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反转新闻现象、问题及其规避

2022-05-30金强莫冉冉

新闻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规避新媒体

金强 莫冉冉

【内容提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手机及网络的普及使各类新媒体平台加速聚合,话语权不断下移,媒体信息平台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反转新闻层出不穷。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反转新闻的出现容易造成舆论生态和价值判断的短暂混乱。新闻失真和舆情偏转,对新闻公信力的破坏亦显而易见。基于反转新闻的破坏力,本文重点探讨反转新闻的成因、传播特点及负面影响,并在国家、媒体、公众三个层次提出了规避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反转新闻  规避

当一个平台因为某件新闻突然得到大量关注后,其他平台也会纷纷效仿,于是抢新闻时效性就成为媒体的紧急工作。争先恐后地抢占时效性,吸引观众蹭热度,致使新闻走向失真,夸大其词或者是未经证实的新闻开始纷纷涌现,受众也在铺天盖地的传播情态下卷入混沌的新闻事件中,造成更大的舆论乱象。反转新闻从首次发生到现在成为普通的新媒体新闻形态,只经历了数年时间。

一、反转新闻的基本内涵与成因

反转新闻也称作新闻反转剧或者逆转新闻,是近年来伴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闻传播现象,其特点就在于一个新闻事实在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大于等于一次的反向变化,即可能是新闻传播内容真假的反转,也可能是新闻受众的态度的极具戏剧性的转变。当某件新闻发生之初引起舆论时,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并在后续的相关新闻报道时出现让人难以预料甚至难以接受的转变,舆论的矛头伴随着事实的改变而发生逆转。新闻受众在一次次的新闻反转闹剧中,也逐渐开始熟知“反转新闻”这一词汇,由此“让子弹飞一会儿”开始成为新闻受众口中的智慧之语。

当反转新闻成为惯常词汇时,部分受众将反转新闻与假新闻混为一谈,然而假新闻与反转新闻在本质上有着显著差异。反转新闻,是事件真实发生后,由于报道的不全面或事实发掘得不够深入,而导致将部分不真实的信息作为事实传播给了受众,进而引发了新闻舆论并进行了反转。假新闻的出现,则是刻意的人为伪造,即新闻本身就是假的。例如2007年的“纸包子”事件,利用当时冷门的食品安全为背景,且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引发了一场关于商家用纸板作包子的轩然大波,经调查后,被证实为记者自导自演的伪造新闻。假新闻与反转新闻所引发的受众情绪变化和对受众的社会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反转新闻通常都是与受众息息相关的或者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事件,因此其引发的舆论态势通常都是较大的,不妥当处理会将受众演变成冷漠的新闻旁观者,故应将假新闻与反转新闻区分开来做到对症下药,从根上进行“疏”与“堵”。

