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05-31方璐丹杨丹萍

生产力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经济带服务业

方璐丹,杨丹萍

(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一、引言

面临国际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向“服务化”转变,经济发展导向也由单纯追求“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亟待改变。作为支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产品附加值高、要素高度密集等特征,已经全面覆盖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科技创新、高端技术的“孵化器”,被认为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推动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我国要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融合,可见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制造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近几年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发展逐渐增多。已有研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汇聚大量的劳动力、知识和信息,极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技术水平和信息密集度[1]。在20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要由追求“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李平等(2017)[2]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改革创新,同时实现高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方式。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提高制造业生产率[3]。黄庆华等(2020)[4]对于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的实证验证了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李晓慧等(2011)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呈现互动发展,两者相互促进。而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边际产出不断下降,服务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5]。同时,不同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细分行业对制造业发展也表现出差异性[6],陈建军等(2011)[7]提出城市规模会影响制造业发展,中小城市更容易直接吸引制造业集聚,而大城市则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发展。詹浩勇等对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实证结果显示商务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但其影响不及东部地区,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不显著。

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都肯定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但目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有关研究屈指可数。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江经济带涵盖我国东中西板块11 个省市,其人口与GDP 均占全国40%以上,产业发展存在多样性,区域差异明显,其经济发展模式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融合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乃至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作用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上游投入产业主要通过共享投入和劳动力实现成本剩余以及通过共享知识实现收益剩余两个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实现集聚区内的专业化服务,共享投入、劳动力,节约距离造成的信息搜寻和协调成本,通过多样化的嵌入式服务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满足制造业所需的专业化服务,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直接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后者认为从知识溢出层面考虑,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更易发生在具有相似知识需求的产业内,而且集聚区内资本、劳动力要素的相互竞争强化也为技术层面创新提供可能,因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利于制造业吸收知识溢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推动其产业链进一步升级,创造出更高附加值产品,全球价值链地位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8-9]。因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明显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图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图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研究

(一)计量模型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本部分利用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其细分产业集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构建下述模型:

其中,i表示11 个省市,t表示年份,β表示地区随机误差项。Q表示制造业综合水平;Agg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集聚度,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分别由BS、IS、FS、SS、TS表示,TRA表示交通发达程度,GOV表示政府参与程度,EDU表示人力资本水平,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省际数据,原始数据均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江苏、浙江和安徽省等11 个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1.被解释变量。制造业发展水平(Q)。借鉴国内外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并参考李金昌等(2019)[3]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理解调整指标体系,本文从经济活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三个角度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10]如表1 所示。

表1 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

综合指标计算方法。设有n个评价样本,每个样本有m个观测指标,由此得到n×m阶矩阵,其元素为Xij。首先,为了消除变量在量纲上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次,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公式如下:

再次,通过信息熵求得各个指标的权重Wj,并最终求得综合评价值Q。计算公式如下:

2.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Agg)。目前学界关于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主要可以分成三类,以区位熵为代表的方法;以集聚度为基础的方法,如行业集中度;以DO指数为代表的新兴模型。本文用区位熵指数来测算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主要反映其专业化水平。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本文选择就业人口数,并选择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5 大行业来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如公式(11)所示。

表2 控制变量说明

3.控制变量。除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也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制造业发展。本文选取人力资本水平、政府干预程度、FDI和交通发达程度作为控制变量[11-12]。

4.描述性统计。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表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各变量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首先,本文选择LLC 检验和IPS检验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1,拒绝原假设,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4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2.Hausman 检验。通常通过Hausman 检验来确定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上述模型的P值均小于0.01,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精确。

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现状。由区位熵指数代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结果如表6 所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区别。且整体集聚水平不高。上海的区位熵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均值为1.57,集聚水平较高;江苏、浙江、重庆和贵州的区位熵指数都在1 附近,并没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且贵州的集聚水平表现出下降趋势,支持作用减弱;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的区位熵指数基本低于0.9,说明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并不强,说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表6 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

各细分行业的区位熵结果(见表7),2008—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各细分行业集聚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商务服务业的区位熵基本大于1,其集聚程度相对较高;而金融业的区位熵且呈现下降趋势,没有明显的集聚优势,支撑作用减弱;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明显提升,说明其集聚优势逐渐显现,发挥支持作用;此外,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和的集聚水平总体虽然表现为波动上升。

表7 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的各细分行业区位熵

4.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现状。本文通过构建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再运用熵权法求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如图2 所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表现出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次之的情况。但是,上海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甚至处于偏低位置,主要是由于上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导致许多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图2 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5.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分析。表8 的实证结果显示lnAgg的回归系数是1.999,且表现为显著。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高水平的集聚能明显促进制造业发展,且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度提高1%,制造业发展水平将提高约1.999%。

总的来看,交通发达程度、政府参与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能促进制造业发展。且结果均显示显著。表明高素质人才将有利于制造业更高水平发展;说明通达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促进知识和技术共享,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进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能;也表明出台的积极政策能促进制造业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回购系数为负数,表明对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反向作用。

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的分地区差异分析。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影响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的考虑,本文分别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进行分析。从表8 的结果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区别。首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虽然其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其中,政府参与程度对中部有促进作用,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其对东部、西部却呈现出反向作用;此外,交通发达程度、人力资本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均表现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8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制造业发展水平影响和分地区回归的实证结果

7.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行业影响结果分析。基于对是否存在行业异质性导致对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产生差异性的考虑,本文构建模型2~模型7,进一步研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表9 的结果显示,商务服务业的集聚会阻碍制造业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制造业发展,金融业的集聚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金融业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而科学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集聚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商务服务业和科学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均有利于制造业发展,其中金融业集聚的作用最显著,而商务服务业则会抑制制造业的发展,但并不显著。

表9 分行业回归结果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产业集聚作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我国经济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必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高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因其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度的特点,其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基于面板回归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东中西11 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行业异质性对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发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省域之间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东部最为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各细分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商务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制造业发展。因此,可以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服务性与先进服务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

第三,政府的政策措施、高素质人才和高通达性均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资本的流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制造业发展。

(二)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下述几点对策意见:

第一,应重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集聚现状,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和产业特色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更高水平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使企业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各地方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努力构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引导一批。鼓励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高知识和技术密集、高产品附加值以及低资源能耗的特点优势,促进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转型,发挥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激发出更多活力。

第二,根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发展在省域的差异性影响,应加强区域内分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不断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分工合作,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地区间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利用城市的资源要素禀赋,促进信息、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的扩张和流通,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根据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细分行业集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同,应协调改进产业内的集聚布局。发挥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优势,重点培育、鼓励这三大优势行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充分发挥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落实制造业与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针对商务服务业集聚有碍于制造业发展的局面,应及时调整过于密集的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实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重视人才培育与引进。基于供给侧层面,我国当前存在劳动力供给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困境,即存在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与低端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基于需求侧层面,我国经济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再者,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也需要高技术人才持续供给的支撑。由此可见,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生产性经济带服务业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