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22-05-31高蒙

教育界·A 2022年7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要】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助力学生长远发展。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经验,从挖掘教材、拓展课堂、交叉融合、德育活动、以史为鉴五个角度,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敬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高蒙(1989—),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初中部。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成长中、生活中、学习中应当具备和掌握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学生的核心素养涵盖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及自主发展三大模块。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維度的内容,具体为:一种核心理论,指的是唯物史观;一种核心思维,指的是时空观念;一种核心方法,指的是史料实证;一种核心能力,指的是历史解释;一种核心价值,指的是家国情怀。德不孤,必有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必备因素,是学生开展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走向社会、面向社会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都需要教师做好德育工作[1-2]。那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无须舍近求远。翻开历史课本,一个个教学主题、一张张历史地图、一段段史料文字中,均蕴含着大量德育元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挖掘教材,教师可将德育内容、德育知识与教学主题有机地衔接起来,合而为一,在保障教学有序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教育,降低学生的逆反和抵触情绪,实现德育教育的巧妙渗透。客观来说,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较多,表现形式也较为丰富,因而德育渗透可做到“就事论事”。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之间并非处于完全对称的状态,而当两者不对称时,教师须敏锐察觉和捕捉到其中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方法,确保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的“一致性”。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但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德育教育,其初衷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品德修养,提高道德品质,但在学生看来,新奇有趣的事物,远比单一而枯燥的说教更有意义[3]。有的学生没有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自己成长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当听到教师开始灌输德育知识,其置若罔闻,听之任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历史课堂上德育渗透的对象,因而德育教育须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教师要挖掘教材,在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时,须优化德育渗透的方式,以此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可借助微课,发挥微课“能变会动、能说会道”的优势,将我国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源远流长的儒家经典、开放包容的丝绸之路、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等,以轻快活泼的口吻,搭配昂扬的背景音乐和影视图片,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拓展课堂

高效的历史课堂不是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路径。历史学科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涉及面十分广,因而历史课堂的拓展可以在教学方向、形式和内容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截取教学中的某一个横切面,如某一个历史问题、某一个历史现象、某一个历史人物、某一个历史故事等,融入德育元素,加以拓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动脑思考,更可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反省自我,以史为镜。例如,公正、正直是学生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之一。事实上,怀有公正之心的人,能够正直处事,刚直不阿,有仁爱之心,有忠诚之念,有勇敢的性格,有执着的精神[4]。对待事物以正直为起点,不偏不倚,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欢迎。教师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可将祁黄羊作为正直的典型代表渗透德育。晋平公在位时,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解狐可以。”晋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晋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晋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晋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三、交叉融合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由历史延伸至其他方面,在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角,提高学习效率,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内容。历史不是单独的存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历史学习无用。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意义不大,历史人物都已作古,历史事件都已随风而逝,历史上的一切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于今时今日今人有何益?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存在,没有认识到历史的价值。历史并非学而无用,而是学生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和观察者。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而远去的人、事、物也并非毫无意义,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他们的事迹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古代的仁人君子将“三不朽”视为个人的毕生追求,而“立德”位居其首。以德为先,以德为重的传统,使得德元素存在于数千年文明史的各个分支、各个角落[5]。时至今日,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可回溯历史,从历史时空观的角度审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可通过历史的视角观察古人与今人的变化;对语文学习来说,历史与语文存在许多交叉重叠的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语文融合起来,可挖掘出众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的德育内容。例如,勤奋好学是学生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之一,而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奋发图强、刻苦求学的典故,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闻鸡起舞等,而这些同样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在语文教材中,《论语》教导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伤仲永》教导学生谦虚求学,学不可以已,否则就“泯然为众人矣”;《孙权劝学》教导学生勤于学习,即便“多务”,也要“常读书”。在历史课堂上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渗透德育,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堂翻转大有裨益。

四、德育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应也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践行德育,知行合一。说一千次,不如行动一次。倘若学生的德育学习只是在书桌案头寻章摘句,则这样的德育学习没有任何价值。新时代下,学生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德育渗透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尝试、去体验、去验证。历史教师可开展以下几类德育活动:其一,班级德育活动。教师在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结束后,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寻找关于德育的影视资料,或者是图片、历史故事等。教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整理、汇总后,制作成微课视频,或者是独立的德育教育素材。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演讲,或者是让学生以德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其二,校外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优秀的传统美德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且其中的标准、细则和取向并非一成不变。大多数情况下,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和取舍,因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而有所不同。关于道德的观点、认知和情感态度,仅依赖于教师的口传身授显然不足,还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做生活中的观察者、记录者、体验者。教师可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寻找答案[6]。

五、以史为鉴

历史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历史教学应该以历史为骨、文化为翼。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有可行性的新教学模式。历史这门学科有极高的人文性,它是古人对宇宙、社会、伦理、自然探索结果的最终展示[7]。目前,部分学校对历史教学的重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视了历史的重要性,然而,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内部驱动力[8]。历史是一代代先辈用尽毕生精力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而历史教材中文天祥、夏完淳、岳飞等心怀天下,将国家兴亡置于心中的人的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此外,与这些人物相对应的一些历史人物,如秦桧等,则可以让学生明是非、知耻辱。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不是照本宣科,囫囵吞枣,让学生变为只会考试的机器。

结语

在历史长河中,德之美,历经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却依然能够温暖人、打动人和激励人。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需为学生先,做学生的表率、榜样。教师应严于律己,坚持学习,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史新生.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分析[J].读写算,2020(34):35-36.

[2]杨钉霞.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中),2019(11):293.

[3]胡银耀.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培养相结合的有效性探究[J].教师,2019(27):103-104.

[4]蔡建芳.德“如影随形”,育“润物无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1(Z1):62-63.

[5]李中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210-211.

[6]李强.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7):82-83.

[7]李琼.德润心灵,德史兼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华夏教师,2019(27):25.

[8]张牧笛.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德育培养: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为例[J].现代交际,2019(02):152,151.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