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的价值导向和实践理路
2022-05-31洪涛
〔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人才工作方面的主动权和领导权,紧贴时代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青年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培养青年人才要坚持党管青年、科学指导、需求导向、时代主题的原则,提升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坚持把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能力强、视野广、敢担当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培养一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才队伍。在青年人才培养实践中,各级基层组织部门应在重视青年工作、引导青年担当、凝聚青年合力、提升青年素质、释放青年活力、动员青年参与等方面下功夫,引导青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更好地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历史经验;价值导向;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2)02-0014-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一中心四模块五协同路径研究”(2021JSJG051),主持人滕为、陈奎庆;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重点项目“淮海经济区高层次人才获得感调研及‘引‘留政策研究”(21SYA-010),主持人洪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强劲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不仅展现了党对青年一以贯之的培养与教育,更涵盖了党对培养青年一代的最新要求。百年大党培养青年的历史既是青年事业的宝贵经验,也为青年事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只有不断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的历史经验、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才能更好地探索与我国国情相符、体现中国特色且能充分体现发展优势的青年人才培养道路,从而引导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中更好地贡献青春力量。
对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历史经验的梳理和总结,需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与指导,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仅从价值论范畴认识和理解青年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放置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去考察,这也为我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程当中所持有的青年观提供了重要方法。
一、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的历史经验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中最具潜力、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也是挖掘、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取得今天的成就,与青年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密切相关。总结百余年来青年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经验,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管人才,掌握青年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领导权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与主动权,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青年人才培养实践中最突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青年运动,1939年的“一二·九”运动、1945年的“一二·一”运动、1947年的“五·二〇”运动,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它们体现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组织、发动青年人才参与革命,也让青年人才在革命的硝烟与战火中不断成长。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结合的实现路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1〕309。邓小平同志在这一基础上又深刻阐述了“红”与“专”的内涵。他指出,“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2〕92,“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88。毛泽东同志与邓小平同志的又红又专人才观中的所谓的“红”,都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觉悟;而所谓的“专”也都涉及对业务的要求,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可以说这一时期,“红与“专”是共同构成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标准,更有利于把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吸收到党内、团结在党的周围,更有利于党管人才,并为建设新中国做好了人才准备。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对青年培育是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根本宗旨,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密切契合,体现了党对青年地位与角色定位的清晰,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选人用人策略上的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破除妨碍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实行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3〕。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既强调了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原则,又要求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人才工作实践中,重要的是善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牢牢把握着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动权,从而确保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党和国家的需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才资源。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人才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组织网络,以组织工人运动、发动学潮等为主要的革命斗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和广大民众树立救亡图存的理想信念,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青年进行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这一历史时期,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被作为先进典型广为传颂,鼓舞和激励了更多的青年树立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头脑,引领青年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站稳意识形态立场,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先后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不断带领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强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各类学校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立德树人”成为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从而树立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让青年人才能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行成政治共识的凝聚力,让青年始终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加入到实现中国梦的队伍当中。
(三)紧贴时代主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紧贴时代主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的宝贵历史经验。培养和选用青年人才与时代背景和国情党情密切相关,按需选才,按需育人,把符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青年人才凝聚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这是中国革命、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引发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颠覆式革命,知识快速更新,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越来越多地开始出现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业。全球竞争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始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人才是作为支撑的首要资源,在国家发展当中,必须将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这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上要兼具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既能够拥有一支掌握世界顶尖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研究型顶尖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有大批量的能够符合信息化时代生产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青年人才在知识覆盖上应突破单学科壁垒,成长为复合型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状况,新时代的青年人才还必须要有知识更新意识,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更迭。
二、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主动权,探索出青年人才培养的丰富工作经验。未来青年人才培养要在辩证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历史新方位,围绕坚持党管青年、坚持科学指导、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时代主题的原则,提升青年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
(一)坚持党管青年,把握培养青年人才的原则性与政治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首要历史经验,这属于体现决定性、根本性的规律总结。党的领导是做好党与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关系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计。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人才,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实支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坚持党管青年”〔5〕109,培养青年人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原则性不动摇,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增强青年的政治觉悟,凝聚青年群体最广泛的价值共识。
(二)坚持科学指导,培养把握青年人才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首先,把握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注重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未来青年人才培养要以科学理论与有益经验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养青年人才的新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已有认识,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其次,把握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培养青年人才应把握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培养青年人才的历史规律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的演進历程,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培养青年人才工作的本质和核心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坚持需求导向,把握培养青年人才的社会性与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技术、知识以及管理等重要载体,在各种社会生产力要素当中,人才都是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社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社会才能进步,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因此,青年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将社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内容相挂钩,突出青年人才的社会性;又要兼顾青年个体需求,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发挥青年人才的主体性。
