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家园共育探索

2022-05-31林心宇

教育界·A 2022年7期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园共育幼儿

【摘要】隔代教育在较长的时间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在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要频繁接触、面对幼儿家庭里的老人,取得老人的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大有裨益。文章立足隔代教育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客观分析了隔代教育,探索了基于隔代教育的家园共育的策略,以期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园共育;幼儿

作者简介:林心宇(1995—),女,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幼教中心第一幼儿园。

隔代教育,即由祖辈对孙辈进行抚养和教育。在众多家庭中,一些年轻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等责任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使祖父母成为教养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家园交流的对象变了,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在以往的隔代教育研究中,祖父母对孩子的无限溺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祖父母不恰当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不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非传统育儿”的祖父母,他们的出现让教师对这一群体有了新的看法,并产生了新的合作思路。

一、对隔代教育的现象观察研究

在一些孩子的祖父母中,有的人是二十世纪中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具有比较先进的育儿理念;而有的祖父母虽然很普通,但也能做到不溺爱孩子,有效陪伴孩子。笔者发现,在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常常出现育儿素质较高的祖父母,展现了隔代教育的一些不同以往的面貌。这样的现象让笔者感到欣慰,但传统的存在溺爱孩子等问题的隔代教育依旧存在。我们来看几个生活案例。

我们重视并客观呈现这些场景,希望为了解祖父母的教育方式、理念提供线索。

(一)案例一:敢于放手的外婆

由于悠悠的父母和外公都在工作,因此悠悠就由外婆负责日常接送和教养。外婆经常带着悠悠去公园、超市、菜场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也会带着悠悠去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外婆常说:“孩子要多看看外面,长知识。”外婆也会让悠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是安全的事情,就不干预孩子。

在这个案例里,外婆并没有把孩子看作是需要无微不至照顾的对象,而是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外婆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带给悠悠很大的快乐和很多的收获,但实际上她做到了这一点。她所说的“孩子要多看看外面,长知识”也为教师了解隔代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二)案例二:忧心忡忡的奶奶

佳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照料下,也养成了极为依赖长辈的习惯,生活基本不会自理。奶奶是佳佳主要的照料者和教育者,她认为:“年轻人不会带孩子。”奶奶把孩子看护得很好、很紧,基本不允许佳佳到外婆家去。用奶奶的话说,就是:“那边(外婆家)太冷,孩子又吃不惯,每次去了都生病。我在这里照顾得很好,没必要去受那个罪。”就这样,奶奶时刻挂念佳佳的吃穿住行,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佳佳在学校时,奶奶总是想佳佳会不会和小伙伴闹矛盾、今天心情好不好等。总之,赋闲在家的奶奶压力比佳佳的父母都大。

在这个案例里,佳佳是全家的核心。奶奶把佳佳看作是毫无自主能力的小宝宝,需要自己时时刻刻的照顾。其实这样的老人十分普遍,他们生怕孩子自己做不好,生怕别人照顾不周,觉得只有自己最为熟悉孩子,最疼爱孩子,最能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

(三)案例三:“苦难教育”的爷爷

瑞瑞的父母忙得常年见不到人,爷爷已经退休了,仍然开出租车。他说:“闲不下来,也想要为孩子多挣一点钱。瑞瑞还小,以后上学还需要钱,趁我身体还好,坚持开几年车。”爷爷不但自己努力,还时常向瑞瑞传输“人生经验”,时常告诉瑞瑞家人们为了他多么辛苦地工作,挣钱多么地不容易。这导致瑞瑞总是对教师说:“我爸爸妈妈、爷爷都要工作,都要辛苦挣钱,奶奶在家烧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瑞瑞特别喜欢玩“小吃店”“开汽车”等游戏,并毫不客气地向小伙伴们收费,每日开心于“创收”。

在这个案例中,瑞瑞家的实际教养者是爷爷,爷爷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爷爷的教育理念属于“苦难教育”,直接把生活的各种不易传输给孩子,十分现实。这也让年纪小小的瑞瑞显得比其他幼儿更加成熟。

