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
2022-05-30沈红霞
沈红霞
一、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内容解读
1.内容中有主题,“文化自信”要培养。“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将这些文化和文明成果落实到课程内容,是有具体主题和载体的。对照2022年版课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这一板块中的相关描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的主题和载体涵盖“革命文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指向“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相比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向更为聚焦。
2.内容中有体系,读本体裁有新增。第一学段的整本书阅读内容侧重儿歌、童话、图画书这三种作品体裁,第二学段的阅读内容侧重英雄模范故事、文学名著、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不同的题材和体裁。从中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符合不同学段儿童的阅读能力。
3.内容中有实践,故事讲述显层次。第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分享形式主要是“讲述”。“讲述”的三方面内容,其具体要求各有侧重:“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 英雄模范事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为了让英雄模范故事能打动人,学生尽量能按照书上的情节和细节讲述;对于传达真善美的儿童文学名著,因为接近儿童的生活,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学生可以简单复述,可以创造性地复述,可以讲整个故事,也可以选择片段;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重在分享获得的“启示”,除了在分享会、交流会上口头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还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分享,比如思维导图、读后感、图画、书签等。
相比第一学段目标的“内隐”——“体会读书的快乐”“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更为“外显”——“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第一学段“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为第二学段的“讲述”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实践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二、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
1.保障阅读时间,营造快乐氛围。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特别强调阅读的愉悦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阅读的积极性为目标。到第二学段,教师依旧要把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放在首位。教师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充分利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认识英雄模范故事、童话、寓言、神话等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合理规划阅读时间。教师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2.指导阅读策略,组织阅读活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如“提问”“预测”等,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组织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如阅读《中国神话传说》,可以成立阅读小组,以“寻找神话中的中华智慧”为总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可以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探究任务,学生在故事会上口头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也可以展览自己的探究报告或思维导图,以书面的形式分享所得。
3.推荐阅读资源,拓展交流平台。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比如阅读完《中国神话传说》,可以推荐阅读《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观看动画片《宝莲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对朗读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录制故事讲述音频,在班级阅读群中展示。
4.编制评价量表,注重过程评价。评价整本书阅读状况应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评价量表的编制可结合具体书目,参照第二学段课程目标要求进行。“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二学段的目标表述,提示我们可以从“内容理解”“主动分享”“注重积累”“阅读总量”这四个维度进行评价量表的编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