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业提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2022-05-30王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竹节作业语文

王莉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是简单的减少作业量,而是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对作业进行重新理解与转化,科学统筹和优化作业。结合“双减”背景下的实践,我们可以从课内和课外开展作业提效减负的策略研究,助力学生发展。

一、课前,借助作业进行诊断

课前预习性作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以往有些教师会额外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其中有些作业可能会和配套的练习重复。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完成本课的作业外,还要完成额外的预习作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不妨从配套练习中选取一些内容,安排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如基础字词的书写、读音、理解,可以让学生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字词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普遍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语进行针对性指导,避免词语教学的平均用力。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配套练习中有一道选择正确读音的作业。学生预习时完成该项作业,教师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衣裳”和“妻子”这两个词。教师随后在课堂上重点对这两个词语进行教学。古代的“衣裳”是两个词,上为衣,下为裳,这里衣和裳连用通指衣服,读“cháng”。“妻子”在诗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现在的意思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诗中读“zǐ”。而“终不还”和“五千仞岳”的意思学生已基本掌握,则不必再花太多时间赘述。

除了基础字词,涉及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作业也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如六年级上册《桥》,课后有一道练习: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课前初读后,学生可以先自行勾画,对问题有初步的感知,课上再进行交流。此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理解更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将一部分作业前置,作为预习性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而且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学发生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中,融入作业提升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要是理解和运用的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我们常常发现有些理解性的作业和教学活动设计不谋而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理解”的指标,理解性作业类型有表述性作业、解释性作业、变式性作业、整合性作业、迁移性作业等,这些作业通常指向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配套作业中有这样两道题目:

(1)精卫以前叫 ,变成了鸟的原因是“ ”。

(2)这则神话故事让我们从精卫身上学到了 的精神。

这两道练习正指向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两项作业与了解课文内容和品读人物形象环节进行整合。

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作业“挤进”课堂,使其在课内真正发生和落实,发挥最大效益。如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你能利用天然的指南针辨别方向吗?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辨别方向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借助这项作业对其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一些理解性的作业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后作业课内消化,既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又能够引领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取恰当的作业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优化作业巩固习得

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巩固所学。优化作业,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是减轻作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

1.作业设计要有进阶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作业来要求所有学生。因此,作业设计的目标不能定位在所有学生均衡发展上,而是要基于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求相应策略,将作业难度、数量和类型进行优化和分层,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获得适合的发展。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有进阶性。

作业设计的进阶性有如下基本特征:在内容上具有衔接性,在水平上具有进阶性,在要求上具有差异性。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或者不同单元之间,对于同一能力要求,应该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和进阶性。如学习一年级《识字5》后,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A层次的学生可以朗读和背诵《对韵歌》;B层次的学生可以在A层次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对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加深理解;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B层次的基础上,找一找还有哪些相对的事物,创编自己的《对韵歌》。

需要注意的是,课内作业设计要求难易适度。过难、过深、过多的知识内容都不应是作业设计所追求的。对于小学生,超越认知能力、难度过高的作业不但无法实施,反而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2.作业选择要有价值性。作业本义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在“应试教育”或“功利化”教育的裹挟下,作业的定位不断被窄化为一种机械训练。为知识而学,为知识而练,为知识而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成为教育“内卷”的根源之一。学习的本质是思考、探索与成长,它需要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而不是被动地执行与机械的训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就是要减少机械性的作业,选择更有思维含量,能够促使学生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的价值性更高的作业。

如五年级上册《搭石》一课,针对总体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下图)。

顯而易见,利用思维导图设计的作业更有优势。首先,它更具趣味性,这种可视化思维的样式,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初步构建了文章的结构,借三字标题概括文章每部分内容,文章条理清晰的特点跃然纸上;而首尾两句的填空,则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首尾呼应,“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总之,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还要认真研究课后的习题,删减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筛选出有价值、真正能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题目。

四、课外,拓展作业提升能力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教师还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量身打造拓展性作业。

1.多元目标,让语文作业更有维度。语文作业的目标是多元的,除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习得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更是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培养观察、分析、理解、表达、创造等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以获取某种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作业观,确定多元化的作业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准确地感知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呢?课堂上,学生研读文字,勾画关键词,捕捉信息,理解文本。课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近距离观察爬山虎的脚。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爱摄影的学生通过拍照记录,还可以撰写观察日记。这样的作业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分层作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合的发展。

2.学科融合,让语文作业更有广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不是单一的,作业的设计要重视“融合”,由单一的学科作业走向跨学科领域的融合作业。融合作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又有利于减少各学科作业的简单叠加带来的学习负担。

如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后有一道选做题: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项作业就可以和音乐学科融合。音乐课上,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优美的旋律,感受音乐传达的情感并想象画面。语文课上,教师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描绘想象到的画面。由此,语文课和音乐课进行了一次“无缝对接”,作业完成水到渠成。

3.自主探究,让语文作业更有深度。学生是作业的主体,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学生作业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释放自我潜能,获得和谐发展。自主探究可以由单人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

如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学生对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法很感兴趣。于是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搜集材料,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竹节人;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竹节人对抗赛”,年级里开展“竹节人班级联赛”……比比谁的竹节人最帅气、最厉害;还可以邀请获胜者把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法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的作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拓展性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颇有意义。它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联系起来,唤起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小作业”带来“大思考”。“双减”后的语文作业“控量”只是起步,“提質”才是关键。如何真正落实减负增效,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探索,踏实研究,努力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猜你喜欢

竹节作业语文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来写作业
作业
HPLC-ELSD法测定中药两头尖中竹节香附素A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