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2022-05-30万蓉平
万蓉平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是重点。得法的句子训练,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发展言语思维,提升其交往表达水平,同时也为三年级作文的起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低年级学生字词基础扎实,但是找句子、补充句子、说句子、写句子等相关练习错误率偏高,言语表达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得法的语言实践,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从形式上认识句子
1.通过标点符号辨别完整句子。句子是指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什么是“完整”?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概念化的语言表达很难被他们接受。教师可以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告诉学生,一句话就像一条小鱼—— 小鱼有鱼头、鱼身、鱼尾,一句话也有句头、句身、句尾。句头就是谁或者什么,句身就是干什么或者怎么样,句尾就是标点符号。小鱼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活,句子也是这样,少了任何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然后,教师将表示谁或者什么的词写在鱼头形状的卡纸上,将表示干什么或者怎么样的词写在鱼身形状的卡纸上,再把标点符号写在鱼尾形状的卡纸上,进行拼凑句子小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句子的完整性。
2.通过练习感知完整句子。针对低年级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抄一抄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发感知完整的句子。
对于篇幅短小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如课文《坐井观天》内容简单,但形式通篇是对白,学生很容易数错。教师用实物投影,让一个学生用彩色笔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边画线边数。这对于形成和巩固对句子的感性认知,建立自然段概念都是必要的经验积累过程。让学生抄写一两句关键句子,要求学生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字字不超线,标点要规范。抄句子,强化学生容易忽视的逗号存在,增强学生对句子的感性认识。
除此之外,还不能忽视日常交往中的听和说。听的能力就是迅速抓住一句话主要意思的能力。能阅读或听懂一整句很长的话,只有大脑中有足够多的存储和非常高的熟练度时,才能完成这一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读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在表述或回答问题时,也必须说完整的句子。通过日常对话,学生逐渐懂得话是一句一句说的,每句话都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从内容上认识句子
1.通过与字词的比较辨别句子。在学生积累了大量对句子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应带领学生由形象感知慢慢抽象出句子的概念。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句子?”有学生回答,带有句号、问号、感叹号或者省略号的是句子;有学生说,上引号到下引号之间的部分是一句。教师再问学生:“什么是字、词和词语?句子和字、词、词语有什么不同?”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形成共识。
2.通过游戏理解句子成分。学习就是效仿与反复练习的过程。师生还可以玩卡纸拼句子的游戏,有意制造出一些意思上的矛盾,比如说出现 “小鸟在游泳”“玉米吃老鼠”等,引起学生新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进行部分词语的更换,概括出单句的四种最基本的句式。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句子而言,写人的句子主要包括两种成分,即“谁是什么、谁干什么(怎么样)”;写物的有两种,即“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怎么样)”。
但文本中的句子常常是复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鱼式”句子升级为一个句子是一个家庭,进行“找孩子”的游戏:丢掉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关键词语,句子就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一堆“词语宝宝”中找一找,谁是这个“句子家庭”丢失的孩子,完成“一家人”的团聚。通过“找孩子”的游戏,给学生思维载体,激发学生对构成句子的不同成分进行分解与归类,在轻松鲜活的训练中理解单句的结构特点,获得初步概括句子的能力。
3.通过朗读辨别句类。一个句子由于具有了表述性,它才有了交际功能。实现句子表述性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句調,二是副词、语气助词等。句调是运用语音的高低升降来表达语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朗读指导中结合对句意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句末的标点,指出不同的标点表达不同的语气,要求学生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由此归纳出句子的三种基本类型: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如,《小蝌蚪找妈妈》课后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朗读,通过语气、语调,感悟小蝌蚪说话时的心理。
在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学生逐步通过朗读真正理解不同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懂得语气是心情的外在体现。而文中人物的心情,学生也可以通过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在思想来体会。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句子类型转换比较,体会不同类型句子的语气的不同。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心里想”这个生词后,教师提问学生:“那个人心里想了什么?”随即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教师范读时要凸出感叹号强烈的不屑感觉,再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有学生立刻能说出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出示此句,教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两个句子,比较得出两句话虽然意思一样,但语气不一样。学生由语气上的差别,体悟陈述句和感叹句的不同,实现辨别句类能力提升。
三、从运用中发展运用句子能力
1.完善句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字词句运用一项中:“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再读一读。”学生自主练习后,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填写标点的依据。第二句学生答案大都为:“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呀!”在回答依据时,学生按照惯例回答,中间加逗号是因为“我们去公园玩”的意思没有说清楚,还不完整。教师问,我们去公园玩,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是一个非常规范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用句号啊。而且,后面“公园里花真多呀”,也完全可以是一句独立的句子,为什么要加逗号呢?学生说书上答案就是这样。教师再问,那是不是教辅书印错了呢!
