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支架,突破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瓶颈

2022-05-31储荣荣

教育界·A 2022年7期
关键词:瓶颈课外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获得能力与认知的主要方式。但当前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出现了一些瓶颈,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浓、畏惧阅读、缺乏阅读规划等。要突破这些瓶颈,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状况与思维特点,给他们提供一些浅显的文本或者绘本;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多元支架,以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學英语;建构支架;课外阅读;瓶颈

作者简介:储荣荣(1986—),女,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

基于支架建构的课外阅读其实就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建构多元的支架旨在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给予他们更合适的阅读教学。教师建构可视支架,不仅能让学生立体地感知文本,还能让他们看到生动的文字和画面;教师建构问题支架,能给学生的阅读以思路、以方向,引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建构表演支架,能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建构写作支架,能助力学生能力的转化,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阅读教学,建构不同的支架,有利于助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建构可视支架,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足,认知有限,有时会看不懂纯文字的阅读篇章,导致失去阅读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想办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帮助他们建构可视支架,让他们通过具体的画面更直观地理解文本[2]。一般来说,可视支架可以是插图、课件、视频等。基于可视支架的建构,学生能清晰地看到相关的画面,能直观地感知具体的人物,能将抽象的文本描述转换为具体生动的场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要优于抽象思维,可视支架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文本。

“The lion and the mouse”是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伊索寓言很感兴趣,既喜欢里面的人物,也喜欢教材中的插图。因此基于此课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同是伊索寓言的文章,同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建构一些可视支架。例如,教师可选择伊索寓言中的The fox and the sick lion 作为课外阅读,并有选择性地建构一些可视支架。也就是,对学生能看懂的情节,教师可直接让他们看文字;对学生看不懂的情节,教师可让他们对着视频或画面进行阅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又提升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学生在观察画面时会思考文本是如何描述的,前后可能还有哪些画面,这能提升他们的猜测能力,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不过分依赖画面,文本阅读与图片分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教师可先将“After some time the lion noticed that the fox never visited him. He sent a jackal to look for him, to find out why he was being so rude”这段文字呈现在白板上,同时呈现四幅图:第一幅图是陆续去看狮子的动物,但没有狐狸;第二幅图是狮子生气的样子;第三幅图是狮子跟豺的对话;第四幅图是豺前往狐狸的住处。有了这样的可视支架,学生就能轻松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同时他们还能猜出“rude”与“jackal”的含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英语来描述每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让他们复述本文内容。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要想更好地理解课外阅读文本,就需要能复述本文内容。复述既能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又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建构可视支架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尽快地进入阅读状态。因此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对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要能及时地借助可视支架来提高他们的阅读信心。教师在构建可视支架时,可以借鉴一些相关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建构富有童心的可视支架,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换言之,教师建构的可视支架不但需要入学生的眼,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

二、建构问题支架,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入

在小学阶段开展的课外阅读教学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当前的小学英语阅读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浅层阅读居多,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很少。大多学生能说出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但却不能说出其中包含的寓意或渗透的情感。比如学生在学完The lion and the mouse后,教师问学生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能学到老鼠身上的哪些品质,部分学生答不出来。对此,教师可建构问题支架,在阅读中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教师创设的问题可以是一串问题,逐步深入,让每个学生都深入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以课外阅读伊索寓言The fox and the grapes为例,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先设置以下问题:①Who can eat the grapes, the fox or the bird? ②Are the grapes sweet or sour? ③Does the fox like the grapes? ④Can the fox see any grapes? ⑤Did the fox get the grapes at last? 同时,教师可将这些问题隐藏进图标里,将图标设计成grape、fox、bird、orchard等样式,教师只要点不同的图标,相关的问题就会弹出来。如当学生点grape图标时,第一个问题就会出现。学生可以选择其中几个问题进行回答,不一定要回答所有的问题。这样的方式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沿着这些问题开展阅读,不仅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快速地厘清文本所讲述的内容。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再设置两个有深度的问题,让他们多维度地思考文本。如“If you are the fox, what will you do”“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第一个问题需要学生进入文本,以文本人物的身份进行思考,需要他们深入理解狐狸这个角色。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学生跳出文本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思考。

对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他们能读下去。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参与,同时指向深度阅读。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文本,将文本的内容、思想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大致的阅读水平,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多方面了解基础上的问题创设,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思考,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多隐性的信息。

