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基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
2022-05-30李士艳
【内容提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承担着政务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通过采取提升大众媒介素养、发展县域文化推广平台、坚持内容建设等几方面措施,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基层 县级融媒体中心 社会治理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在发挥作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舆论阵地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沉,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郡县治,天下安。中国的县域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县域治理能力也是中国治理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治理最末端和最前沿的基层,无论是推动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还是推进改革平稳发展,着力点都在基层,基层治理水平决定了国家整体治理的水平。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社会的治理复杂繁琐,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的步伐中,基层政府要善于利用媒体深度融合的技术优势,在强化基层思想引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媒体的社会效应。
一、县域文化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服务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使命,是推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结合起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一)理解县域文化传统
县域作为中国政治传统的历史沿革,是一个稳定的区域单元。我国历史悠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县域范围内每个村落、乡镇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表达,一些传统文化形式、语言、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传统社会基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体现出很强的文化依附性,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对以往这种浓郁的文化依附性造成了巨大冲击,当下县域文化传统体现出依附性与离散性为一体的特征。基层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样态发生了巨大变革,伴随媒介技术的演变进程,社会文化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台、网、微、端”的深度融合,能够利用自身媒介优势宣传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振兴本地传统文化。
(二)融通县域文化共感
不同县域空间独特的乡俗、语言是县域范围内成员彼此辨认的“标签”,因而重建文化意义上的“地方感”极为重要,继承和传播优秀的文化传统,能够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激发县域范围内独特的文化符号并引发文化共感。如天祝藏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县庆之际,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展示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生态环境,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强化了县域文化认同。
(三)凝聚县域文化共识
传统基层社会中相对稳定的价值符码影响着乡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但在现代开放和流动的基层社会中,时空脱域和乡土脱嵌使得大众彼此间情感交往和互动日益减少。社会文化作为地方的精神内核,县域范围内的深厚文化积淀对于凝聚县域文化共识、塑造集体记忆、引发群众情感共鸣有着重要的情感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自觉担当起文化宣传引导的责任,唤起群众的文化共识,发挥县域文化传统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仅是媒体的基层单位,同时也构成了国家开展社会治理的基础。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因: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县域范围内民众自身参与诉求得以实现的现实途径,其能够搭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另一方面,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技术变革之下的应然选择,搭建基层治理平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效健全舆情治理机制,助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厚植基层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县级融媒体中心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本地民众较为接近,只有紧紧抓住“本土化”特色,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引导功能,做好提供本地信息服务。在传统报纸和广播电视日渐式微、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工具不断强化的融媒体时代,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将各种信息及时向社会传递,如节假日旅游、极端天气防备等便民服务信息,以此拉近政府与个体间的心理距离。一般而言,我们最为关心的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地方新闻,可以加强本地新闻采写,讲述本地故事,使得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县域信息纵横传播的关键节点。总体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其信息发布、民意收集、互动治理有助于建立起政府和个体之间的连接,实现基层社会的共享共建共治。
(二)整合县域资源,提供政務服务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体制内单位,基层政府可以借助融媒体中心的技术便利提升办事效率,它是参与政府智慧政务建设的平台基础。截止2020年年底,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已普遍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县级融媒体作为官方机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体传播技术和手段,提高将“内容、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媒体智库的优势,及时有效地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资讯,做好政务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建设涵盖集生活服务、健康档案、信用报告等于一体的信息沟通机制,为当地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采用“一端管全维”的思路,将养老、文化、健康、家政、政务等信息整合在一起,打造群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平台,提供农副产品种植技巧及售卖渠道等贴心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收集到当地民众的公共服务诉求,还能在此基础之上提供精准的公共服务,一个平台端口就可以有效解决用户诉求,增强用户平台黏性。
(三)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科学治理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实现协商共治的桥梁,如在发布政策之前,可事先借助融媒体平台向群众征集意见,事先向群众解释、宣传,提升政府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真正做到让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作为基层政府协商共治的平台,如玉门融媒体中心的“爱玉门”App中的“爆料”版块,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监督平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构建起“官民共治模式”。在处理公关危机事件时,政府及时、有效、准确地提供有关事态信息,能够防止谣言的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公共危机消解,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打造舆论阵地,凝聚社会共识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新舆论生态环境下基层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基层治理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舆论监督是重要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虽非具体政府职能部门,但媒体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即为舆论监督功能,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反馈专区,能夠及时征集群众意见,倒逼相关责任部门解决问题,并迅速反馈解决,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难题,提升融媒体中心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如甘肃省玉门市融媒体中心构筑了“端、微、网、台”的媒体矩阵,整合信息内容,发布信息,通过在线互动、问政等方式使得政务更加透明,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日常生活问题及时跟进、解决,使得政府部门精准了解基层所需、民心所向,较好地发挥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舆论监督和凝聚共识作用。
三、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县级融媒体的发展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深刻影响,当今时代的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协作的动态过程,各种主体只有在党的领导下通力合作,才能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一)提升大众媒介素养
互联网的出现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固有模式,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中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群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判断能力都存在不足,媒介素养亟待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承载着乡村振兴“铸魂”的重要使命,是提高群众媒介素养的有效平台。因此要利用融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群众媒介素养提升培训,引导用户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从而加大“网络扶智”力度。
(二)打造县域文化推广平台
要重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平民化”功能,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努力使网络成为党和群众深度沟通的桥梁。对传播内容进行本土化的加工和包装,把宣传教育和基层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增强吸引力。深入挖掘县域范围内的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历史人文等县域特色,挖掘文化元素,如旅游景观、戏剧演艺、民俗活动、节庆仪式、饮食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项目,打造县域文化资源品牌,深耕本土内容,策划推出系列节目,激发本地人对于家乡的热爱,凝聚文化向心力。此外,积极培育县域文化人才,广泛宣传县域范围内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挖掘身边的榜样,弘扬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三)始终坚持内容建设
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媒体人需要主动了解受众的需求,根据受众喜好及时调整内容生产的思路。坚持移动优先,把握当地文化特性,挖掘本土资源,充分发挥“贴近性”优势,通过持续创新的内容生产占领县域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县域舆论空间的话语主导权。
总之,技术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础,融媒体的“融”并非是与传统媒体的简单叠加,其核心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传播内容。在社会治理视阈中,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是工具和中介,更是治理主体,它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强大的形塑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体现为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行动。
参考文献:
[1]陈守湖.媒介·文化·政治——县级融媒体运行机制的三重逻辑[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43-151.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胡正荣.打造2.0版的县级融媒体中心[J].新闻界,2020(01):25-29.
[4]李士艳,牛丽红.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