(四)案例四:严格管控的外公

胆小的妍妍有一个说一不二的外公,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经过他的允许,也因此外公成了妍妍实际教养者。外公的脾气不好,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冲着其他人大声叫嚷,甚至训斥别人,对待妍妍也是如此。例如,外公认为,生活作息要遵循严格的规定,偶尔违反都不可以,如果妍妍哪天不按照他的要求作息,他就会严厉训斥妍妍。教师发现,外公退休前是一名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习惯用对待下属的方式对待家人,这给妍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度控制家庭局面的家长,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少有自由的想法和行为,而控制者即家长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式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在以上几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幼儿家庭中隔代教育的不同状况,我们可以这样分别概括这几个案例的类型,便于分析和思考:民主型、包围型、实际型、高控型。这几种类型的出现,让教师意识到:隔代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老人们不再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而是从各种层面上教育、影响孩子。每一个幼儿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在我们讨论隔代教育之前,要充分考虑幼儿家庭的因素,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启示教师:教师在隔代教育的干预和指导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基于隔代教育案例的家园共育策略

(一)教师要摒弃固有观念

我们要意识到现在的隔代教育与过去不同,我们要引导祖父母们优化教育理念并付诸行动,我们做到客观看待,正确引導。要做到客观,需要我们有勇气摒弃自己原有的隔代教育观念,正视时代发展中隔代教育的变化和契机。也许在一些教师的心里,觉得幼儿的祖父母们观念落后、缺乏精力、不愿沟通,但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看到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需要理解、也应当接纳他们部分的教育方式,并对其支持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示欢迎,这样才更有利于家园合作。

1.客观理性看待隔代教育

我们发现像悠悠的外婆这样的老人并不是个例,他们或是深知孩子需要知识,或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常常会带着孩子去健康有益的社会场所,让孩子增长知识经验。笔者想到陈鹤琴先生曾说:“‘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1]。”祖父母们将幼儿带往户外,带往有益的场所,其实就是在有意或者无意地践行着优质、有效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应因为祖父母年龄大、手脚有些慢、不容易接受新知识等客观情况而主观认为他们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我们应当让自己形成理性思维和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中肯、科学地看待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自己陷入对隔代教育全然否定的陷阱。

2.肯定隔代教育的可能性

隔代教育会变得优质又高效吗?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研究方向,并将取得丰厚的成果。

比如瑞瑞的爷爷告诉教师:“这孩子总是学大人说话,还说以后要挣很多钱,我都担心他以后一心为钱,学坏了。”在爷爷的教育下,瑞瑞对“挣钱”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反而引起了爷爷的担心。这说明,祖父母的观念可能随着幼儿行为的表现、道德观念的表现而发生改变。事实上,向瑞瑞传授生活经验的爷爷内心里是善良、正直的,也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他希望通过老师的帮助把孩子往好的方向教育。因此,我们加强与孩子的祖父母交流,对于优化隔代教育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们要努力争取获得那些已经改变观念,或正在改变观念的祖父母们的支持,赞赏他们做出的努力,并邀请他们与幼儿园教育尽力保持一致,取得更多的教育共鸣,用实际行动助益幼儿的发展。

(二)优化与家庭老人沟通的方式

教师除了改变自身对待隔代教育的偏见,客观理解幼儿的祖父母,还要学会用有效的方式与幼儿家庭中的老人沟通。具体到工作中,教师要与祖父母们愉快沟通,还需要采取一些实用的策略。其中,教师的个人素养、行事风格、组织的措施等均对沟通起着直接影响,也深刻影响着家园共育的成效。笔者认为,要达到好的沟通效果,教师要引导祖父母们理解孩子,只有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能够体谅和尊重孩子的选择,方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教师教育工作产生共鸣,达到合作的目的。