以此来看,反转新闻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的失责。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面对着诸多伪相,主流媒体不再一家独大,更多新兴媒体和平台的出现为受众提供多个窗口接触新闻。而一些新兴平台并没有健全的传播机制,甚至没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互联网是一个可观的民主平台,正因如此,新闻媒体的准入门槛在不断地降低,有无专业从业资格已经不再是硬性条件。不难发现,当下时代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早已转变为了双向互动,成为用户同步生产内容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媒体平台发生了从重视新闻真实性开始向内容新颖抢占时效的转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这一转变带偏了媒体环境生态,加剧了各个媒体与准媒体之间的竞争。部分媒体以赚取流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求在互联网中存活更久为目的去营销,去迎合受众的取向。部分媒体肆意传播信息,过度重视关注度,有意或对受众进行刻意引导,为在众多媒体中脱穎而出产出更多未经完全证实发掘的信息,一些“半熟”的新闻就迫不及待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第二,传播模式的改变。当下新闻传播早已改变过去的报纸传播模式,随发随传随知成为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闻传播成为了一个更久的过程,迎合受众碎片化阅读新闻传播从发出来到引发第一次舆论,再到后续报道引发舆论向对立面转变,甚至多次转变,可见目前的新闻由碎片化信息组成再传播过程中,更多的信息被发掘,故而也成为了碎片化报道。于是在一知半解中受众的态度多次转变,也可分为以下原因:首先,源自于受众的固有偏见或刻板印象,例如多数受众会对老幼病残弱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共鸣,在潜意识中对关涉这部分人群的新闻,掺杂主观想象,容易将在他们中所发生的事或他们所说的话定义为全部真实,“女司机、城管、医生、老人等标签化词语加剧了受众的刻板印象,这其实是公众缺乏思考、不够理智的表现”①。其次,与快消费如出一辙,当下最多的是快新闻。热点成为媒体的生存王道,与过去的报纸不同,定时发布有时间来进行新闻真实性的核对,以此进行新闻的取舍,当下互联网传播一天内报道事件无数,媒体为跟随热点一篇稿子可能只需要五分钟撰写时间,其中真实度更无从考证。一些新闻生产不再有严苛的“三校三审”过程,“新媒体时代,各大媒体都在抢时效,没有按照以往严格的新闻生产流程,很多媒体有可能只走了‘一校一审的程序,在没有完全核实各种新闻要素的情况下,就发表了新闻,极大简化了新闻生产流程”②。传统新闻发表过程跟不上网络速度,简化了新闻生产过程,以紧随热点为首要但却以丧失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传统主流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变弱,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也形成了人人都是生产者的现象。

二、反转新闻的传播特点

近年来,反转新闻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受众也在一次次的反转闹剧中,开始产生抵触心理,无论怎样都是对新闻的一种潜在危害,如“小岛里的大海”便是著名的此类反转案例。

第一,争议性话题引发舆论爆点。“小岛里的大海”作为一起以师生关系为代表的反转新闻,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直到现在都对互联网用户具有警示作用。起因是2020年5月一名为“小岛里的大海”的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发出了关于自己患有哮喘病的6岁女儿因其班主任体罚操场跑10圈而引发吐血的信息,但其任教老师并未受到任何处罚依旧在进行教学工作。该博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网络发声,随后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于是网友开始在网络上声讨该老师,而“小岛里的大海”也发出了孩子的吐血照片和医院证明,引发了第一次舆论高潮。后有网友扒出教师身份信息对教师进行网暴,孩子母亲又发出老师收了自己6万元和收到该老师人身威胁,并半夜跑到自己家楼下与自己发生肢体冲突等信息。经此微博上各路大V名人纷纷转发其微博事件的热度居高不下,又引发第二次舆论高潮。随后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证实,吐血受贿等一系列信息为该网友伪造,并对其进行刑事拘留处罚,此时又引发新的舆论热潮,网友纷纷指责母亲造假。

一个体罚事件引来如此大的社会关注,在于其抓住了当下网友的怜悯心,伪称弱势群体,引发受众同情心并不断煽动网友情绪。反转新闻的话题通常都是极具争议性的,如“贫富”“师生”“医患”等。在“小岛里的大海”事件里,多数网友因“师生关系”而各抒己见,并对事件保持了持续的关注,话题的争议性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反转新闻的传播,且伴随着受众态度的反转,反转新闻的报道也不止一次,而是经过一个系列的连续报道,在后续相关报道中新闻热度不断疯涨,舆论风向也出现逆转。此次事件中,从新闻曝光到结束共出现了三次舆论高潮,其中出现两次对立性反转。此类事件容易发生反转,因其多与底层受众生活相关,受众目光也更倾向于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且此类新闻在后续报道中所能发掘的真相往往更具有戏剧性。舆论热潮一次比一次大,并且各种公众号新闻媒体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纷纷争先报道,可以看出反转新闻通常都是受众只能看到一方发声,且先入为主的认为所见即为真,进而进行舆论阵营选边站,伴随着一次次的煽情渲染,舆论声势越来越大,但结局发生的惊人反转是很多网友所不能接受的。

