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写作”理念观照下的写作实践
2022-05-30陈莹
陈莹
一、唤醒生活,点燃思维
每个学生的生活,看似大同小异,但并不是复制粘贴的。写作,就是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思考眼前的生活。学生抓起笔写文章时,总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单调,无话可写,无物可说。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去注意生活,激发其内在的思考,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表达。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机,引导学生改变闭锁的状态,笔者开设了这样一节习作课。
课堂伊始,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一个市中心的学校晚上放学,有拼命往外挤的学生,有伸长了脖子找孩子的妈妈,有拼命按喇叭的司机,有接过书包的爷爷……学生发现这个场景与他们的生活极其相似,只是平时没有留心观察。随着课堂气氛逐渐升温,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被点燃,笔者顺势写了课题“放学后”。
接着,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王开岭《消逝的“放学路上”》的文字:
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创设好了一定的情境,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每天放学时候的场景确实值得思考,也值得写一写。于是,学生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刚走出校门,家长们一拥而上,有的抢着孩子的书包往自己身上背,有的往孩子嘴里、手里塞好吃的。我,被人流裹挟着向前走,想尽快走出去,只好努力往前钻。拨开人群,刚向前走出两步,人流又把我推了回来。这时,正好一个家长接到了孩子,开始往外走,我赶快走上去,紧紧跟在后面 ,终于走出了人群。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真是舒畅。
槐树巷,好不热闹!
真没想到,学生把放学时校门口拥挤的场景,特别是被裹挟的无力感写得如此真实细腻。这样的习作课给了学生思考生活的机会,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然后把这些信息通过再创造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有了灵动的文字。这就是一种能够把学生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当加工成写作材料的方法。这样的创作有学生的个性特点,自然避免了选材的套路化。习作课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丰富学生的素材库。
二、补充经验,“意”“言”转换
学生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心中所想,“意”与“言”之间,很难顺畅转换。这时,教师就需要传授学生一些语言表达的经验,让他们学会表达。
笔者发现,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将“我”在悬崖上的紧张害怕写得非常出色。例如,文章通过“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紧贴在一块岩石上”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来表现“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和害怕;用“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中的“怦怦”这样的拟声词把微弱的心跳声放大得很清晰,来表现“我”内心的紧张;“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种大段的直接心理描写,来表现“我”内心的恐惧;“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把人物置于环境中,更显出“我”内心的煎熬和无助。
作者通过对环境、声音、动作等描写来凸显遭遇困难时人物内心窘境的写法,特别适合还找不到写作抓手的学生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借助多种手法把“意”通过“言”很好地表达出来。
于是,笔者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并且用一种颜色来表现这种心情。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现在我来抽查一下你们竖笛练得怎么样了。”音乐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个个都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窗外汽车的鸣笛声像一团团乱毛线,缠在我心里,铅灰色的云压抑着我,让我喘不过气来。小玉同学第一个“中奖”,她一个音一吹,断断续续,多次被老师打断。此时,我握着竖笛的手已凉如坚冰,心跳的“怦怦”声清晰地钻入我的耳朵。小玉好不容易吹完,音乐老师又在寻找新目标。我缩在后面,露出一双眼睛,像一只无助的雏鸟望着一只饿鹰。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音乐老师让我吹奏曲子。我涨红了脸,吹出的曲子也仿佛在颤抖,当我渐渐调整好状态,凝神静气地吹完曲子,音乐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下我才放心地长舒一口气。
紧张,退一步是悲忧,进一步是喜悦;紫色,退一步是冷色,进一步是暖色;它们,總在两者之间徘徊。
在这篇习作中,“心跳声”“铅灰色的云层”“缩”“露出”等词句的运用,很明显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研习和转化,结合课文中的语文经验,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加工,把脑海中的信息再创造,很好地实现了“意”与“言”的转化。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必定能写出高质量的文字。另外,给自己的心情加上一种颜色,是让学生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现内心,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深度阅读,提升思辨
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写作范式,学生基本能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完成片段式的写作。笔者认为,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话题进行剖析、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于是,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链,让学生比较《走一步,再走一步》和《铃兰花》:对两个故事进行概括,说明两篇文章中主人公都在害怕什么,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两位父亲的性格。
通过这个问题链,笔者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叙述脉络,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笔墨的安排,并顺势引出了主旨的关键词——恐惧。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就“恐惧”一词展开深度探讨。
通过分析恐惧产生的原因,把握“恐惧”在文章中的推动作用,学生逐渐理解了“爱让他走出了恐惧”的主旨。这样深度的、多角度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并对文章主旨也有更深刻的把握。
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目的是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在这种理念的观照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积累素材,并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技巧,把阅读和写作真正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切实提高其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