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让每一位学生在场
2022-05-30唐文国阚云
唐文国 阚云
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阅读月”读书活动。阅读月的第一周,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但是,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一切都十分随意。“阅读月”的第二周,教师给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并给他们提出了一些阅读要求:在推荐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然而,学生只是在读书时随意写写画画,始终游离于阅读之外,缺乏参与感。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参与感,提升阅读效率呢?
一、多种阅读策略: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1.读有所记:阅读打卡。学生在家进行自主课外阅读,每日课外阅读不少于40分钟,并将阅读的篇章拍照,用一句话说说今日所读内容的感受,并上传至班级群打卡。
学生每日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阅读展示,在群里进行课外阅读比拼,既能相互学习又能相互激励。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坚持每日打卡,从不间断。这样日复一日地记录,学生自然而然地真正投入阅读中去,逐渐养成了独立阅读的习惯。
2.读有所思:阅读批注。课外阅读,不仅要有坚持往常量的积累,还要有深入思考质的提升。每周1~2次的阅读批注分享也是一种自主阅读形式。学生在阅读时圈画重点,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要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然后交给教师点评,在全班分享交流。教师初审,学生二审,并提出各自的见解。
从学生的阅读批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角度各异:有写作内容,有写作方法,有思想感情,有修辞手法,有行文结构。他们结合文本思考,收获颇多,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
3.读有所得:阅读延伸。语文学习是为了运用。蔡平老师在研究中提出:“(学生可以)借鉴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引导点拨仿写。”课外阅读同样是一种语文学习,在阅读时、阅读后都应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仿写,将从阅读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有思考,而且能够将收获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阅读效果看得见。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在课外阅读中亦是。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的。阅读应有思考,思考后也可以尝试写作。课堂上多为教师提供范式,学生写作;在课外阅读后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思进行自主创作。从学生的仿写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在认真阅读的身影,也可以得知他们通过课外阅读所积累的一点一滴。
二、组建“圈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存在
1.“读友圈”,让阅读不寂寞。在以上几种活动的基础上,笔者又有了新的思考。如今,“朋友圈”大概是人们最熟悉的圈子了,交流沟通乃至阅读也大都在朋友圈中完成。同样,电子阅读的兴起也成了阅读中“儿童不在场”现象出现的诱因之一。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让他们之间多一些沟通与交流,笔者在班级创建了“读友圈”。学生自主设计“读友圈”头像与昵称,自主记录阅读内容与感悟并在“读友圈”中发表。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读友圈”的开放权限,可以在班级展示,彼此交换,相互点赞、评论,也可以在自己准备的笔记本上记录。这样的阅读不单单是交给教师来评价,也可以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丰富了学生的交流形式。
2.“亲子圈”,让阅读更温暖。孩子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当个好榜样。教材中也设置了一个“和大人一起读”的板块,可见,亲子共读对儿童的阅读也是大有裨益。教师在校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家长在家陪同学生一起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减少电子产品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还可以营造积极阅读的学習氛围。在笔者的班级中,有两个家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家庭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读历史,或读英文书籍,或读名著。茶余饭后的闲聊也必与所阅读书籍有关,有时一家人还会因为见解不同而进行“家庭辩论”。自然,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两个孩子,无论是文学素养还是逻辑思维,都可以说是年级中的佼佼者。我们把这两个家庭的做法在班级里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亲子圈”阅读将传统的“陪孩子读书”加以创新,不仅让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还尝试着把“父母为孩子读”变成“孩子为父母读”。以亲子共读为基础建设家庭阅读,和家长们一起享受课外阅读时光,学生越来越喜欢阅读。
童年的阅读,会让儿童的心灵更加丰富,更加柔软,更加坚韧。一个爱阅读的孩子,会更有能力感受和创造幸福。阅读和学习一样,也是永无止境的,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为他们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唐文国,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校长;阚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