第二,传发渠道为新媒体平台。反转新闻多发生在新媒体平台上,传统媒体上几乎很少出现反转新闻。新媒体平台多发,不只是因为新媒体用户数量多,其一在于审发机制的不健全。新媒体平台用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接受者,传播主体为用户本身。“小岛里的大海”事件就是鲜明印证,孩子受体罚吐血由网友自己发布到网上,并带有了能够引起热度的标签,不久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发出的信息无从考察真假,平台也并未对信息做出审核,后全部由网友任意转发。在多数的反转新闻传播过程中,很少能够看见新闻中另一方的声音,这就导致反转新闻的传播中,信息多是片面化的。如孩子吐血的照片、老师威胁等等,都只是发出者的片面之词,且这些信息是未经证实的。其二,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速度快。网络传播的速度影响着新闻传播的速度,也会对反转的速度产生影响。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愈发进步,近年来的反转新闻也呈现出快速发生、快速结束的特点。新闻发出而在未经查证时,已经被受众注意到并进行几何倍数的传播,如“小岛里的大海”事件从发出到结束共经过两天时间。但在这两天内,引发的社会关注却十分大,明星名人等纷纷为其转发要求讨回公道,事情虽在两天结束造成的社会影响却久久未散。

第三,传播过程中伴随着网暴现象。反转新闻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极为严重,意见领袖作用的发挥也清晰可见。当舆情出现一边倒时,反对者的观点几乎沉入海底,人们愿意且只能容纳与自己观点相类似的信息,甚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部分持相反观点者不再出现。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情绪不可控,“群起而攻之”的事件也有不少发生。反转新闻另一特点是,事件结束在官方的调查通报中,当新闻发展到一定热度时,不仅是受众会呼吁相关部门出面,因其强烈的社会影响,官方也会自动介入。新闻事件结束后,其产生的影响还在继续,话题讨论热度不减反增,且通常在最后一次的新闻真相报道中出现受众讨论的最高潮。反转新闻在最后一次的舆论高潮中舆论风向开始向对立面转化,如在官方通报后网友开始对“小岛里的大海”进行指责,其微博留言开始发生转变,并充满了带有谩骂、侮辱的责备性话语,甚至连此前支持其的众多网友也被骂。多数参与此事件的网友表示自己感觉被利用,以后不会再为此类事情勇敢发声。

三、反转新闻传播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一在于对新闻传播生态平衡的破坏。反转新闻代表着新闻事实真相发现的一个过程,新闻信息来源是否清晰,证据链是否完全,呈现信息是否全部真实,这些是在新闻采编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具有严格的把控,对新闻来源、新闻真实性都会进行追溯。而当手机成为了生产工具,新闻来源多为用户自身爆料,新闻发布的制度限制也进一步降低,信息片面化造成了“你看到的只是我想让你看到的”。反转新闻中所存的刻意隐瞒部分真相和伪造证据的现象都源于此。新媒体平台上的反转新闻更加复杂,传播过程甚至成为了真相再发现的过程,受众在传播中的参与呈现狂欢状态,新闻从发出到结束会产生多次舆论热潮。受众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是与新闻事件扮演双向沟通式传播的角色。一方面,诸多媒体在新闻尚未证实之前就进行传播,整合片面化的信息也只会造成新闻更加片面化传播,借助热度对新闻进行主观臆想来煽动受众情绪,不恰当地引导引发社会消极反响;另一方面,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话语无法规范,评论转发较为常见,但一些不真实信息会就此搅乱受众试听,为发现真相添加困难。

其二在于损伤新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新媒体时代,受众关心的、倾注感情的新闻一次次发生反转,受众情感如同坐过山车,“在‘反转新闻事件中,公众并非单纯作为事件的‘看客,而是整个新闻过程的参与者角色。 一旦新闻频繁反转, 公众便会产生‘狼来了的思维定式”③。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当反转新闻在新媒体平台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受众不可避免地就会对媒体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媒体失去公信力,也就意味着竞争力的消失,用户的离去导致其在互联网竞争中失去优势。当新闻真相一旦被发现后,受众言论可以分为大致三类:第一类是表示对媒体的质疑,第二类是对新闻当事人的声讨,第三类就是表示自己以后不会再关心此类新闻。当受众在经历过被情感利用且知觉被欺瞒后,都会在日后变成对新闻事件袖手旁观之人。因传播环境的复杂使得新闻反转责任难咎,一场闹剧在结束后其产生的影响不会结束。环境复杂,平台过多,加上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一些媒体为吸引流量而恶意引导不知真相的受众。

