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及吸烟者比例、吸烟指数差异分析
2022-05-31程媛媛彭海燕胡利兵
程媛媛,彭海燕,胡利兵
(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安徽 池州 247100)
腮腺是机体中最大的涎腺组织,腮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80%,也是头颈部原发肿瘤常见类型[1-2]。腮腺肿瘤种类较多,多为良性肿瘤,其来源主要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其中非上皮性腮腺肿瘤临床较为少见[3]。腺淋巴瘤(War-thin′s tumor,WT)与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在上皮性良性腮腺肿瘤中比较常见,分别占比约80%、10%,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肿块,好发于腮腺;但有一定的特性,WT患者肿瘤可多发且双侧受累,PA患者术后具有复发和恶倾向风险[4]。因此,对两者进行准确诊断利于改善预后。螺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X-ray tomography,CT)成像具有高空间组织分辨率,能准确定位肿瘤位置与分布情况,且成像迅速,是腮腺肿瘤检查有效手段[5]。有研究提出,吸烟是影响患者肿瘤病发的相关因素[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腮腺WT与PA的CT表现及吸烟者比例、吸烟指数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价值性参考。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确诊并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0例,按照病理特征检查结果分为WT组32例和PA组48例。WT组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45~62岁,平均(57.56±3.82)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28,平均21.62±1.28。PA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6~65岁,平均(56.43±3.12)岁;BMI 18~27,平均21.43±1.51。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②为原发性腮腺良性肿瘤;③患者可正常沟通,听力与理解能力正常;④ 经我院病理诊断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并进行治疗。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合并其他肿瘤患者。
1.3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GE light speed 660)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外耳孔到下颌角。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80 mA,层厚2 mm,螺距0.98,球管旋转时间0.75 s。所有患者均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高压注射器以3 mL/s注射速度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碘海醇剂量为1.5 mL/kg,再注入20 mL生理盐水。延迟扫描时间:动脉期注射后20 s、静脉期注射后30 s、延迟期注射后70 s。
1.4WT与PA病理学诊断 WT:肉眼观看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剖面多囊状,伴乳头突入囊腔,腔内有红染物质或黏液;光镜下由腺上皮及淋巴样间质构成肿瘤,上皮细胞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假复层柱状上皮围成不规则囊腔及腺管。PA:肉眼观看呈不规则结节状,切面实性内有囊腔,可见黏液,有包膜,偶见浅蓝色透明的软骨样区域;光镜下瘤细胞组织结构复杂,形态多样,由立方状或矮柱状腺上皮构成双层腺管样结构肌上皮细胞组成外层,腺上皮围绕内层;伴星形或梭形黏液样组织细胞疏松排列。
1.5观察指标 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时间、吸烟量(支/年)、计算1年的吸烟指数=吸烟时间×吸烟量。由2名放射科医生在不清楚患者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CT图像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包括肿瘤部位、肿瘤数量、肿瘤形态、肿瘤边界、肿瘤直径、平扫及增强期CT值。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患者CT表现比较 2组CT表现在形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位、数量、边界、肿块直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组多位于后下象限,存在多发,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晰,肿瘤直径较大;PA组多位于非后下象限,且极少多发,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瘤直径较小。见表1。
表1 2组患者CT表现比较
2.22组CT平扫及增强期CT值比较 WT组CT值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PA组CT值呈逐渐升高趋势,2组CT值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平扫与CT增强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T组CT增强动脉期CT值显著高于PA组;CT增强延迟期CT值显著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CT平扫及增强期CT值比较
2.32组吸烟情况比较 WT组患者吸烟比例、吸烟指数、吸烟量、吸烟时间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吸烟情况比较
3 讨 论
腮腺处于下颌骨与胸前乳突肌之间,病发肿瘤多为良性肿瘤[7]。WT是腺上皮形成的肿瘤,多呈乳头状结构,绝大多数WT发生在腮腺,发病率为腮腺肿瘤第二,多位于腮腺后表面或下极[8]。PA是上皮和上皮变异肌、黏液和软骨样组织混合为特征的腮腺肿瘤,也称混合瘤,也是腮腺并发率最高的良性肿瘤,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9]。为加强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本研究比较2种腮腺良性肿瘤CT表现及吸烟情况,结果显示:2组CT表现在形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部位、数量、边界、肿块直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T组多位于后下象限,存在多发,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瘤直径较大;PA组多位于非后下象限,极少多发,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瘤直径较小,说明WT和PA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可用于鉴别诊断。分析原因为[10-11]:①两者均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均表现为形态规则,呈椭圆或圆形,有完整包膜,因此形态差别不大。②WT多位于浅叶后下极;PA多位于浅叶,可发生于浅叶任何位置。③WT可单发可多发,具有特征性;PA多表现为单侧单发。④WT含有黏液、胶冻或干酪样物质,平扫多为均匀密度,部分可见低密度;PA平扫密度明显,均匀,边界清晰。⑤WT上皮细胞具有嗜酸性,病变发生于浅表皮处,外向生长受限小,瘤体直径更大。WT组CT值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PA组CT值呈逐渐升高趋势,2组CT值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平扫与CT增强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T组CT增强动脉期CT值显著高于PA组;CT增强延迟期CT值显著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T和PA在CT增强动脉期和CT增强延迟期的CT值不同。分析原因为 WT动态增强具有快进快出特征,动脉期迅速增强,延迟期迅速降低;PA动态增强呈慢进慢出特征,持续强化,分不同增强期呈轻度中度强化,在静脉期或延迟期出现强化峰值。研究表明,肿瘤增强幅度与病理成分相关,PA由腺上皮、肌上皮、黏液及软骨样基质构成,微血管密度大,因此增强期呈轻度强化,缓慢上升[12-13]。WT组患者吸烟比例为75%,PA组为31.25%,WT组吸烟比例、吸烟指数、吸烟量、吸烟时间显著高于PA组。提示WT组吸烟更普遍,年限更长。Poutoglidis等[14]研究表明,吸烟会对涎腺组织产生刺激,导致腺体增生,增加腮腺肿瘤发病率,且吸烟强度与时间是其危险因素。江晓勇等[15]研究表明,WT发病与患者吸烟时间密切相关,患者肿瘤直径大小与吸烟量、吸烟指数相关,且WT患者吸烟指数明显高于PA组,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致性,说明吸烟指数高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WT。
因此对WT与PA进行诊断应根据以下几点,①一般资料:发病年龄与吸烟情况。②发病部位:两者均位于浅叶,WT多位于后下象限。③病灶数量:WT单发多发均有可能;PA多为单发。④增强期特点:WT变化幅度大,快进快出,动脉期增强显著,延迟期迅速降低;PA渐进性增强。⑤生物学行为:WT无恶性风险;PA具有复发恶变风险。帕力丹木·吾买尔等[16]研究提出,术前对WT与PA做CT影像初步诊断具有必要性,能尽早对患者进行风险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综上所述,腮腺WT与PA的CT表现具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征。WT患者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病灶位于后下象限,有双侧病发情况,CT增强期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CT值最高。PA病灶位于非后下象限,CT增强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者。临床应根据患者临床资料与CT影像特点进行判断,正确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