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致远:“和合文化”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2022-05-31

辽宁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师

蒙 琳

(沈阳市大东区辽三小学教育集团)

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始建于1964年,2013年8月与原沈阳市大东区合作街小学合并,成立沈阳市大东区辽三小学教育集团。依据两个学校的传统文化背景,学校凝练形成“和合文化”主题,逐步确立切实可行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多年来,学校秉承“没有百分之一就没有百分之百,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从和衷管理、和合课程、和美环境、和乐课堂、和礼德育、和进队伍六个维度,推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重构学校良好教育生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实施和合文化,为学生成长奠基。

一、整体规划,推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一)改善条件

近年来,上级部门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学校基础硬件设施的全面改造,学校添置了大量教学设备,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建章立制

为规范办学行为,学校修订了学校章程及精细化管理制度,同时完善了教师考评办法,通过“五比五争”的方式量化教师的日常工作,采取多种评比手段,培养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校际合作

作为沈阳市首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学校,辽三小学教育集团与新民城区第九小学已携手多年。两校共同构建城乡一体化“大教育”格局,通过校际间教学、党建、德育、科研、校本文化“五位一体”彼此滋养,实行“抱团”发展。两所学校通过线上互动交流、多次互访课堂共研、愿景共话、课程共创、资源共享等举措,达到“1+1>2”的良好效果,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四)家校携手

为充分发挥广大家长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成立了以学校、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三级家长委员会,通过开展多种切实可行的活动,使家长充分参与并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邀请家长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建言献策,用高度的责任心赢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二、提质增效,重构学校良好教育生态

(一)课程提质,撬动课改新引擎

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围绕育人目标,根据德智体美劳“五育”联动的内在规律及课程需求导向,践行“成长,让孩子做主角”的课程理念,构建了“和合课程”体系,确保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平稳发展。

1.国家课程规范化

首先,按照国家要求,学校在开足开齐所有学科的基础上,聚焦课堂,统筹各年级、各学科、各学段,深入问题化学习,建设学习共同体;让课程指向学生发展,让课堂指向协同研究、指向学会创造;让课堂更“接地气”,为学生发展赋能;让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提高、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同频共振。

其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校传统特色与优势,寻找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以生为本,突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探究形式。如语文主题学习的六大课型、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和英语分层实践、科学学科“教玩探合一”的组织形式,等等。

第三,学校秉持“大教学观”的原则提质增效,坚定地开展“从教走向学”的课堂教学变革。近些年,学校做了大量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关注四个内容:教师备课从“教”转向“学”;学生学习从“被动学”转向“主动学”;学习内容从“单一学科”到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教学组织从“课时”到“单元”,由教师整体规划单元课时。面对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践过程,获得丰富的经验,形成较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2.地方课程必修化与校本课程特色化

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始终按照辽宁省课时规划标准,确保课时,专人授课,增强实效。

学校把学生的立场、体验、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和合文化”意义内涵构建课程框架,形成了“和融”“和享”“和悦”“和美”“和育”五大课程模块。“和融课程”是立足国家课程校本化,基于10个学科集群的N门“学科+”融合课程;“和享课程”是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的探究课程;“和悦课程”是学校开设的社团、拓展课程;“和美课程”是以艺术、体育为主的活动课程;“和育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和品行修养的开放性课程。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将课后服务工作提质升级,将五类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推行“5+2”模式,坚持安全第一、作业优先、兴趣为主、活动育人、减负增效的原则,设置五大板块(书画板块、科技板块、文艺板块、素质板块、体育板块)、60余项菜单式兴趣课程,供所有参加课后活动的学生自主选择。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大力挖掘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打造了多元、立体、温暖的课后服务项目,并通过“选课走班”制度,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有利于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每一门课程带给师生的价值和变化。如快板课程是我校坚持20多年的经典课程,目前此课程已纳入学校课表,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全面开课,学校的快板队多次参加省市区展演,快板课程还被誉为“沈阳市最具地方特色的精品校本课”“沈阳市精品校本课程”。像这样的经典特色课程还有很多,如百灵合唱、军乐齐鸣、多彩舞姿,等等。学校的管乐团队、舞蹈团队、合唱团队、女篮团队在省、市、区各类比赛中斩获殊荣,学生在各自的舞台上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特长与潜能。

(二)作业提质,常态优质新作为

学校以教研组和班级为单位,建立作业公示制度,统筹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时间,精选作业内容,力争实现“书面作业不带回家”的教学目标。学校还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体现“精准化、多元化、分层化、生活化、自主化”原则,从聚焦“量”到关注“质”,从单独击破到系统改善。如请学生将书本作业以绘画、照片、手抄报、互联网资料、手工制作、课本剧等形式表现出来;设计一张生日贺卡,并用英语写上日期和祝福语;完成各种家务……这些看似不像作业的作业设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评价提质,助力减负新突破

日常教学中,学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手,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使其更为多元化、人文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转变评价导向,让学生做主角

几年来,学校对接育人目标,坚持精耕课程评价,通过设置“校园小主人”“优秀学生”“卓越学生”“最具潜力奖”“校园吉尼斯”“校园小歌手”等奖项,表彰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为学生搭建“校园节日展示平台”“项目特色奖励平台”“研究助学基金平台”等评价和展示实践成果的平台。

2.彰显评价价值,增加测评趣味性

立足学生素质培养,学校从2019年起开始尝试1~6年级情境化非纸笔测评,每个年级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注重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在沟通交流中学习合作,在同伴互助中体验收获,如每学期低年级学生的“乐学嘉年华”、中高年级学生的“和合才子计划”就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改革。学校还开设了“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这些多彩的节日活动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搭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为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激发教师教研的潜能,学校积极推进六大工程,多维度组建教研团队(学科研修小组、合作学习工作坊、项目化学习研究团队),以达到群体共赢的教研目的。

(一)做好学科深度教研工作

“三二三”动态备课是富有学校特色的备课模式,即“三次备课,两次上课,三次反思”的课例研讨模式。此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不断强化各学科教研组备课,实行“三定五备”(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实验材料、备课堂设计),依托“三二三”动态备课的模式,实现备、教、学、评一体化,让教师走进学科的深处,挖掘同类教材的共性,达到举一反三的备课效果。

(二)开展“问题驱动式”校本研修

多年来,学校坚持把从课堂教学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草根式”课题作为研究专题,先后围绕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科学阅读、注意力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等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带着对课题的理解参加团队学习研讨,按照“问题入手—学习理论—反思行为—互动研究—改进教学”的流程实施研修。经过各团队的共同努力,学校成为“沈阳市校本研修示范区建设”项目区域典型学校。

(三)以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为切实解决教师自身成长的瓶颈问题,学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妥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校开展的“搭建体育馆”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真实问题为背景的探究性课题,把问题情境聚焦在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内。通过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关于体育活动的相关需求与体育馆的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有的学生认为体育馆已经变成了管乐队同学排练的场所,而作为体育活动场所的利用率很低;还有的学生希望在寒冷、雨雪和雾霾等天气也能到体育馆内正常上体育课,可是体育馆场地太小,难以容纳多个班级同时上课。面对上述现实问题,师生共同提议改造体育馆,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这些探究性活动在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也帮助教师更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将教学实践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再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使科研与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做好科研“小”课题,就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大”发展。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