三、建构表演支架,促进学生的能力转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展现自己,喜欢表演和模仿。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来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表演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展示。学生喜欢表演大多是因为表演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喜欢唱歌的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诵读的元素;喜欢跳舞的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肢体动作;喜欢模仿的学生可以在表演中模仿一些卡通人物;喜欢想象的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一些自己编创的人物和故事。此外,学生获得的体验还有交往方面的,他们在表演中能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与沟通。比如,台词设计需要学生之间的磨合,情境创设需要学生彼此间的交流,角色分配需要小组间的商讨,主题展现需要多方面的探究。总之,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互助、合作、切磋的过程。在平常的阅读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大多是单一的,比如教师分析文本、学生背诵段落等,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建构表演支架,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阅读文本。

还以课外阅读“The fox and the grapes”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表演。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参照文本拟订出三个角色,六个人分两组来进行表演,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更好。这样一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竞争,能够促使他们更投入地完成表演。本来这个故事只有一个主要角色,但学生得将一个角色变为三个角色。表演时,一个人演狐狸,一个人演果园里的农民,一个人演和狐狸一同前去的兔子。狐狸与兔子一同从果园旁边经过,狐狸看到饱满多汁的葡萄直流口水,无奈自己个子太矮,就是吃不到葡萄。而同去的兔子跳到高处,吃得不亦乐乎。狐狸说,这果园的葡萄一定是酸的,被果农听到了,生气的果农追赶着狐狸。显然,这样的情节是在原文基础上的二次创造,不但能反映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还能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三个角色由学生自己选择,他们选择好角色,再一起设计台词,而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也在表演中被运用、被迁移。一组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台词。

“Fox:Grape,grape,round and purple. I like it. I like it. Grape,grape,big and sweet. I like it. I like it.

Rabbit:Well, the grape is so sweet. I want to have my lunch here.

Farmer:Welcome to my orchard. Help yourselves.”

可见,学生的能力在表演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也进一步丰富了阅读活动的内容。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他们将在阅读中习得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积累的认知都融入表演中。學生的表演深度取决于对课文的理解的深度,而通过表演,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升。可见,表演与阅读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四、建构写作支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建构写作支架,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输出,而高质量的输出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输入。也就是说,写作支架能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阅读过程,学生写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进行再度思考的过程,也是运用阅读中的认知、思想、手法等进行表达的过程。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不重视英语写作,他们认为写作就是简单地背短语、翻译句子。其实这只是写作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视英语写作,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基于英语阅读文本开展的写作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因此,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读的基础上建构写作支架,这一方面是开展深度阅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表达、实践,实现读写融合,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需要。基于英语阅读文本的写作支架要别具一格,不仅要能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能突显他们多方面的思维优势。

对此,教师建构的写作支架应是多方面的,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续写故事、改写故事、扩写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就是培养学生描述文本内容的能力和整体建构文本框架的能力。续写故事就是让学生沿着原本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挖掘,进而创造出新的故事。改写故事就是改变原本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路重新展开文本描述。扩写故事就是让学生在原本的故事情节中加入细节,使内容更充实。

以课外阅读“The fox and the crow”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大致阅读文本,再让他们围绕图片进行英语表达,即让他们用英语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教师先展示一只乌鸦立在树上的图片,学生看后说道:“A crow is sitting on a big tree.”教师展示的第二张图片是乌鸦的嘴里叼着一块肉,学生看后说道:“There is a big piece of meat in her beak.”随后,教师展示第三张图片,图片的左边是人们早餐吃的面包与牛肉,右边是一只狐狸饥肠辘辘地寻找吃的东西。学生看后说道:“An old fox is looking for breakfast.”当然,学生说这些句子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说出来的,他们在彼此的互助中说得愈发翔实与生动。比如最后一句,他们一开始的表达是“A fox is looking for food”,他们再次观察后发现这是一只年纪大的狐狸,因此改成了“An old fox is looking for food”这样的描述。接着,教师将三张图片一起呈现,让学生尽可能地补充词语,以让表达更形象一些。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A crow is sitting on a big tree, She looks happy. She plans to have her breakfast. Now she has a big piece of meat in her beak. A fox is looking for food. He is old. He is hungry.”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安排的尽管只是一个片段的写作,但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狐狸与乌鸦的心情。总的来说,写作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结语

开展课外阅读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提升他们的多元能力,还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建构阅读支架,就是急学生所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及时的帮助,以促进其素养的提升。教师建构阅读支架的过程是与学生一起参与阅读的过程,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建构不同的支架,让支架促使他们思考。总而言之,多元支架的建构能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跨越阅读难关,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为此,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对阅读支架的建构不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董芳珍.注重搭建多元支架 促进英语读后续写:以译林版初中英语7B Unit 2 Neighbours为例[J].成才之路,2021(28):120-121.

猜你喜欢

瓶颈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不同阶段的方法与措施探究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滴水藏海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