(四)坚持时代主题,把握培养青年人才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每个时代的主题不同,而每一代人也承担着属于自己的使命。不同的历史阶段,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题以及使命,就是使其能够积极承担民族复兴的责任。一方面,培养青年人才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抓住培养时代新人这一具体任务,抓住新时代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机,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大势,把握时代性,力争创新性,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培养青年人才要坚持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目标,以增强青年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找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我国实际的结合点,把握实践性,追求实效性,锐意进取,谋求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斗争中绽放绚烂之花。”〔6〕基于此,培养青年人才应坚持把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能力强、视野广、敢担当作为价值导向,培养一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的青年人才队伍。
(一)青年人才的政治要强
政治强是青年人才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压舱石”,青年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而言,就是要有牢固的政治根基,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有较强的政治辨别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敏感性显著提升,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带头遵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规矩以及政治纪律;有较高的政治自觉,以政治思维谋事、以政治标准衡效,切实把讲政治贯穿到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
(二)青年人才的情怀要深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8〕54,青年人才必须具备人民、国家、民族情怀,促使个人价值选择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同向而行、同频共振。首先,人民情怀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青年人才必须始终具有高度的人民情怀,以人民立场为基础,扎根基层,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愿望。其次,青年人才要有深厚的国家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强对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最后,青年人才要有深厚的民族情怀,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三)青年人才的人格要正
人格体现的是个人的外在行为模式和内在的动力组织的统一体,是其道德品质以及个人能力多个方面的体现。青年人才的人格正主要体现在为人正、做事正两个方面,即青年人才在社会的具体实践中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以理想信念为中心,对个人的世界观、思想观、价值观进行完善和健全;以基础道德规范为基础,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言行舉止,把干事业与修人品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思想境界,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率先垂范。
(四)青年人才的能力要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胜任力是青年人才面对新形势、正视新挑战、把握新要求的先决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技能型、知识型以及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在整个社会,营造其劳动光荣的敬业风气以及社会风尚〔3〕。青年人才应在发挥自己本领的基础上,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精益求精,不断培育工匠精神,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五)青年人才的视野要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8〕50新时代青年人才要在时空纵横的大视野下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科学规律,找准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大局意识,以大局思维指导实践、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开展工作。首先,青年人才要在时间上拓展视野,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中把握规律,做到眼光长远、心胸开阔,正确认识大局,全面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其次,青年人才要在空间上拓展视野,审视世界发展大势,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适时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并在审时度势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
(六)青年人才要敢于担当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6〕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青年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青年人的思想状况和科学知识掌握水平决定着人类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青年担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时代进步的重要基础。青年人才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担当能力和担当意识对青年群体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青年人才要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和重托,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主动担当、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积极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力量和智慧。
四、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的实践理路
在实践层面要通过以下六项工作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统筹推进,谋篇布局,重视青年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青年担当;广纳贤才,引才用智,汇聚青年合力;强化培育,磨砺匠心,提升青年素质;健全机制,放权松绑,释放青年活力;优化环境,涵养新风,动员青年参与。
(一)统筹推进,谋篇布局,重视青年工作
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中国共产党历来对青年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培养青年人才。基于新的历史阶段,青年人才培养要将青年工作置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考量,将培养青年人才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自觉按照培育新人的战略任务,坚持党管青年的政治立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瞄准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将青年工作有机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养青年人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服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青年担当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要想进一步促进党与国家的事业发展,必须首先保证青年发展。青年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和最积极的要素,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驱动轮”和生力军的作用。当前的青年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培养青年人才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培养目标任务要与经济战略发展需求相衔接,育人工作成效与经济战略成果相对照,在尊重与发挥广大青年生力军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有志青年朝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聚焦,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三)广纳贤才,引才用智,汇聚青年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用好用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9〕。“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10〕一方面,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要把握现阶段人才的全球化发展特征,充分体现出人才政策的开放性、积极性以及有效性,探索工作路径,让青年人才“出得去”,也“进得来”。另一方面,要鼓励青年发扬“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引导青年树立全球视野,号召青年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国家发展、世界进步汇聚最大的青年“同心圆”。
(四)强化培养,磨砺匠心,提升青年素质
培养既是人才工作的基础,又是难点。青年人才培养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关注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重点把握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及各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的统筹推进。在基础教育方面,青年人才培养要推动人才供给与需求相适应,高效构建学科类型、专业以及层次等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及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在重点领域和专门人才培养方面,要通过匠心引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青年人才。
(五)健全机制,放权松绑,释放青年活力
青年人才培养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必须不断向青年人才倾斜,实现支持方式的优化;对青年科技人才当前存在的困难要高度关注,使人才能够真正的安定;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要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组织实施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遴选高水平导师,賦予高端人才培养任务。总体而言,青年人才培养必须基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保障机制的优化与改革,“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帮助、更多信任与支持”〔9〕,让青年人才活力加速释放。
(六)优化环境,涵养新风,动员青年参与
青年人才培养要通过用好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发挥优秀人才的典型引领作用、创作生产优秀的文艺作品、涵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国民心态、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等手段,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环境,让人才真正能够安定下来留下来,为人才打造舒适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应时应势聚焦、团结、引领、鼓励青年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青年主动要求成才,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5〕张良驯,杨长征.中国青年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0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1).
〔10〕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05-24(01).
〔1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02).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