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探“面”:古诗教学模式探究
2022-05-30赖小英
赖小英
一、依学情,选文本
组诗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是基石。文本需关注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实;需文质兼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需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关联学生的生活。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壮美山河”,教学时,教师须充分考虑学情,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点,以学生有所发展为归处。课文的三首古诗中,学生较为熟悉《望洞庭》一诗,理解难度相对低一点。因此,笔者选择《望洞庭》一诗为引子,引导学生在学习此诗的基础上,对比阅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白居易的《暮江吟》,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何选择《望庐山瀑布》《暮江吟》与《望洞庭》组合教学呢?因为要让学生在组诗阅读中有效展开整体性阅读,整合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形成完整的意义,多首诗之间必须有贯通的线索。首先,这两首诗都符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可与《望洞庭》一起构成一幅壮美的“山河图”,引领学生领略山水之美。其次,这两首古诗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权,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望庐山瀑布》一诗,学生比较熟悉,即使是程度相对弱的学生,在对比阅读时也能真正参与其中,提升能力;程度中等的学生可以选择《暮江吟》与《望洞庭》进行比较阅读,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而程度高些的学生就可将两首古诗与《望洞庭》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使思维得到更大训练与提升。如此,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比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这样进行选文,切合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又关注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
二、依文本,做对比
选定文本后,确定组诗间的对比点是组诗教学的关键。《望洞庭》《望庐山瀑布》《暮江吟》这三首古诗有哪些对比关键点呢?思考时,需要将其与单元人文主题融合,以促进学生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要在古诗阅读中见人文,于训练中明古诗,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三首诗,从内容角度,可以将“山水之美”作为议题。那如何将议题落实到课堂,让学生体会山水之美呢?备课时,笔者反复读诗,纵观三首古诗,都为写“水”,分别是湖水、瀑布、江水,但展现的是不同形态、不同姿态的水:湖水是一种静态的美,瀑布美而壮观,江水美而多娇。这正提醒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欣赏、“美美与共”。从诗句的关键词句中,在课文插图及读者展开想象的画面里,读懂湖水、瀑布、江水的独特之美,这样的解读刚好切合单元人文主题。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山水之美”组诗的对比点慢慢明朗—— 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水,它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诗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读一读,展开想象,进行体会。
这样的设计,把“问题点”连成一条清晰的线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既关注单首古诗的学习,又能联结起各首古诗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自觉地建构学习。
三、读中比,比中悟
组诗阅读,在阅读程序上,哪首先读哪首后读呢?在教学时,笔者以“一首带多首”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精读一首诗,又可以略读几首诗;既有阅读的深度,也有阅读的广度。
1.典型引路,觅范本。学生先阅读组诗中最典型的一首古诗,围绕议题涉及的教学点,在教师有计划、有节奏的引导下,在反复朗读、想象、涵泳中,品味古诗之美,习得方法策略。
做好 “一首”,寻到教学范本,才能为“多首”奠定基础。教学《望洞庭》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望洞庭》,初步了解洞庭湖,以及刘禹锡对洞庭的喜爱;再让学生充分读诗,整体感知洞庭印象;接着让学生朗读诗句,借助关键语句、图片等展开想象,感受洞庭之美,并给予分享的参考模式——“我从( )感受到洞庭湖的(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听到( )”。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思路清晰,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会阅读,为之后组诗对比阅读做好准备。
在对比阅读前,教师和学生一道梳理学习思路,以形成简单明了的学习方法——读诗知水、整体印象、品词体悟、分享交流。这样让组诗阅读的思路承接《望洞庭》一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得法于一首,受益于一组。
2.组诗阅读,悟真章。在组诗阅读时,三首古诗之间的对比阅读、对照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提供怎样的帮助才能切实可行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获得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呢?学习单、图表等可视化材料的辅助,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
本课组诗教学以学习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根据学习单,组诗阅读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读一读,比一比”, 让对比从读开始,让组诗从读启程,学生反复朗读《望庐山瀑布》和《暮江吟》,结合注释,对两首诗表现的内容有大致了解;第二步“填一填,圈一圈”,结合《望洞庭》的学习方法,将三首古诗比一比,运用表格填一填。在表格中,教师事先将《望洞庭》一诗的学习成果呈现给学生,以降低学习难度。在此示范引领下,学生不难发现,《望庐山瀑布》写的是瀑布,《暮江吟》說的是江水。接着是整体感知不同的诗句描写的山水之景的总体印象,此处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在巡视中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瀑布很美、很长);然后提醒学生回到诗句中,沉入文字,找一找能让人体会到这一总体印象的关键语句,在原诗上圈一圈,用上“我从( )感受到瀑布/江水的(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听到( )”这种句式想一想。
借助学习单,运用《望洞庭》所学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可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如前文所述,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自行选择,可以是其中一首,或是两首,目的都是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促进学生发展。
在独立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与同桌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听听同组同学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想法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发思考,教师予以补充、完善;最后在全班交流分享,从“诗中之水、总体印象、关键词句”三方面进行交流,鼓励用上述的分享句式,以更好地落实单元阅读训练目标。在交流分享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比较所得为点,听其他同学所感为面,点面结合,对比中思考,思考中对比,并适时补充不同见解,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阅读组诗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对几首古诗形成共性的理解,在对比中理解湖水、瀑布、江水各美其美,又在对比中感受融合,达成“美美与共”的共识,让学生在言与意、情与景中饱览“山河之美”,自然生发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同时建构有关阅读的知识,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
四、归主题,微拓展
以“一首带多首”的组诗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的综合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带出书本,扩大视野,提升思维。
在组诗对比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多娇,明白了诗人是如何借助关键景物展现祖国山水之美的。
在精读一首,对比阅读几首后,教师应拓展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的诗句,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诵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再读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最后再回到《望洞庭》一诗。以《望洞庭》为始,欣赏过千山万水,再回到《望洞庭》,形成一张诗词地图,引领学生从一首诗走向一组诗,从一组诗走向更广阔的古诗词世界。
依托学情,聚焦语文要素,不断探究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继续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对比式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JKXB20-1251]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