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微课程”培养想象力
2022-05-30陈芳
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的想象力从初级想象向高级想象纵向递进,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设计教学活动,系统变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融合问题导向、自主合作、个性化与创造性学习等要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培养儿童想象力,教师应基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群,开发“微课程”,注重实践,让想象力在学生日常课堂的学习中发挥独特价值。
一、“现代诗微课程”,在吟咏中想象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整合、阅读和欣赏童话、童谣、诗歌、散文、小说,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开发课程内容,并给予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支持,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
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及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境,给予儿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采用吟咏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从简单走向丰富。
一年级上册编选了叶圣陶的《小小的船》、林焕彰的《影子》、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等八篇现代诗歌,占整册教材内容的三成。现代诗主要编排在低、中年级。刚入学的儿童喜欢音韵优美的诗歌,喜欢想象奇特的句子。学生在反复吟咏《明天要远足》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想心思的孩子。有的学生还会想象自己期盼的秋游,写下自己的诗行:“那海底世界的鱼,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吗?”
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阅读与创作单元,编排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以及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学生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搜集和积累的基础上,合作编写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繁星诗社”“四月诗社”“夜影诗社”“争鸣诗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起了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并以“成长,写给春天的诗行”“愿望”“童年游戏”“时光与树”为话题,写下自己的畅想,写下春天的愿望,写下童年的奇思妙想。最后,学生排版、绘图、装订,一本小小的诗集就诞生了。这一本诗集承载着他们丰沛的情感,构建了儿童想象的世界。
二、“演讲辩论微课程”,在思辨中发展想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思考、探究和研讨,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想象,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天马行空,无限自由,随着认知水平逐步提高,想象不是逐渐消失,而是变成拥有特定目的、符合特定条件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散性、聚合性以及辩证性思维在一定的理性基础上展开,趋于成熟,不再迷信绝对权威,而具有自我反思的倾向。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应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发现、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教材中编排了多次具有思辨性的口语交际主题,如三年级下册“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六年级上册“演讲”“意见不同怎么办”,六年级下册“辩论”。儿童想象力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从不合实际的夸张性向合乎现实的逻辑性发展。我们要借助各种思辨性的话题,引发学生展开探究,并且丰富自己的素材,预设各种可能,为自圆其说而不断设想与应对。
在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中,设置了交际情境:“我国南方某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不顾很多人反对,砍掉了道路两边生长了幾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热议。”课堂上,教师布置“有事好商量”栏目组演播场景,让学生选择不同角色,并从这个角色出发阐述对“要路还是要树”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从各自角色出发,通过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扮演公交车司机的同学表示:“拓宽城市道路能够方便出行,避免拥堵,道路两旁的古树还因为枯朽发生过折断砸伤行人的事故。”扮演居民的学生表示:“百年古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砍掉树就像砍断城市的根,光秃秃的街道哪还有古城的气息?”扮演城市规划局总工程师的学生发言:“在综合考虑多方意见后,我们决定采用保树修地铁的方案。修建地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促进经济繁荣,但城市建设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在高阶思维的锻炼中不断提升。
三、 “童年故事微课程”,在共情中想象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解作品的能力,丰富儿童想象认知素材库,丰富儿童精神世界。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在第二、第三学段推荐了许多关于成长的文学作品。《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抗战期间的少年在逆境中顽强成长;《城南旧事》,英子追忆老北京城里孩子成长的酸甜苦辣;《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热爱自由、喜欢冒险,还有点虚荣。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通过朗读、交流、想象,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通的情感。
在六年级上册《童年》的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人物成长历程的梳理,以及主要情节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研究所得:阿廖沙是在祖母的关爱中成长的,阿廖沙是在“好事儿”的启发下逐渐成长的,阿廖沙是在一次次的告别中成长的(父亲去世、小茨冈惨死、“好事儿”的离开、母亲离世……),阿廖沙是在苦难中艰难成长的……学生还通过“微话剧”的形式再现阿廖沙的成长历程,通过想象诠释对成长的理解。
四、 “大主题小项目微课程”,在研学中提升想象
“跨学科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从学科学习走向生活实际。
在“劳动最光荣”大主题下,教师设置儿童研究小项目,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劳动项目做起,持续记录10天劳动日记,从研究劳动任务到劳动工具选择,从劳动过程体验再到劳动方法的摸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验证。将劳动成果录制成“劳动微课”,激发学生劳动动机,并进一步引发想象和提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叠袜子小精灵”“哄娃八招”“择菜有学问”“拖地的讲究”……一个个儿童微课程在项目的引领下得以实践。
在“壮哉,中国航天”大主题下,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航天系列纪录片《太空舞者》《创新中国·空海》,激发他们对航空航天的探索欲望。儿童研究小项目选题丰富多样:“神奇的太空盔甲—— 漫谈太空服”“太空中的舌尖中国—— 航天员饮食探秘”“燃烧我的卡路里—— ‘太空宅男健身记”“探究英雄的背后—— 航天员养成记”“从航天器命名看中国航天梦”…… 通过两个多月“追踪神十二信息打卡”观察日志,“云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华航天博物馆,访问航天专家,制作航天模型,学生合作完成了《手绘航天梦 追寻航天史》绘本,用《小种子飞天日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给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写信……
培养儿童想象力契合儿童成长的诉求,呼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作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如何从无意识培养走向有意识设计,还是从单篇单次指导走向任务群系列微课程策划与实践,语文教师都需要更积极的行动与探索。※
(陈芳,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力学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