其三在于使受众价值观偏离社会主旋律。受反转新闻强烈情节反差的影响,受众情感态度多次发生改变,受众的价值观也随跌宕起伏的新闻真相而发生改变。快餐时代的快餐新闻使受众产生猎奇心理,甚至出现了“标题党”。越是具有反差性、震撼性的新闻,越是吸引受众,“我们在享受碎片化的、未经甄别的信息流通的便利性的同时,也习惯于第一时间表态、第一时间分享我们的观点,在享受话语权的同时,也更容易陶醉于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表达带来的眼球效应和快感”④。当猎奇新闻、娱乐化新闻慢慢成为新闻市场的主流,正能量的新闻会逐渐失去市场。更多的媒体选择“弃暗投明”并违背新闻准则,受众在新闻娱乐化的大环境中价值观也开始偏向取乐。受眾的关注点开始偏离新闻真相,而是过度关注舆论走势,受众知情权逐渐被忽略而不自知,易造成新闻真相无人问津的局面,“娱乐至死”有着卷土重来的征象。受众价值观在舆论的煽动下,变成在新闻中的情感倾诉,并使其高于对新闻事件真相的关注,新闻成了表达个人情绪的容器。情绪先行使受众对发生过的相类似新闻打上标签、带有成见,参与公众也逐渐失去理性判断甚至拒绝接收真实信息。在舆论的引导下,受众情绪失控走向偏激化,甚至部分受众成为网络暴力的发起者。受众在参与或经历过多次新闻反转后,会产生对自己怀疑对社会怀疑的心理,以后可能对类似事件投以冷漠眼光,久而久之造成受众价值观的偏离。

四、减少反转新闻发生的建议

反转新闻的影响对社会对受众对新媒体发展来讲都具有一定影响,如治理不当会致使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生态持续走下坡路,对其进行治理和规范迫在眉睫。

首先是国家治理层面,应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来加强整治行业乱象。具有包容性的新媒体环境客观上带来了新闻生产的准入门槛降低,受众成为新闻生产一份子,低于新闻准入规则或未经许可的媒体也混杂在新闻生产传播中。同时平台的开放性也使新闻媒体管控难度增加,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不良媒体钻了空子,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8年发布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中明确要求,媒体必须履行抵制“反转新闻”的责任。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对相关带有纠纷性质的“反转新闻”进行法律层面的干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环境复杂多变,还需要国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并建全监督惩罚机制,同时也需要对网络新闻媒体从业准入资格进行明确规定,严格非时政类新闻的发布规定。同时,应该增强网络传播大环境治理,清理舆论死角和舆情垃圾,减轻新媒体行业间为赚取热度而进行恶意竞争的可能性,对不良媒体进行严厉惩罚,尽可能从源头上阻断反转新闻的发生。

其次媒体认识层面,应提高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要求。应更加重视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培养,做到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新闻责任感的同时,应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行业和职业道德要求,成为时代逆流中的清醒者,保持捍卫新闻真实性的责任感。“新闻工作者需要清楚自己是为公众、为社会服务。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平台的丰富和传受身份的转换,使新闻工作者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重塑新闻专业主义,规避反转新闻,提升自身媒体的影响力。”⑤用户生成内容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面对高发的反转新闻,针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要做到严格把控每条新闻的产出。一方面,需要新媒体平台工作者对新闻发布审核严加把控,努力做到在源头上有效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作者的审核,多数反转新闻的发生都是由于新闻当事人在网络平台发布未经审查或证实的、带有片面性的信息而备受关注进而引发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创作者角度出发,对受众进行新闻创作准则及相关网络法规的普及教育,明确对网民进行新闻失真的责任追究,培养所有潜在新闻提供者的媒介素养。

