓,紧接着与幼儿就“是毛毛虫还是蚯蚓?探究蚯蚓状态,探究怎样救?”进行了系列探究……因此,只要“有心”就会发现幼儿因好奇产生的自发反应式探索需求、就会有机会开始、继续……

2.随机活动指导不随意:多种方法齐上,让幼儿探究更有效

由幼儿的好奇心引发的自发反应式探索,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支持和引导,往往只能点燃幼儿一时的好奇和兴奋,不能持续,所以会造成幼儿自发观察、探索行为比较短暂等。因此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稳定幼儿探究兴趣、深入探究至关重要。

(1)善用问题和幼儿经验,碰撞疑问火花,以激发幼儿深入探索

问题在探索活动中能引发探索行为、能引领幼儿探索方向,能保持探索兴趣。所以笔者首先注意关注幼儿的问题,从中筛选出有教育价值的,可操作的和适宜的热点问题,再利用幼儿经验以及教师的引导问题,让幼儿碰撞疑问的火花进行深入探索。如幼儿在围观地上蚯蚓的时候,只听见他们簇拥着议论:“毛毛虫要死了,中间被车碾断了”“它死了吗”“这条是毛毛虫吗?真长啊!”“好像不是毛毛虫,不是绿色的”“好像是蚯蚓吧”“它是从哪儿来的”……他们你一言我一问,对它十分关注。对此,笔者抓住幼儿的疑问,梳理当前第一个探索问题:眼前的小东西是什么?是毛毛虫还是蚯蚓还是其他的什么小动物?当个别幼儿用自己钓鱼认识蚯蚓的经验和教师手机上网收集的图片解决后,笔者又梳理提出问题二“蚯蚓被车碾了,它是否还活着?我们怎么做能知道”,从而让幼儿碰撞疑问火花进行蚯蚓状态探究活动,探究出还活着,还在动后,再以“蚯蚓断了,还能活吗?”再进行探究……一个一个的问题带着幼儿一步一步让幼儿有明确的方向、并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在问题的探索、答案收获中得到成功喜悦、得到继续探索的兴趣,同时又能保证科学探究的正确性。

(2)让幼儿亲力亲为,在做中获得新的探索经验,促进幼儿自主探究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有效的活动必然伴随着具体形象地感知、体验和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幼儿探索过程的必由之路,所以在随机的探索活动中,笔者注意给予幼儿亲力亲为机会,让幼儿在动手中发现,在经历中积累和建构新经验。如在幼儿围观探究蚯蚓活动中,幼儿通过看,交流、查资料,通过摸……到后来幼儿经历了救、送蚯蚓风波等过程,在幼儿提出疑问、找方法探究发现证实答案,积累了对蚯蚓的认识(发现蚯蚓与毛毛虫的不同、发现蚯蚓黏黏的、凉凉的,断了蚯蚓两头还会动……)和情感(从担心断了的蚯蚓会死到知道可以再生而放心笑了……),倘若没有抓住这活生生的随机机会,倘若没有让幼儿经历这样一个个具体行动,只是随意告诉幼儿这是蚯蚓,回去了解它的秘密,然后让幼儿从挂图上感知蚯蚓,那在情感上、态度和探索操作能力上和感性经验方面则难以有前者一样的收获,就没有让幼儿亲力亲为那样效果更好。

(3)提供适时的合作、互动环境,持续推动幼儿探究,建构新的经验

由于幼儿年龄小,材料使用、探索方法等知识经验少,往往会限制或导致探索不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出现困难,此时需要教师提供适时师幼、同伴间的合作、互动,以持续和推动幼儿探究。如当两方幼儿在为地上是毛毛虫还是蚯蚓争辩时,笔者拿出手机收集蚯蚓图片供幼儿对照辨认,证实是蚯蚓,当幼儿不知道蚯蚓死活的时候,教师用语言激发幼儿用不同方法动手探索。在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科学现象也是随时随地出现,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引导。教师应抓住教育的契机,热情地支持幼儿的科学自主探究活动,对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给予引导和帮助。当幼儿探究碰到问题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教师及时帮助和指导对幼儿兴趣的提升、好奇心的激发、幼儿坚持与专注的加强,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开展科学小实验“跳舞的纸屑”时,让幼儿观察静止的纸屑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猜想,怎样使纸屑跳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先让幼儿进行尝试,再启发幼儿收集各种材料,如彩色笔、铅笔、布條、吸管等,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判,让幼儿充分动手实验,慢慢地幼儿就会持续探究,彼此之间会相互学习,渐渐掌握摩擦的正确方法,还有些幼儿会做出创新性的改变,用木棍摩擦头发等。完成实验后,教师要肯定幼儿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实验成果,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摩擦起电实验的原理,从而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笔者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设法说服别人,创设同伴间的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等互动活动,培养幼儿学习表达自己探索能力和倾听、学习别人的探索的习惯,在幼儿互动中呈现不同想法的碰撞,使幼儿思维更开放更灵活。促使幼儿保持探索热情、增强探索兴趣,从而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更丰富,收获建构的经验和知识更多。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幼儿随时有探究的需求。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捕捉幼儿生活中教育契机,做到“随机教育不随意”,用心用法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随机活动中主动观察,尝试、持续探索,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经验,从而让幼儿的随机探索更持久、更深入、更科学、更有效。

(宋行军)4368E679-9811-4D03-B807-2586755A9846

猜你喜欢

毛毛虫蚯蚓探究性
彩色毛毛虫
可爱的毛毛虫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毛毛虫中的异类
保护蚯蚓
蚯蚓家的惊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