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体技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应用创新

2022-05-30曹月娟赵艺灵

新闻论坛 2022年3期

曹月娟 赵艺灵

【内容提要】重大主题报道是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传播价值观、主旋律的重要途径。在5G商业应用广泛普及下,主流媒体开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为核心技术基础,创新智媒体技术工具及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应用。2019年,全国两会首次实现5G信号全覆盖后,两会新闻报道作品中的智媒体技术应用形式开始不断丰富,为受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两会报道作品。本文以近年来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分析智媒体技术应用在实现重大主题报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中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  智媒体技术  全国两会

重大主题报道一般是指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的系列策划和报道,它要求符合政策性,有较强的新闻性和社会性。重大主题报道是从多个事实综合提炼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主题色彩的新闻报道形式,注重对事件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及阐述,具有时代性、思想性以及指导意义。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创新话语表达,产出了许多爆款作品。但是,重大主题报道也因为用户阅读碎片化、轻量化转向,主流媒体聚集式报道以及主题创作难以出彩等原因,在吸引用户注意力方面面临不少挑战。为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形式,近年来,主流媒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逐步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在媒体报道中的广泛应用,主流媒体基于智能化技术基础创新报道形式,不断提升人机协同和场景化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用户参与度,使主题报道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目标迈进。

一、人机协同服务全程报道

媒体技术的智能化从最初的技术赋能新闻生产流程,向新闻报道全过程实现人机协同方向发展。随着5G大规模商用,凭借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技术,主流媒体以实现智能化媒体技术创新应用为目标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突出表现为智能创作机器人、AI合成主播、AI数据中台的开发和应用。

智能创作机器人类似机器人记者的升级版本,最初的创作机器人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新闻稿件。智能创作机器人则具备更强大的创作能力,由原先的“写稿”更迭为能够智能生成音视频,辅助记者进行高质量新闻创作。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研发的智能创作机器人为代表,其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多能力于一体,甚至实现了直播剪辑、4K在线快编等功能①。2021年,人民日报将智能创作机器人应用于全国两会报道中,只需单名记者佩戴智能眼镜,设备接入“智能创作机器人”的全媒体智能工具箱,即可完成拍摄、访谈、记录等多项工作,还能通过5G信号的传输实现实时信号直播②。重大主题报道通常具有数量较大的采访对象和较多的报道场景,报道内容想要出彩便需要深度挖掘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AI辅助记者创作能够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创作效率,为充分挖掘主题背后的深层次内容奠定技术应用基础。

AI合成主播主要依托数字建模、多模态识别及生成、机器学习等技术,是目前视频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的前沿产品形态,目前,已从技术探索阶段发展到合成应用阶段③。AI合成主播与虚拟主播不同,现存的AI合成主播一般为人类主播的虚拟分身,是通过语音画面合成、表情唇动、数据建模和自主学习等技术生成的,形象更具真实感,呈现一定人际交往特征。“新小微”以新华社记者为原型,是新华社联合搜狗推出的全球首个3D 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其基于搜狗AI核心技术“搜狗分身”,只需输入文字内容,“新小微”即可根据语义实时播报新闻④。2020年“新小微”在全国两会亮相,相比于首个AI合成2D主播“新小浩”,“新小微”更加立体可控,可以满足多角度、多景深运镜,且面部表情自然逼真。2021年,升级版的AI合成主播“雅妮”,已经能够在演播室与主持人共同主持全國两会特别节目。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频推出AI合成主播“AI王冠”,是总台首个拥有超自然语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与总台记者王冠同框互动,主持两会特别节目《“冠”察两会》,播报新闻时的神态和声音几乎难辨真假。根据近几年实践来看,中央、省级媒体主要以AI主播与真人主播同屏交互方式推出联合报道,为解说性节目添加科技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增长用户观看时间。

除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赋能新闻报道采播外,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发的AI中台也是近两年较为前沿的应用产品,主要以“新华睿思”大数据平台为代表。新华网自主研发的“新华睿思”AI中台,以舆情、媒体、旅游、快消等垂直领域的大数据业务为核心,主要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进行情感分析,为发现新闻话题、采集新闻素材、信息时空传播、评估传播效果和多终端运营等方面提供技术分析。通过数据追踪重大主题报道相关话题传播热度,总结网民关注议题,可以反映社情民意,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具贴近性。2020年,新华睿思大数据推出《睿思有画说》、《小睿看会》特色报道,聚焦两会热门话题。2021年,新华睿思推出“大数据智能情景感知”H5作品《两会“睿”心跳》,引入实时智能交感互动技术,以数据影像聚合网民关切,作品发布一周内互动总数即超过了120万⑤。

二、场景融合重构报道空间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多维成像等技术的发展成熟及推广应用,物理空间的智能仿真程度大幅提高,信息传播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实现信息或物体在空间的全方位呈现和同步传播。重大主题报道由于题材重大、对信息时效性要求高,而且,重大会议、重大活动报道通常空间跨度较大,因此,在同一时间段内,复合多介质于同一场景中,实现虚拟画面与物理实景的同屏共振,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最初,在演播室内播放VCR等场景报道背景资料虽然也能够增加场景的厚度,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虚拟演播、全息投影、XR(扩展现实)技术逐渐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使虚拟场景跳脱平面,转向与实体场景融合共生,更加增添了视觉代入感及参与感。

