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2022-05-30胡媛媛
胡媛媛
一、借课后习题,做实“朗读”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习题第一题明确指出了学生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等策略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指出了课文的关键点——“美妙”。借助习题,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动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学生能把课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读出来,背出来,就证明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种有感情地诵读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由此可见,课后习题一上来,就明确了本文的阅读策略—— 朗读。于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指读、齐读、男女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师生共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让其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做到熟读成诵。如教学“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一段时的教学片段——
师:此时,你仿佛听到了哪些歌曲?(每位学生说完都让其读一读。)
生:我好像听到了风吹过柳叶的沙沙声,就像是一个女孩子在唱歌。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首流行歌曲,很欢乐。
生:我听到了秋风吹过树叶的哗哗声,像一曲交响乐。
……
师:风这位音乐家可真了不起,奏出了美妙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所以朗读时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正如语言学家徐世荣教授所说:“朗读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多样的朗读情感正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独特理解的体现,切实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二、借课后习题,做实“内容”
《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结构严谨:第1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2~4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分别介绍风、水、动物声音的美妙。于是,笔者借助课后习题第二题的思维导图,在预习单中稍做改动,让学生采用填空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既进一步巩固了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又稍稍提高了难度,帮助学生感受总分的段落形式。学生在预习时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反馈。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找到答案,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并不理解这样的思维导图。这时,笔者利用课后习题中的思维导图上已有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所填的答案其实就是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也就是这一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接着,再根据整张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去发现,除了每一个自然段是总分段式,文章的第2~4自然段也是围绕第1自然段进行描写的,这就是总分结构。
利用这些课后习题,教师可以更高效地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句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的大致结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对后期的读写训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在教学时,还充分利用这些课后习题进行延伸,引导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可以是书上完整的句子,也可以像板书一样用关键词来绘制。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其目的都是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简单化、清晰化。同时,笔者也告诉学生,简单的思维导图完成后,后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再添加更多的内容,以帮助自己背诵、积累等。
合理利用书后有关课文结构的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输入知识。学生既习得了运用各种策略(思维导图、填表等)理解课文内容,又提升了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借课后习题,做实“生活”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这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相契合。但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学阅读”和“学表达”上,他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有些困难,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于是,课后习题第三题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策略—— 联系生活。该习题摘取了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能够“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六组词语分别体现了风声和雨声的不同特点,理解了它们,自然就能更好地感知风声雨声的美妙。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抓住其中三组词语处理的——
师:说说看,你在哪里听过这样“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每位学生说完都让其读一读。)
生:我的小伙伴和我说悄悄话时。
生:自习课上,老师轻声细语地和我讲题,让我觉得很温柔。
生:小时候,妈妈哄我们睡觉的声音就是轻声细语。
师:是啊,这么温柔的声音,就像妈妈在和我们轻声说话一样,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微风的这句话。(生齐读)
……
师:我们在学校听过“雄伟的乐曲”吗?(每位学生说完都让其读一读。)
生:我觉得升旗仪式时播放的国歌是雄伟的乐曲,听起来让人很振奋!
师:是啊,这就是充满力量的声音,这就是激荡人心的乐曲!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笔者抓住课后习题中的关键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理解感知微风的温柔和狂风的威力。学生有感而发,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本单元的单元要素中明确提出“积累喜欢的语言”,在这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并进行归类(拟声词和描写声音的词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四、借课后习题,做实“语用”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们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学生在学完本课后,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在阅读中运用多种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意境的美。这时,笔者利用“阅读链接”中叶圣陶的《瀑布》,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阅读迁移。同时,笔者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其他作家笔下对美好的大自然的描写,在文字间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尝试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
“读”的目的是学会“写”,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在学完微风和狂风的声音后,引导学生关注写作形式上的共同点,感受对比的写法。同时,抓住课堂契机,引出分号的使用,让学生再去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风也可以这样对比着写一写。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很快就提出春风和北风。有学生这样说道:“当春风拂过,那声音轻轻细细的,好像美丽的姐姐在和大家问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北风呼啸,整座森林都吓得瑟瑟发抖,那声音如同虎啸狮吼,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愤怒。”这样的课堂练笔,目的是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为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做好铺垫。
课外练笔同样不能忽略。于是,笔者在课后也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由于课堂上已经做过了一次仿写,笔者就决定将“厨房是个音乐厅”作为本次小练笔的题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积累的拟声词或描写声音的词语,尝试使用课上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从课内到课外,笔者通过练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练笔”和“阅读链接”,教师合理利用这两个板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应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助力。教师不应忽视其指导作用,而要充分挖掘其价值,把小题大“做”,根据任教班级情况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