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有品质言说的情境任务设计
2022-05-30张丽娟
张丽娟
一、走进文本语境,让言说指向精准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定“语境”,也是学生进行感悟交流的特定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感悟想象、比较品读、感官参与等策略设计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与文字相遇,借助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进入文本语境的通道,在真实语境中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
例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会关注第2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并以此设计大问题:读读这段内容,思考翠鸟美在哪里。在学生品读交流时,教师紧扣语言文字,着重从颜色鲜艳、观察有序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会翠鸟的外形美。这样的教学知识性较强,但是情境性缺失,忽视了对文中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不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指向表达的真正意图。如何将这个学习任务变得既有情境性又能体现出习作单元指向表达的目标,常州市实验小学殷樱老师做了这样的任务设计:
1.读第2自然段,思考:翠鸟美在哪里?
2.请你当一回小画家,拿起手中的画笔,跟随作者的文字画一画翠鸟的样子,涂上颜色,并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3.观察翠鸟的图片,拿起画笔继续画,你还想画些什么?学着作者的表达练说。
4.对比思考: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翠鸟的羽毛、翅膀和长嘴?
学习任务2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有的语境,在画翠鸟外形并为其涂色的体验式情境学习中品读文本语言。如课堂上,教师说,想把翠鸟的翅膀都涂满蓝色时,有学生立马提出异议:“翅膀带有一些蓝色”,翠鸟的翅膀上应该有一些蓝色,并非全部都是蓝色。教师相机让学生看翠鸟图片,通过图片可以看出翠鸟翅膀的颜色是蓝中带白,白中带蓝。而作者用“一些”蓝色描述,说明翠鸟的翅膀上蓝色要更多一些。由此可见作者不仅看得仔细,表达得也很准确。学生在体验式情境中学习语言,尤其是关注到“一些”关键词在细节描写中的精准运用。学习任务3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习文本独特的表达,如有学生说:“我画的是翠鸟黄色的胸脯,还带着一些橙红色”“我画的是它那对橙红色的小爪子”“我画的是它乌黑的眼睛”……在这样的情境任务中,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特有语境,他们的言说仿佛达到了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在润物无声中学习语言的精准表达。
二、学习表达方式,让言说充满情感
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也是言说训练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特色词汇,对一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体现作者语言风格、折射人物思想情愫的词汇反复吟咏;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句式,如赋予修辞手法的句子、巧用关联词语的句子、运用描写手法的句子、特征鲜明且意蕴深远的句子等,要让学生经历“解构句子—建构句子—运用句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课时,教师通常会结合“初试身手”中的小练笔,让学生选择情境表达自己的心情。大多数学生通常会模仿例文的写法,选择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大众化的景物描写来表达心情。要将此小练笔转化为带有情境的学习任务,成为每个学生都沉浸其中的深层学习活動,就要学习《那个星期天》一文中既融情于景,又融情于事的写法。于是,笔者把小练笔设计成:“当你走在小巷,或奔跑在田间,你会因为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而心情‘好或‘不好?请选择下面的一种情境,就心情的‘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在这里,学生试着用学到的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写法,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景物描写以及自身的一些举动,来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1:书法考级顺利通过,我走在小巷里,细密的雨丝如根根银线,在天边织就一张晶莹的网。黛绿的青苔沿墙根爬上墙角,为雪白的墙面抹上淡绿的余晕。雨珠沿着黑青的瓦片滴落,我侧耳倾听,叮叮咚咚的声音如一曲琴音,谱写着闲适和欢乐。天青色的小伞和古巷融为一体,我悠然地伸手接住雨珠,属于烟雨江南的柔美徜徉在每个角落。
生2:因为那一滴墨黑,我与书法考级的合格失之交臂。我走在小巷里,那灰蒙蒙的天空和呜咽的风声就如我的心情一般。“点滴芭蕉心欲碎”,无尽的雨水沿着布满厚重青苔的瓦片滴落,反复、单调,如同我此刻孤寂的心情。我踩着青色的石板路,脚步沉重,一种无法言喻的悲伤在我心中弥漫。
当我们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独特表达,并创设学以致用的言语实践平台时,情境任务与学生的阅读感受、动作行为、情感变化相关联,学生就会设身处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能收获生动的语言表达风格,更能创生出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个性化语言。此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再是一堆空洞的字符,而是带上了学生自身经历的情感源泉。
三、联结生活体验,让言说走向生长
语文教学应该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情境任务的设计,可以联结当下的生活资源,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过上有语文味的生活。