近几年,讨论度较高的“云访谈”节目,主要是将异地采访对象与主持人同屏呈现,实现面对面实时对话。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推出了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主要通过全息成像技术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那时,主播与访谈对象同屏画面还存在一定色差。经过两年的发展,“云访谈”虚实场景融合场景更加精美,已能在视觉上形成完全呈现于同一空间的效果。“云访谈”技术基础主要是由5G、虚拟演播技术、XR技术和RTC实时连线系统构成的。5G为信息高速率、低时延传输提供保障,虚拟演播技术能够使虚拟三维场景与实景图像实时合成,XR技术将智能高精度抠像后的人物实时导入创建好的“云访谈”演播室中,再通过RTC实时连线系统进行音视频通话,这样,一档异地实时视频连线、无缝同屏互动的节目便诞生了。2022年两会期间,已有不少媒体能够熟练应用“云访谈”相关技术,河北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融合场景设计精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还加入虚拟手机隔空传送的特效,将科技感与黑龙江三农工作和粮食安全议题结合,使内容更易被观众接受。

场景融合不仅可以跨越物理空间界限,还能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文化融合。2021年两会,新华网将MR(混合现实)技术、Motion Control(MOCO)运动控制系统、分身克隆等技术结合应用到视频艺术创作中,推出《创意MR艺术舞台秀》短视频,舞蹈演员和数据伴随音乐共舞,将“十三五”成就和“十四五”规划内容以演员的舞姿呈现⑥。2022年,新华媒体创意工厂团队继续创新内容,推出《XR看报告:绘景未来》短片,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XR拍摄、VR绘画和三维渲染等技术实现实景布景与虚拟场景融合,勾画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愿景。XR作为AR、VR、MR的融合形态,2020年开始逐渐在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应用,新华媒体创意工厂将新搭建的XR影棚与MOCO运动控制系统结合拍摄,使观众跟随儿童的视角“移步换景”,视觉效果梦幻且震撼⑦。重大主题报道由于主旨鲜明,报道内容容易相近,往往使报道缺乏新意。新华网对智媒体技术的活用体现了主流媒体对重大主题报道艺术表达形式的积极挖掘及应用。在技术搭建后,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创意内容产出,使主题报道内容具有新意,具备体验性和感染力,是主流媒体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例如在2022年全国两会,中国日报网英文动画《瓷中辞:回望2021》,采用中国风青花瓷与三维立体动画相融合的形式,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成绩与立体瓷器的虚拟融合,在回望政府工作发展的同时,又展现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沉浸交互提高用户参与

重大主题报道需要注重时代性和互动性,当下交互式传播趋势要求新闻生产者、新闻要素和新闻消费者共生共长、共同参与,实现全要素融合。沉浸交互式产品技术基础主要为动画、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技术,用户在观看新闻报道时的肢体行为能够对新闻内容产生影响,继而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收获多重感官体验,能够有效增强主题内容的趣味性。近几年,主要流行的沉浸交互式新闻报道产品主要有SVG动画、互动H5、3D互动动画和AR视频等。

首先,SVG动画基于SVG代码和HTML+CSS,能够实现类似H5一样的动态交互效果,实现平面动画演绎,主要运用在微信推文中。SVG制造的路径动态视效是引导用户阅读的关键,此时,用户对自身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减弱,转为跟随动画路径的演变过程阅读内容。SVG具有强调信息、提升感官刺激的效果,动画信息在维持用户阅读注意力的同时,能够与用户保持一致交互频率。2022年,新华网SVG交互手绘长图漫画《萌新记者两会上岗锦囊》,将新华网记者作为原型打造记者漫画形象,创造性运用SVG互动动画,以记者“斯斯”第一次參加两会报道为线索,让网民跟随调研采访点击解谜,在互动游戏中将政府工作报告的惠民政策逐一呈现。SVG动画通常也与H5结合使用,2019年CGTN关于全国两会的交互数据报道作品《Who Runs China》结合SVG动画、锚点动画,收集了20多万条官方数据,以彩色圆点象征来京参会的2975名全国人大代表⑧。作品用数据可视化形式展示了这些代表的年龄分布、民族情况和教育程度,用户可以在PC端用鼠标点击每个小圆点来查看相应的代表信息。

H5交互新闻作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主流媒体不断创新互动形式,每年两会都能产生优异的H5交互作品。例如,2019年中国网《小C为你唱报告》结合AI歌曲合成工具,用户在首页点击“开始编曲”按钮并接受智能机器人小C的答题挑战后,答题完成的用户点击“解锁我的报告歌”按钮,即可获得一首报告串烧歌。同样,《2020年的福州你来拼一拼》创意H5,用户需在规定时间内将正确的偏旁部首拖入田字格组成关键字,从而触发相应的关键词,生成年度工作报告成绩。主流媒体通过H5的创意应用吸引用户观看两会新闻内容,用户参与度不断提升,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也在增强。2021年,南方Plus推出“两会搜索”互动H5,H5里征集了两会热点话题,用户可以点进自己想要了解的具体话题并观看话题相关的视频。2022年,河南日报旗下顶端新闻推出报告解读创意H5产品,该产品采用一键穿越、画中画等特效设计,将工作报告中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成绩和计划放入“能量球”中,用户通过选择“能量球”查阅自己想看的内容。

