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日报》近十年新年献词话语研究

2022-05-30王壹

新闻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农民日报

【内容提要】通过对《农民日报》2013-2022年10年间的新年献词的话语研究发现,《农民日报》在对我国农业生产、乡村图景、农民生活的呈现过程中完成了对于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的建构,将自身定位于启发大众、提供信息与情感调节的角色,在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权威身份的同时,不断接近读者,诉说自身的新闻理念,从而使得自身的立场和态度隐含于新闻献词的文本结构之中,为宣介三农政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语言符号动员。

【关键词】新闻话语 话语分析 农民日报 新年献词

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界还是业界,大家都大致认同,作为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角色的党报深受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纵观中外新闻史,不难发现,不同的社会背景,因其所处的时空场域的不同,其场域内所诞生的党报所承担的使命和职责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以从党报的版面、定位和一定时期内的国家工作方针政策相关。

本文作为一个微观研究,只将视野置于近十年的时空范围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三农工作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发展和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在当下多变的环境里的“压舱石”地位。研究三农历史发展脉络、探寻三农社会与政策变迁的一个重要观察窗口便是作为三农领域权威刊物《农民日报》的新年献词。

《农民日报》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是农业农村部的机关党报。其承载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其政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在我国三农领域极具影响力。而新年献词作为一种评论体裁,与追求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不同,其总是立场鲜明地参与现实生活,以求言论的社会影响力和实践效果,所有语篇层面的技术、技巧都是为达成这一目的服务的。①对于新年(元旦)献词的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可以了解十年来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脉络与变迁。因为,话语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反映在新闻文本的生产、传播与解读中。②

因此,本研究将《农民日报》新年(元旦)献词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下列研究问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日报》的新年(元旦)献词所侧重的“三农”工作是否有所侧重?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2、《农民日报》的新年(元旦)献词构建了怎样的关于国家和社会关于“三农”的图景,传播了怎样的观念?

一、研究变量与方法

(一)研究变量

1、新年(元旦)献词:特指是每年一月一日在《农民日报》1版“新年献词”或“元旦献词”等栏头的评论性文章。

2、新年(元旦)献词标题:特指是每年一月一日在《农民日报》1版“新年献词”或“元旦献词”等栏头的评论性文章的题目。

3、新年(元旦)献词字数:特指是每年一月一日在《农民日报》1版“新年献词”或“元旦献词”等栏头的评论性文章的字数。

4、新年(元旦)献词内容:特指是每年一月一日在《农民日报》1版“新年献词”或“元旦献词”等栏头的评论性文章的内容侧重。

(二)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

选样时间:2013年-2022年。

选取样本:十年间每年的1月1日的《农民日报》1版的新年(元旦)献词。

理由如下:《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是一份“三农”领域唯一的中央级、综合性大报,中共农业农村部委员会的机关党报。该报在“三农”领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舆论引导力,其新年(元旦)献词可以很好地反映三农工作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二、研究统计

本研究对2013年-2022年《农民日报》新年(元旦)献词的标题和字数分别进行了统计。这些统计对于新闻文本的分析具有基础性意義。

梵·迪克认为,可以用新闻格局(newsschemata)、语义宏观结构(macrostruture)等专用概念来对新闻文本进行结构分析。本文从新年献词标题分析、篇幅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分析四个方面对《农民日报》十年新年献词进行话语分析。

(一)标题分析

从标题所体现的情感态度来看,《农民日报》新年(元旦)献词的标题里所呈现的情感态度主要呈现为鼓劲加油的正向特征。从标题字数看,根据笔者的统计,2013-2017年和2018-2022年的五年间新年(元旦)献词的总字数都为40字,没有变化。这也与社论题材对标题制作的规范有关,即不宜过长,应短小有力。

如表1所示,在十年的标题中,“新”字出现九次,“梦”字出现三次,“征程”一次出现两次。由此可以折射出我国三农工作和社会发展所期待的图景是:期待三农工作可以日新月异,焕然一新,最后完成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迈向新征程。

