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2-05-31

辽宁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课程内容维度

姜 静

(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021年10月2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时指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因此,学校有责任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作用,通过设计家长教育课程来培养家长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家长完善家庭教养方式和改善亲子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也被称作性格优势,源自积极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通过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特质,是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优点和美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来建构。

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积极人格特质,可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实现有效提升。

二、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

我国社会学学者段文杰对塞利格曼所提出的6种美德、24项优势进行了本土化研究,最终形成了3大美德24项优势。笔者将该成果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鉴于“家长”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我们通过实施问卷调查,明确了3个维度13种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因子,进而构建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结构。3个维度13种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是构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课程框架的基础,课程设计者需掌握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一)亲和力维度

亲和力指家长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令人感到亲切。该维度包括5个积极心理品质:一是公平,指家长对待家庭成员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二是正直,指家长实事求是,勇于承认错误;三是爱,指家长从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表现出对子女的亲密感;四是仁慈,指家长能够照顾好子女的生活,且态度和善,当子女遇到困难时及时地提供帮助;五是宽容,指家长能够接受孩子自身的不完美,原谅孩子做错事,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二)生命力维度

生命力指家长对世界和社会具有积极特质。该维度包括6个积极心理品质:一是勇敢,指家长能够勇于承担家庭职责,遇到教育问题不抱怨、不放弃,主动探寻解决方法,并能向孩子传递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二是创造力,指家长能够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三是头脑开明,指家长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能够多角度思考,经过思考后再做出决策;四是洞察力,指家长不会被教育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具有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并且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忠告;五是幽默,指家长能够采用有趣的方式来缓解亲子关系紧张的状态,且具有启发性;六是希望,指家长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感染孩子,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三)意志力维度

意志力是指家长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该维度包括2个积极心理品质:一是爱学习,指家长能够为了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主动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能主动沟通和理解子女,并获得子女的信任;二是坚持,指家长持有始终如一的合理教育态度,同时用坚韧不拔的做事态度影响孩子,培养孩子无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三、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主题与内容设计

本研究依托3个维度13种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构建本校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3个单元和13节课程主题(见表1)。课程内容设计采用理念普及、故事分享、案例剖析等形式,并依据课程内容采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自我解读等方式实施。

表1 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主题

(一)“宽容”主题“怜悯与宽恕”一课的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程。请一位家长扮演犯了错误的“孩子”,坐到前面的一把椅子上,低下头并闭上眼睛。然后,请两位家长扮演“父母”,轮番大声地训斥“孩子”。训斥结束后,请扮演“孩子”的家长谈谈自己被训斥时的感受。

第二步,明确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宽容”的内涵。由于扮演“孩子”的家长在受到训斥后内心震撼,亲身感受到了孩子被指责时的痛苦、委屈与无助,所以,指导教师就请这位家长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分享对“宽容”的理解。

第三步,建立“宽容”积极心理品质。指导教师给家长分组,重演“家长训斥孩子”的情景,各组三人轮流扮演“孩子”与“父母”。在这个角色扮演过程中,家长们体验到被训斥时孩子的真实感受,进而深刻地理解了“宽容”的意义,并接受了这个积极心理品质。

第四步,家长反思。指导教师请家长们结合自身现实中亲子关系的现状和角色扮演后的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思考批评时如何把握分寸、还有哪些教育方式更为妥当。

(二)“勇敢”主题“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课的设计

第一步,采用案例《张爸爸的困惑》作为课程导入:“张爸爸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自认为给儿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就万事大吉了,可是每次父子俩一见面就会吵得很凶,张爸爸对此十分痛苦和困惑……”

第二步,明确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勇敢”的内涵。“勇敢”一词的内涵包含自我担当、自我成长、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三个层次。自我担当指的是家长能够勇于承担家庭职责,遇到教育问题不抱怨、不放弃;自我成长指的是家长遇到教育问题时,积极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并能够做出自我反省;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指的是家长能向孩子传递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在这个案例中,“张爸爸”遇到儿子多次顶撞自己的情况,虽然十分生气,但他并没有逃避,而是勇担责任,积极与妻子、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沟通,分析原因,并找到孩子的好朋友了解儿子日常的状态。经过耐心细致地咨询、分析,以及自我反省,“张爸爸”终于意识到:与丰富的物质生活相比,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陪伴。“张爸爸”寻找问题根源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第三步,建立“勇敢”积极心理品质。指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起探索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家长们经过讨论发现,若要改善亲子关系,自己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主动、不畏困难的,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改善亲子关系的决心和行动。同时还需要注意改善夫妻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家长们逐渐认同了“勇敢”积极心理品质及其重要作用。

第四步,家长反思。指导教师请家长们自由分享感受,强化家长们对“勇敢”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和接纳。

四、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评价的实施

在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实施前,笔者先对家长实施了社会学学者段文杰设计的《中国文化下优势行动价值问卷》的前测,对学生实施了心理学学者王江洋设计的《中学生品格优势问卷》的前测。开学后,对抽取的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三个班121名学生的家长实施授课,每班每月一节课,共实施13个月。期间实施家长访谈。家长访谈属于家长积极心理品质个体指导,是对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有益补充。

课程结束后,对家长实施《中国文化下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后测,对学生实施《中学生品格优势问卷》后测,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测量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对比分析,验证家长积极心理品质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性,以及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能否做到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此外,我们还采用了自行设计的“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评价表”(见表2),作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工具的补充。

表2 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评价表

五、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在研究后期,我们用统计软件对家长、学生前测和后测的问卷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存在较强正相关;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结束后,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也获得整体提升;少数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提升不显著。针对这些结果,我们对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实践进行了反思。

(一)提升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指导教师要意识到家长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固化。所以,授课时避免说教,可采用故事启发、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触动家长的内心,从而促使家长自主改变原有的认知观念,建立积极心理品质。

其次,由于积极心理品质是能够被塑造和培养的,所以指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家长们提供建立积极心理品质的练习机会,也有必要给家长们留课后作业,让他们回到家里后,在积极心理品质引导下付诸新的行为方式,并把实施的效果及时地反馈给指导教师。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鼓励每一位家长发言,并通过聆听和观察家长发言的情况评估课程内容对不同家长的影响程度,以便考虑实施进一步的个体辅导,或修订课程内容。

(二)修订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内容

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不是仅靠十几节课程就能完全实现的,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全达成的。因此,学校应利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育师资、和谐的教育氛围,实施长期的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并加强课程内容的修订。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参与指导课程内容的修订;二是采用推荐选拔的方式聘任指导教师,提升授课水平;三是完善课程管理责任机制,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四是每次课后收集家长线上或线下的反馈信息,做为修订课程的参考;五是在家长委员会的推荐下,邀请部分家长参与课程内容的修订。

(三)加强家长和学生的个体指导

由于部分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促进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所以,建议学校加强这些家长和学生的个体指导,实施不定期的家长访谈。这样就将整体授课与个体指导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全体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共同提升的双赢局面。

总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家长需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若要孩子身心健康,拥有积极心理品质,就需要家长运用合理的教养方式;而若要教养方式合理,家长就必须通过学习逐渐完善教育观念。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是家长提升自身积极心理品质、改善教育观念,以及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渠道。学校要站在“家事即是国事,家庭和谐即是社会和谐”的高度,对全校学生家长分批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并制订长期的课程培养机制。同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在课程建设成熟的基础上,可向其他普通高中推广,为更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课程内容维度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光的维度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