3D互动动画与AR报道类似,都追求通过新闻内容呈现的立体真实性增进用户观看体验。2021年,新华网运用3D立体音像分析技术推出《这样看,政府工作报告更“声”动》视频报道,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核心音频内容进行拆解、成像,同时,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动画图景,最终以3D立体书的形态呈现。同年,北京日报记者戴上AR眼镜,通过眼镜拍摄记者参与两会的一天,“AR看两会”以第一视角带观众走进两会会议厅,实现了报道信息与用户的在线沉浸互动。随着智能头戴设备的进步,两会报道的沉浸感将进一步加强。2022年,福建省广播电视集团借鉴元宇宙概念推出《全国两会元宇宙访谈》,主持人和两会代表头戴智能设备进入虚拟会议室,进行全景访谈,用户端可以360度拖动会场、切换3D效果,是沉浸式直播与媒体访谈的创新应用。

四、多屏联动放大媒体效能

当前,重大主题报道内容已能够实现多形式、综合信息融合呈现,且在报道过程中涵盖社交、政务服务功能,使内容更符合用户需求。除了主流媒体在电视频道和新媒体端网络报道外,媒体适应移动化、分众化需求,与地面媒体、互联网媒体和其他主流媒体联动宣传报道内容,这是扩大主流媒体声量,占领舆论阵地的重要方式。2022年上海融媒体中心的两会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在IPTV、互联网电视等电视新媒体主流阵地以及公交地铁车载移动电视的阵地宣传。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内容整合和发布平台,上海融媒体中心旗下百事通在IPTV和互联网电视平台上推出了“全国两会”专区。它不仅有全国统一制作的内容,还有基于上海、安徽、湖北、内蒙古、青海等省份的本土化内容,呈现出声音统一却又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多元化报道。

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7个坚持,其中提到了要“坚持多屏互动、矩阵传播,坚持平台与网络并用、内容与服务并重”⑨。目前,多屏连线直播在移动端和电视端均有广泛应用,如微博多屏连线直播等。2021年两会期间,北京广播电视台策划的5G网络直播节目《两会云访谈》不仅在电视端获得良好播放效果,经过精细拆分剪辑后,系列短视频《十四五关键词》、《两会报告关键词》等成为大小屏共播产品,在网络端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2022年,全景演播室得到主流媒体高频次使用,许多媒体与两会代表在演播室内进行视频连线,呈现与代表异地同屏效果。在网络新媒体端,新京报贝壳财经、封面新闻、羊城晚报和大河财立方共同推出关于2022全国两会直播报道“四地媒体连麦专家读报告”,多名国内专家在微博平台中同屏直播连线。

主流媒体跨区域合作、跨平台合作形成传播矩阵,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报道形式创新。当前主题宣传为形成全网络传播,主流媒体需要注重网络社交平台内容传播。2021年,新京报与快手平台开展两会主题报道深度合作,特别策划“向下一个五年冲鸭”系列短视频线上活动,该活动主要围绕“十四五”规划内容,以短视频形式统一包装,在全网平台运营分发。此次策划是主流媒体内容创作能力与互联网短视频头部平台传播分发能力的优势互补。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利用自身渠道资源,投入百余个粉丝量百万级别以上的第三方账号,构架跨平台传播矩阵,报道多档原创融媒体IP节目,提高报道全网影响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应用智媒体技术推动新闻报道创作流程将更优化,智媒体技术整合形成的共生场景将更逼真,以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吸引用户沉浸参与将越来越多,从而实现融通多屏的全平台传播。

注释:

①人民日报. AI+5G!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亮相两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491196599043273&=

spider&for=pc,2021-03-06.

② 中国记协网.前沿:这款“智能创作机器人”,如何显身手?http://www.zgjx.cn/2021-04/23/c_139900188.htm,2021-04-23.

③ 吴锋,刘昭希.人工智能主播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及行业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5):174-183.

④ 中国新闻网.搜狗AI技术再迎突破,全球首个3D AI合成主播发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269901867983790&wfr=spider&for=pc,2020-05-21.

⑤ 新华网.小睿看会:“XIN”两会,新征程.https://k.sina.cn/article_2810373291_a782e4ab020020b9y.html?from=news&subch=onews,2021-03-11.

⑥ 中国记协网.新华网:两会融媒体报道凸显“技术范儿”.http://www.zgjx.cn/2021-03/16/c_139814109.htm,2021-03-16.

⑦ 新華网.政府工作报告还能这么看?新华网用XR带你“绘景未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2-03/08/c_1128451163.htm,2022-03-08.

⑧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新闻奖气质”长啥样?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0/epaper/d7277/d5b/202007/108150.html,2020-07-15.

⑨ 中国政府网.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2647.htm,2020-11-13.