从标题内容看,2013-2017年的标题所指涉的内容主要指涉为“稳基础,向新高”的美好期待;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自2018年起,标题内容在情感态度上有了细微的变化。从“稳基础,向新高”的美好期待转变为“新气象,盼未来”的崭新目标与面貌。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意义重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年份,标题中运用两个“!”来加深情感程度,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强烈的情感动员意指。

总体而言,在这十年间,随着中国三农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新年(元旦)献词标题的情感色彩呈现也愈发积极,构建了一种欣欣向荣、万众一心、逐梦前行的官方话语符号色彩。

(二)篇幅分析

如表2所示,笔者对十年间新年献词的内容篇幅也即字数进行了统计。新年(元旦)献词的字数、在版面的位置、占版面的空间可以体现其重要性。近十年的新年(元旦)献词全部在1版显著位置刊发。除去这一考量因素外,字数也可以成为反映三农话语显著性与重要性的因素。经笔者统计,2013年-2017年五年间的新年(元旦)献词平均字数为1617.8字,与2018-2022年五年间的新年(元旦)献词平均字数1440字相比,要多出217.8字。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新年(元旦)献词字数整体来说更加短促且更富有气势。

另外,近五年的篇幅的字数略少于往年,也进一步体现了媒体融合时代主动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变化的主动作为。当前,媒介融合进一步加深,各种媒介形态并驾齐驱,“注意力经济”成为当下媒介生态里重要争夺对象。短视频和公众号、微博等媒介形态和平台进一步分流了报纸的原有受众。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字呈现便趋向于简短与富有情感性。报纸也在这样一种的趋势下顺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用更精简的语言呈现想要表达的主题。

(三)内容分析

在这里,也可以看到这十年里的新年(元旦)献词内容的话语呈现变化也有两个明显的分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因此,在结构分析方面,本文仍以2017年为界限,分为党的十八召开以来至新时代以前(2013-2017)和新时代以来的五年(2018-2022)两个时期。

1.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至新时代以前(2013-2017)

吉登斯(Giddens)认为,新闻报道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世界有着特殊联系,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在引导一种理解,它重新建构了我们的日常世界。③《农民日报》在三农领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被农民、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农业农村部门等密切关注,而且也形塑这这些受众群体,是三农话语领域的“权威符号”。

从标题看,2013-2017年总体上呈现的情感动员程度较为平稳,总体涵义体现为对过去一年三农工作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下一年的期许。

从新年献词看,2013-2017年的新年献词中,《农民日报》通过这样的形式构建起了自身的叙事话语体系,为三农事业发展鼓劲加油,提振信心,打造亮点。如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11791亿斤,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实现了来之不易的“九连增”,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成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定海神针”。一年来,农民平均收入增速连续第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实现了更为难得的“九连快”,农民增收出现了可圈可点的好局面和难得的好勢头。”2014年的“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首次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预计比2012年高出1000元左右,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实现‘十连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亮点之一。”

2.进入新时代的五年(2018-2022)

话语是一种思考权力、知识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方法。④新年(元旦)献词作为一家媒体机构最有代表性的话语,体现着该媒体的定位、思想和风格。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年献词较之于往年也有了某种程度的转向,鼓劲加油更加聚焦于未来,强化乡村振兴,在面向未来而非过去的基础上适当突出呼吁增强抗风险的意识和树立大局全、全局观,稳中求进,不断向好。

从标题来看,其情感动员的程度较之于前几年就有了进一步的强化,同时也更加面向未来,是一种较为强烈的话语符号。如“追梦”“筑梦”“奔向”等。

新年献词内容也有相关体现。如2020年“要稳“三农”基本盘,全力应对挑战。“三农”工作要“稳基础”,面对国内外异常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各种确定不确定、传统非传统因素,在农产品稳产保供头等大事上绝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我国粮食供求还是紧平衡的态势下,更要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三农”工作要“谋发展”,在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背景下,更要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年也是一个全面丰收年。”;2022年“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抓粮食生产的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落得实而又实。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着眼于调动地方党委政府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这种转变原因有二:

其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肆虐,俄乌冲突加剧世界的不确定性,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增加,尤其是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上发起的针对中国的中美贸易战,更让我们自身对于安全风险能力建设更加重视。其中,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已然成为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如何把中国粮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保障种业安全,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自上而下地发起社会动员。新年献词作为一种话语符号,承载着这些信息向公众传递,为我国三农事业的稳健发展贡献了话语符号的力量。

其二,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现象被消灭,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日报》的新年献词通过采用宏大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动员的话语符号,试图呈现我国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三农工作向好的势头没有改变等话语立场。如2021年的“过去一年乃至五年,我们尽锐出战,攻城拔寨,提交了一份份厚重答卷。”“过去一年乃至五年,我们砥砺前行,战风斗雨,奏响了一曲曲时代凯歌。”“过去一年乃至五年,我们勠力同心,夜以继日,书写了一篇篇锦绣华章。”等话语符号。

(四)结构层次分析

对文本话语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可以梳理话语建构的逻辑过程和情感表达进路。纵观十年新年献词的行文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中有变”的趋势。大体上,新年(元旦)献词的行文结构相对稳定,即首段通过文学性色彩较浓的表述介绍新年的到来,并祝贺读者新年快乐。中间几段回顾过去一年三农事业发展的亮点,接下来用一两段话总结三农事业发展面对新发展和新变化所面临的挑战,最后表达新的一年对于三农工作的憧憬与描摹。最后一段采用宏大叙事话语策略,将三农图景、人民生活图景共同置于国家发展的大的图景之内,通过动员式话语词汇和符号构建起一个积极的、前景光明的复兴前景。

也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认为的那样,民族的历史宿命感是用语言而非血缘构想出来的,人们可以被邀请进入、规划其中。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种使命通过新年(元旦)献词的动员,人们被邀请进入、规划于其中,将人们纳入进乡村振兴乃至民族复兴的伟大图景的建构之中,让三农事业发展呈现出更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者们可以考察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使用、新闻事件过程、以及报道过程。⑥从《农民日报》新年(元旦)献词十年间话语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和侧重。媒体的新年献词作为一种话语体现一种蕴含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文本符号,折射了社会发展的特点,其通过标志性的新年献词的书写达到对话语的建构目的,从而以特定的情感符号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政策的导向,使公众对于三农话题的日常关注嵌入到国家层面上所设置的话题(topics)和主题(themes),通过媒体所建构的话语符号从而发挥出其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实现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和政策宣介的传播功能。

通过近十年关于《农民日报》新年献词的文本分析,可以解讀出,《农民日报》在对我国农业生产、乡村图景、农民生活的呈现过程中完成了对于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的建构,将自身定位于启发大众、提供信息与情感调节的角色,在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权威身份的同时,不断接近读者,诉说自身的新闻理念,从而使得自身的立场和态度隐含于新闻献词的文本结构之中,为宣介三农政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语言符号动员。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在进行话语分析的同时也有一些客观的因素,制约着新年(元旦)献词的文本表达和版面位置呈现,这些因素即版面内容、时政新闻篇幅和编辑部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等。

本文的话语分析仅停留在对于文本的基本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对于树立十年新年(元旦)献词的文本,摸索出未来《农民日报》新年(元旦)献词变革的新路径,找出“变”与“不变”的因素,使新年(元旦)献词在保持高质量、权威性的同时顺应传播规律,让献词能够在最大程度地提高吸引力和引导力,让献词在广大三农领域受众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力。

注释:

①范敏.批评话语分析:新闻评论研究的另一种可能[J].青年记者,2016(05):20.

②郭淑娟.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建构[J].当代传播,2011(01):37

③转引自塔奇曼著:《做新闻》,麻争旗译,华夏出版社2008:113.

④阿雷德·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40.

⑥孙静怡,王和平.中国新闻话语:现状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2(11):68-69.

作者简介:王壹,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农民日报社记者。

编辑:文言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别让一纸证明成为麦收堵点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日报》农业科技报道的内容分析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