再次是媒体操作层面,媒体平台编辑应加强审核,做好“把关人”。新媒体平台对新闻的审发速度与过去相比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所能发挥的把关人作用更为困难。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中各部门环环相扣,责任清晰明了,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生产仅有一人即可完成,把关人的缺失极容易导致上传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应要求新媒体平台编辑重视自己的把关人作用,对有可能引起舆情连锁反应的重大信息的披露进行审核,也应要求媒体平台进行专业整改,完善新闻审核机制,安排与之相配套的新闻把关程序,使每条发布在网络上的新闻符合新闻准则。“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应提升自身的焦点把关能力,加强对新闻事实的敏感性,掌握主要的话语权,通过议程设置对公众关注的敏感点及事件真相的走向进行正确、权威的引导。”⑥媒体平台编辑既可以发挥自身把关人作用,也可以发展平台受众成为把关人,利用受众参与心理,引导受众自觉成为把关人,如“咸鱼小法官”等19名平台用户共同受理平台上的交易纠纷问题。新媒体平台可以对受众进行培训考核后,由受众自发组成把关人团体,进而加强对新闻的审查,减少不明来源、信息失真等新闻的上传,最后再由媒体平台做最后审核工作。这样做可以减轻工作难度,有效减少工作误差,有效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

第四是公众反应层面,应鼓励知情者积极辨识信息真伪并及时反馈和补正新闻事实。受众作为整个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重要的传播终端,其从一个传统媒体的接受者,逐步向一个新兴的媒体使用者的关系转化,不仅只体现在其受众范围的进一步拓宽,且体现在对受众要求上的进一步降低,更加不受时间、地点、文化水平高低等因素的限制。首先,要培养受众对新媒体信息真假的分辨能力,加强对防范意识的宣传,对于涉及情绪鼓动和夸大宣传的信息要作出防范宣传教育。“公众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对信息进行评价剖析时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学会理性思考、公正发言,为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空间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⑦还需要注意培养受众自身对权威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边界意识,保持冷静理性的思维来应对权威新闻,不要轻易相信所谓“黑作坊”媒体所传递出来的消息。对权威新闻要做到理智冷静地参与,并避免过度引导舆论和过度介入争论,引导受众主动从权威媒体中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其次,对受众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理念的引导,是减轻反转式新闻影响的另一主要方式。碎片化的阅读娱乐方式对受众价值观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次反转的新闻对受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猎奇心理的加重,以及有可能产生的反社会心理。新媒体平台应主动担负起对受众健康价值观引导的重任,应禁止对带有情绪化或消极性的信息进行创作或转载,应对娱乐化报道进行彻底整改规范,坚决抵制“低俗”“腐朽”等新闻的传播,也应要求新闻发布者对事情进行完整描述,在传播过程中及时进行反馈和应对质疑。

五、结语

反转新闻作为新媒体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新闻传播新形态,对新闻传播和新媒体自身发展产生了阻碍和破坏。反转新闻带来的社会舆论危害通常要大于新闻事件本身产生的危害,因此反转新闻作为新闻行业和自媒体发展的共同之敌,应予以高度重视。应寻求高效防范之策扭转被损害的新闻传播生态,回归新闻生产的初心,且要进一步消除社会负面舆情给整个社会价值观带来的破坏。

注释:

①黄月,张桂力,余英龙,粱照.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探究[J].声屏世界,2022(01):18-19.

②范彩霞,高汝东.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成因及思考[J].新闻前哨,2022(02):17-18.

③孙金华.新媒体“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及传播影响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01):75-77.

④褚金勇.旋轉的新闻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反转与舆论效应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2(01):52-56.

⑤王琰.论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规避之策[J].传播与版权,2021(08):4-6.

⑥黄禧婧.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现象研究[J].中国报业,2021(12):18-19.

⑦李昕.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成因及治理[J].新闻文化建设,2022(02):17-19.

作者简介:金强,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莫冉冉,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规避新媒体
新时期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之道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措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