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助读 揆情度理

2022-05-30万如意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断句成才诸葛亮

万如意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化理解,促进表达,提升其语文素养。该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目的是感作品所抒之情,明作者所言之志。鉴于文言文表达上的特殊性,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效果是明显的。笔者以教学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为例,谈谈情境教学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应用。

一、诗画导入,定调情境氛围

古人赋诗为文,绝大多数是为了抒情言志,少数是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既然是抒情言志,体悟情志就成为学习这类作品的重中之重。方法也很明确:读、悟、品、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借助图画、音乐、视频等媒介,经由文字之舟,进入作者的内心,抚触其情感,听闻其志向。

首先,教师出示课件—— 映阶碧草、森森松柏,武侯祠耸立于前,徐徐出现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教师问学生:诗中写的人是谁?你有没有读过诸葛亮的其他文章?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教师通过此过程引导学生表达对诸葛亮的已有认知,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

其次,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发言,导入课题:诸葛亮的学识和才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是,我们今天不谈他作为蜀国丞相治国理政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指挥千军万马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我们来谈谈作为父亲,他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诫子书》。教师随之解题:诫,是警告、劝诫。子,本来指子女,这里指其儿子诸葛瞻。书,是书信。进而明确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带有告诫意味的书信,这样就给全文定下了一个父亲对儿子谆谆教诲的情感基调。

二、猜读激趣,揭示文本疑难

文言文表达方式独特,学生初学时读起来往往“卡顿”,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文言词典或者看注释,读读停停,阅读进展缓慢,所以很容易产生乏味厌倦的情绪,畏难不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读,先贯通下去,把握大意,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和认识,再解决佶屈聱牙之处。

猜读就是凭借自己的语感读,大胆地读出字音、断句,甚至于节奏、语气。《诫子书》全文共五句话,笔者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学生听有没有字音和断句上的问题;不看注释,猜测句意,并标注疑难的地方。初读后,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字音问题有“夫”“淫慢”“险躁”等;断句问题有“夫君子之行”“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等。明确正确读音和断句后,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力求正确、顺畅、流利。

学生音读不准,断句不对,除了知识上的不足之外,也是没有理解意思。猜读可以激发阅读趣味,帮助学生逐渐摆脱依赖注释的习惯。比如“夫”,完全可以猜作为“丈夫”或者“男人”,代入句子后发現,不管是“夫君子之行”还是“夫学须静也”都讲不通。有了猜的尝试,再看课后注释,“夫”实为发语词,读fú,没有实在意义,跟句末的语气词“矣”“也”一样,只表示语气。这个过程使学生的记忆深刻,知识也就掌握扎实了。当学生猜错时,教师便可以此判断哪里是文章学习的难点,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给出适切的引导。

三、通读揆情,感受文字温度

学生猜读并通过注释加以验证后,接下来的统整非常必要,即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情境教学的题中之义,它实际包含了教师对文字传达出的情感和志向的把握。好的范读如诗如画,音韵铿锵,又如知音倾诉,密友促膝言志,能够一下子将学生从知识的理解提升到对情志的初步感受上去。

教师范读时,应给学生布置任务:扫清字词障碍,划分长句停顿处。读后应强调:随着历史发展,有些字的读音现已不常见。如“夫”(fū):①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例如渔夫。②旧时称服劳役的人,例如拉夫。③成年男子,例如大丈夫。④与“妻”相对,例如夫妇。第二种读音(fú):①文言发语词,无实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②文言助词,表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生很容易选出课文中的“夫”是发语词。通过出示课件,学生猜读时的疑难处得到全面深刻的解答。

文字的朗读理解,目的是读懂它的意思,感受其中的情感。疑难点解决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提醒其注意情感。接着再创设情境:这封家信,不仅后人大加称赞,据说当时诸葛亮本人也很自得,并且从中摘录了两句挂于书房。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你觉得会是哪两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后,教师补充依据:“淡泊”是说诸葛亮不贪图功名利禄,他曾在《出师表》中表明过心志,直至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他,才肯出隆中。他忠心耿耿,即便对昏聩无能的刘禅也从无二心。他一心北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伐失败后,他请求“自贬三等”,仍旧兢兢业业,终至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去逝。本文就是诸葛亮去世前写的,劝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加之以“非……无以……”双重否定句式,增强语气,真可谓严肃而又饱含殷殷期盼。最后,让学生认真临摹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的书法《诫子书》,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课文。

四、悟读度志,领会作者深意

通读过后是通译。遇到困难时学生互相交流,互助释疑。笔者拎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让学生重点翻译,建议保留原文的双重否定句式。通译环节是个过渡,一方面承接对情感的把握,另一方面开启由情到志的理解。

悟读的环节,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出示思考问题:①课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的?注意从文中找到依据。②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在组内交流、组间驳诘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治学须静、修身反躁”,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成才不仅需要淡泊宁静的心态,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学生讨论遇到障碍时,教师引入诸葛亮在隆中十年隐居生活的故事:他博览群书,精研前人思想,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一些思想。他深入研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写下《论诸子》。诸葛亮的智慧和韬略,正是他在宁静淡泊中学习的结果。

读书至此,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提升学生的领悟:一个人宁静淡泊、无欲无求,是否就一定能成才成学呢?其实不然。历史上有多少隐士,他们逃避现实,隐居山林,而真正成才成学的并不多。用文中的话总结就是“多不接世,悲守穷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自然涉及“志”的问题。诸葛亮能够博览群书,成才成学,深层的动力是有远大的志向。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砥砺苦读。正是治国理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宏图大志激励着他成才成学。明白了“志”与“学”的关系,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谈谈受到的启发,从而内化吸收,师人长处。最后,再拓展今古修身、立志、惜时的警句名言丰富学生的储备。

文言文学习,读仍是不二法门,情境教学能够让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入情入境,情理并得:诗画导入,不仅营造了课堂的氛围,而且定下了整堂课的学习基调;猜读激发趣味,让学生避开初读受挫后产生的畏难心理,猜不出或猜错的地方恰恰是接下来学习的疑难点,一举两得;通读和悟读是全文学习的重点,必须有好的问题和情境,揆情里引入了诸葛亮的身世,辅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知人论世,深切感受文字饱含的情感;悟读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三步走,一步步读透作者所阐述的道理,领悟“志”与“学”的关系,谈启发,内化吸收,最后拓展积累警句。因此,情境教学法让文言文学起来不再枯燥,经过山重水复的“历险”之后,反而有柳暗花明后彻悟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猜你喜欢

断句成才诸葛亮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诸葛亮喂鸡求学
妙用标点巧断句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