1.尊重为先,不卑不亢

尊重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幼儿的祖父母中,年轻些的五六十岁,年纪大些的七十岁,而我们幼师普遍比他们年轻,多给予这些祖父母们一些理解和尊重是应该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祖父母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自然也会尊重教师。

正如幼儿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那样,教师与幼儿的祖父母之间也应该有着平等的关系。教师尊重幼儿的祖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的要求言听计从。如有的老人要求教师为孩子频繁换座位,只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某个孩子坐在一起”,而其实自家的孩子并没有排斥同伴。对此,教师要不卑不亢,坚定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向幼儿的祖父母解释清楚。对老人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必要时可以翔实记录幼儿与同伴的相处情况,并反馈给老人,用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向其展示幼儿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情况,使老人对孩子的幼儿园日常有所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态度立场尤为重要。教师应牢牢站在有利于全体幼儿健康成长的角度,把握问题关键,向幼儿的祖父母清楚陈述情况,尽可能取得教育共识。事后,教师应做短期的家庭追踪,向日常教养人—祖父母了解幼儿在家里的情绪、行为等,并做好与他们的及时交流,对祖父母正确的教育行为给予肯定,向其表达积极的合作信号。

2.梳理事实,及时回应

教师要明白,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误会可能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尤其是在许多无比疼爱孩子的祖父母心中,他们宁愿相信孩子口中被夸大的“事实”,也不愿听取教师客观的陈述。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先机,避免自己处于被动之中。

比如幼儿岚岚在离园前和小伙伴玩游戏,发现鞋子掉了。她生气地找到老师,说:“老师,阳阳踩掉了我的鞋子!”阳阳困惑地辩解:“没有,我没有踩。是她跑的时候碰到我了,自己不小心掉的。”教师帮岚岚穿好鞋子,奶奶刚好来接岚岚。岚岚就将事情告诉了奶奶,奶奶找到老师,认为老师没有公正处理,让孩子受了委屈,因而很不满意。

为了了解真实的情况,教师请当时在场的几名幼儿留下,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表示当时他们正在玩游戏,就站在阳阳的身后,并没有看到阳阳故意踩岚岚的鞋子,是岚岚玩的时候自己掉的。听到小伙伴的话,岚岚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教师鼓励岚岚:“玩的时候不小心掉了鞋子,你是觉得难为情吗?所以要说是其他小朋友踩掉的?”岚岚点点头。岚岚的奶奶说道:“岚岚,你怎么能说谎话呢?太不应该了!老师,真不好意思,错怪你了!”教师立即做出回应:“只要事情弄清楚就好了,您一点儿也不偏袒孩子,谢谢您!”奶奶很感慨:“我们在家里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不能说谎。这也是向你们老师学的呢!”

艾伯特认为:“允许儿童在做事的过程中犯错,并且向儿童表达出成人的态度,即犯错是可以的。”[2]教师要明白,幼儿的经验不够充足,心智发育不够完善,犯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及时帮助幼儿梳理事件经过,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够为家庭教育做出榜樣,拉近家园之间的关系,为家园合作添砖加瓦。

3.引入园所,关注成长

家园共育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的共同投入。其中,教师有责任主动将幼儿家庭引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幼儿家庭熟知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做好协助。在以祖父母教育为主的家庭中,教师也可以将祖父母引入幼儿园,使他们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学习的情况。

例如,在家长园地中,教师可以采用较大的字体向祖父母介绍班级工作,提供纸笔给需要的祖父母记录班级工作事宜。还可以开展系列活动,如画出“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助幼儿从生活中、工作中了解家里的老人,激发幼儿尊敬老人、关爱家人的情感,并邀请祖父母参加活动、介绍自己。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设计与祖父母有关的游戏和教学,吸引祖父母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日常,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和质量,并将幼儿的发展、成长及时反馈给教师,在持续的交流中满足祖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愿望,提高其教养孩子的能力。

隔代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幼儿的祖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参与园所和班级的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助力家庭形成完整的、高效的教育循环,促进幼儿健康、自主、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德.理解儿童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家园共育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差异分析与融合研究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