课堂上不期而至的矛盾,使学生遇到陌生的思维场。最后,大家从题目中找到依据。题目是“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再读一读”。“句子”两字通常理解为一句话,如果不是一句,就应该表述为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再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到,此练习一共三句,前后两句为“一阵秋风吹过( )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和“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 )是什么树呢”,都是完整的一句话。所以,学生判断,中间的一句也应该是一句话。
教师表扬了学生细致的发现,同时也指出,这个句子可以分成两句,但中间用逗号更恰当。因为 “去公园玩”和“公园里花多”并不是不相干的两件事,后者是紧紧承接前者的发现,可以将两者理解为一件事。
2.仿写句子。二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特殊的典型句式,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从发现语言现象的规律,到探讨语言的深层结构,再到仿写表达,体验学习经验之间的相似性,促进语言知识的迁移,进而构建一条清晰完整的思维训练序列。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字词句运用部分,进行了比喻句的认识与运用训练。教材先列例句:“弟弟的鞋像鸟窝。”“爸爸的鞋像小船。”教材很妙的地方是配图部分只画了弟弟的鞋和一双成人鞋,没有画出鸟窝和小船,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眼前事物与想象中事物的距离。随后,题目表述是:“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谁想得妙,说得多。”
课堂上,教师出示句子“爸爸的鞋像小船”,引导学生从形式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随后出示柳枝的图片,学生们兴趣盎然,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像辫子,有的说像跳绳,有的说像小青蛇,还有的说像魔法仙女的魔法棒……
二年级类似仿写句子的训练很多,有总分句式的仿写,有想象句式的仿写,教师应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抓住句中语言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句子之间的逻辑性。先仿说,再仿写,通过练笔揣摩,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句子中的逻辑表达顺序,提升对句式的把握与鉴赏能力。
3.创作与修改句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识字,教材中列举了扫帚和扫地、抹布和擦玻璃、簸箕和倒垃圾等几组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語之间的关系说句子。根据第一组词语,学生说了三种不同的句子:(1)扫帚是用来扫地的。(2)扫地的工具是扫帚。(3)扫帚可以扫地。
为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正确的,教师把三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辨析,说一说哪个句子好。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第一句不准确,扫帚的作用还有其他,比如说可以制成稻草人。第二句虽然是规范的句子,在句子成分与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读来让人觉得不自然、不妥帖,跟第三句相比,语句冗长。第三句明白晓畅,而且简洁。通过比较,教师让学生知道,好的句子应该是表意准确,让人一读就懂的。
在句子训练中,低年级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可以有的放矢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集体评改的方式,从句子内容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修改句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写话训练“学写留言条”,学生能很快掌握格式,但句子表达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还是不完整、不通顺、不恰当等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写道:我来你家里的时候看见你不在家,我准备通知你明天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可是你家没有人。教师将典型的句子用实物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讨论,进行集体评改。最后留言条改成“我来你家,你家没人。请你明天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虽然这样的评改活动耗时多,但能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表达句子并且学习如何修改句子,这样的过程经历是真正的学习过程,也只有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学得扎实。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与人的自信心息息相关。建议教师在评议修改句子时,不要直接指出学生姓名。学生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比较、纠正,逐步成熟的过程。只有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则—试用规则—修正规则”,唤醒其对文字的敏感和敬意,感受到句子的美,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运用句子的方法,为作文和阅读能力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汶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