如四年级下册《黄继光》的教学,从事件转向人物时,教师经常会问:“读完课文,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黄继光怎样的英雄气概。”当学生说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意志坚定”等词语时,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就定格在了这些词语上,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浅层的、单薄的。如果教师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把学习任务设计成:“硝烟弥漫的战场已不在,但我们和各种困难斗争的情景依然存在。那个用身体堵住枪口的黄继光,还有千千万万和黄继光一样为我们的生活谋幸福的中华儿女,都是英雄!你觉得哪些人物能登上《感动中国》?请你用抓住关键语言、聚焦典型动作的方法给他们写一段颁奖词。”
此时,学生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回忆曾经读过的《感动中国》颁奖词,并从文本或生活中搜索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试着用文本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为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写颁奖词。
生1:在敌人占领597.9高地、火力点疯狂扫射的危急时刻,是你—— 黄继光,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当子弹像雨点一样密集,肩上、腿上都负伤时,你用尽全身力气,在千钧一发之际,站了起来,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你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你的英勇无畏让所有人敬佩!你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生2:无论火情多么凶猛,无论是在严寒还是酷暑,一旦出现火情,你们总是冲锋在前,头戴防火罩,身穿隔热服,背着沉甸甸的灭火设备。你们在火场里来回穿梭,救助伤员,扑灭大火,来去匆匆……你们用责任甚至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道坚固的围墙,守护着每一个家庭!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从学生的言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取生活中感人的场景,用抓住关键语言、聚焦典型动作的方法刻画心中的英雄形象,升华了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黄继光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丰满而立体,消防战士这样的生活中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里生动而具体。这样的言说勾连起文本与生活,让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在真实、开放的生活情境中产生联结,学生的言说在文本与生活情境中得到唤醒与延展,使得言语表达带有温度和深度。
四、展开情境联想,言说具有新意
想象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材在“想象”要素的编排方面紧密对应课标的目标系列。从二年级上册开始,以“想象促进感悟”為主线,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想象的训练,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突出了“体会情感、体会语言美、体会自然美”的想象作用,想象力的培养由低到高螺旋递升。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善于把握文本内涵,珍视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营造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美妙的情境中产生灵感,提升自我的言语表达,使得言说有新意。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联想、读写联动的方式,设计以下情境任务:
1.阅读贝多芬《致爱丽丝》乐曲创作的故事,读完后,你发现《致爱丽丝》与《月光曲》的创作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2.阅读《二泉映月》片段: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比较本段与《月光曲》在描写乐曲时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边聆听钢琴曲《致爱丽丝》边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可以把想到的画面写下来,也可以边描述乐曲的旋律边穿插想到的画面。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美妙的文字表达出来:
生1:起先,平静的乐声使人联想到微波粼粼的大海,海鸥在空中快乐地飞翔,无拘无束的身影不时从海面掠过。森林里不时响起“沙沙”的声音,树木轻轻摇摆,仿佛唱着悠闲的小曲。接着,一阵大浪卷来,海鸥飞走了,海面掀起滔天巨浪。森林里的树木被风刮得东倒西歪,枯黄的树叶到处飘飞。慢慢地,海面又恢复了平静,森林也恢复了宁静。
生2: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森林,静静地听着鸟儿的鸣叫,享受着大自然的静谧美好。走着走着,我仿佛看到了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那顶峰耸入云霄,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琴声渐渐步入高潮,我仿佛登上了一艘快艇,时而升腾,时而俯冲。琴声渐渐归于平静,当我再次回到森林,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在读写联动中,学生既能运用学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方法表达,又能在音乐的浸润中走进贝多芬的心灵,在言意共生中感受艺术之美。可见,学生通过情境任务阅读发现,聆听感悟,联想表达,在体味和想象中感受乐曲的魅力,表达心中的情感,丰富审美的体验。
情境任务的设计必须与文本语境、表达方式、生活体验和情境联想关联,要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以真实任务情境为载体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言说在真实情境中精准化、结构化、情感化、系统化,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